卓越的意思(卓越心态是什么意思)

  卓越的意思

汉语词语,拼音是zhuó yuè,意思是杰出的;超出一般的:卓越人才;卓越功勋;卓越的才能;卓越的社会活动家。高超出众;卓越的成就。

  卓越心态是什么意思

1、坚持学习的心态  学习是给自己补充能量,先有输入,才能输出。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过时的知识等于废料,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不断摄取能量,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生存下来。要善于思考,善于分析,善于整合,只有这样才能创新。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因此,要紧跟成功者。通过学习掌握相关的电脑操作,学会讲解MELO的公司、产品.制度、互联网。多参加各种培训以及学会作培训。
2、坚持付出的心态  是一种因果关系。舍就是付出,付出的心态是老板心态。是为自己做事的心态,要懂得舍得的关系。舍的本身就是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而打工的心态是应付的心态。不愿付出的人,总是省钱,省力,省事,最后把成功也省了。
3、坚持谦虚的心态  去掉缺点,吸取优点。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有句话:谦虚是人类最大的成就。谦虚让你得到尊重。越饱满的麦穗越弯腰。
4、坚持感恩的心态  感恩周围的一切,包括坎坷、困难和我们的敌人。事物不是孤立存在的,没有周围的一切就没有你的存在。首先感恩我们的父母,是他们把我们带到了这个世界,其次感恩公司给了我们这么好的平台,再感恩我们的上属,是他给了你这么好的信息,并不但的帮助你,鼓励你.还要感恩我们的伙伴,是大家的努力才有我们的成功.要感恩一切.
5、坚持平和的心态  人生路上,可能春风得意,也可能坎坷不平,无论如何,我们都要一直走下去。荣耀也罢,屈辱也罢,都要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少一些无奈与感慨,多一份从容和淡然。“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静观天上云卷云舒。”把心放平,生活就是一泓平静的水;把心放轻,人生就是一朵自在的云。  活得平和,才能在心里装下满满的幸福。平和的人,放得下,看得开,想得明白,过得洒脱。能容,能忍,能让,能原谅,平心静气。一个人,若思想通透了,行事就会通达,内心就会通泰,有欲而不执著于欲,有求而不拘泥于求,活得洒脱,活得自在。活得平和的人,心底踏实安详,云过天更蓝,船行水更幽。
6、坚持阳光的心态  阳光是世界上最光明、最美好的东西,它能驱赶黑暗和潮湿,温暖我们的身心,而心态对我们的思维、言行都有导向和支配作用。人与人之间细微的心态差异,就会产生成功和失败的巨大差异!阳光的人视失败为垫脚石,消极的人视失败为绊脚石。阳光的人在忧患中能看到机会,消极的人在机会中看到忧患。阳光的人用心态决定成败,消极的人用成败决定心态。阳光的人用心态驾驭命运,消极的人被命运驾驭心态。狄更斯曾说:“一个人的阳光心态,比一百种智慧更有力量。”

  追求卓越 不拘一格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多二十倍,以便能够应对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挑选出最重要的来讲。”“在你的科学知识的海洋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是沧海一粟”,所以,坚持学习,应成为教师自觉的行为、一生的事业。
近日,拜读了余文森教授的《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史金霞老师的《不拘一格教语文》两本著作,颇有醍醐灌顶之感。余教授结合自己30多年的课堂教学研究,立足当前立德树人和深化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明确了有效教学的意义、卓越教学的理念特征后,从“有意义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能力导向的教学、素养导向的教学、从知识型教师走向智慧型教师、从经验型教师走向思想型教师”六个方面探寻卓越教学的理论内涵和实践特征,让卓越教学可视、可操作,读来如沐春风,令人回味不已。如果说余教授的“卓越教学”似深潭静水,史老师的“不拘一格”则如澎湃波涛:当下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大病症是学的人和教的人都不太快乐,不快乐的缘由在于“格”——各种范式、各种流程。史老师的著作,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为主要内容,以阅读、写作、实践活动、诗歌、电影五种课型展示了自己在语文教学方面的尝试、探索——阅读课自由开放,写作课感性理性兼备,实践活动智慧平等并存,诗歌赏析个性十足却不失深邃,电影评论直击学生灵魂最深处,凡此种种,确为“破格”之举,读来酣畅淋漓,让人欲罢不能。
余教授认为“阅读能力(输入)、思考能力(加工)、表达能力(输出)是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核心能力”,而写作能力无疑是学生核心能力形成的有力武器,史金霞老师“唤醒沉睡的心魂”的写作课教学促使笔者对自己浅薄的作文教学做一梳理反思,以期跳出藩篱,走向“更有人性、更有意义、更有境界、更有内涵、更有品质、更有精神”的卓越教学。
作文作为一纸高考卷的“半壁江山”,却让大多数师生“爱你在心口难开”。纵观当下的作文教学,师生们要么在各种所谓的“秘籍方法”的浪涛中沉沉浮浮;要么置“江山”于度外,无为无谓……吕叔湘先生曾指出的语文教学中“少、慢、差、费”的弊端在今天的高中作文教学中依然存在。
对于作文教学,笔者曾困惑迷茫许久。初登讲台,面对的是作文教学的无序、无效,明确的只有每个学期应写作文的数量,教什么、怎么教,语文老师们各自为阵、各自为政,导致作文教学的常态是:布置作文时学生“哀嚎”一片,内容空洞乏味、离题万里,语言干涩臃肿、词不达意,篇章结构的精美更是无从谈起。笔者努力找寻突破方向,阅读关于作文教学方面书籍的同时,借助网络整理了各种写作技巧,如“作文审题六种技巧”、“作文结构框架训练”等等,虽说作文教学不再像无头苍蝇似的东西乱撞,但收效甚微。高中作文教学确难找到教材式的范本,名家们的教学个性十足;各种秘籍很难为学生所用,因为“技术和思想往往是统一在一起的。技术是有思想的技术,思想是有技术的思想。没有思想灌注的技术,是盲目的技术;没有技术支撑的思想,是苍白的思想。”尤其是拜读了郭振有教授2010年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的《神奇而又可怕的“作文模板”》一文后,笔者不断地去领悟余文森教授的观点:“学校和教师要将学生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提升到奠基学生能力基础、关乎学生人生长远发展的高度来认识”,不再执着于作文的模板教学,而是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重新审视作文的价值内涵后,笔者也愿意像史老师一样将其称为“写作”。什么是写作?斯宾塞这样说:“‘写’是记录,‘作’是创作。‘写’就是把思想、感情、思考、事件记录在纸上,‘作’就是使这种记录有恰当的体裁、形式、文采。‘写’是求真,‘作’是在真的基础上求美,使所写的东西具有感染力、说服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写作,如史老师所言:“就是在书写个人的历史,”而教师的批阅,“就是在与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进行心灵的对谈。”所以,写作过程对于师生而言,都应当是主动快乐、充满喜悦与感动的。如爱因斯坦所言:“教育者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笔者一直在探索与尝试,有借鉴有创新,有成功有不足,拜读了两位老师的著作后,反思自己的写作教学,现将点滴不成熟的做法与大家分享,期待批评指正。
一、点燃“三把火”,力争初高中平稳过渡
初中写作以记叙文为主,极少有学生会涉及到议论文的写作,只在阅读训练中会涉及如论点、常见论证方法等较基本的议论文知识,这是笔者所在地初中语文教学现状。然而升入高中后,教师会直接让新生进行议论文写作,学生顿感茫然无措,因为“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新知要么是在旧知的基础上引申和发展起来的,要么是在旧知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或由旧知重新组织或转化而成的,所以,旧知是学习新知最直接、最常用的认知停靠点。”教师没能为学生提供“固定和拴住轮船锚桩的认知停靠点,”最坏的结果是直至高考,议论文写作对学生而言依然是隔靴搔痒。
斯宾塞说:“在根本上,写作是孩子自己的事。也只有把写作变成他自己的事,才能真正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的能力。”既然是“自己的事”,就得写自己的事。高中伊始,军训迎面而来,新老师、新同学、新生活,每个高一新生都在用心在观察、体会着这一切,多么好的写作素材!“我的军训生活”、“我的新老师/同学”、“我是一名高中生啦”,是笔者为高一新生准备的“三把火”,教师适时将其点燃、相机引导,平稳过渡,不着痕迹。
二、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结合
写作教学阶段性训练是必要的,此谓“规定动作”。但是,处于叛逆期的孩子,总喜欢说“不”,哪怕在心里。所以,给学生们提供一个展示或者释放的平台——“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此谓“自选动作”,其实是双赢的智慧。笔者为学生准备的自选动作是命名为《×班那些事儿》的班级日志。“人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其实“每个人都在内心深处渴望真实自如地表达自我和充分和谐地与他人交流,‘写作’无疑是达成这个愿望的最恰当也最普遍的方式。”班级日志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自由交流、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会洋洋洒洒写下千余字,或言己或说他,或反思或调侃,或写诗或填词,每天课前朗读《那些事儿》成了作者、听者最期待的事情。“教育的真谛在于……让学生变成快乐人……这种快乐可以体现在评价的结果中,也可以体现在学习的过程中。”学期结束时,每个班级都要写满三四个厚厚的笔记本,接下来的教学中,笔者会借鉴史老师的做法,让每个学生都拥有一本随笔集。
三、让教材成为写作的“利器”
“任何一篇普通的课文,因为系前人匠心所运,所以都并非平淡无奇的一堆文字,而好似心灵的一次次运筹,是思维的一次次锤炼,是漫长字词历史的又一次独特运用,” 所以,教材是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是最具价值的素材库,是最好的“满分作文”教程,“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发现教学内容背后的价值因素,把教学内容中内隐的价值因素挖掘出来。” 陶行知先生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史老师阅读教学的原则之一就是阅读、写作和鉴赏相结合,这更加坚定了笔者在写作教学中努力发挥教材作用的信心:赏析《沁园春·长沙》,使用动静结合等手法描写“我的校园”;学完《荷塘月色》,运用通感手法描写“湖畔荷塘”。讲《鸿门宴》评“天下谁是英雄”;品《兰亭集序》一起“谈生论死”。赏析《杜甫诗三首》,领悟“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吟诵《蜀道难》、《将进酒》,点评“半个盛唐绣口吐”。学习《劝学》,分析对比、比喻论证的精妙;讲授《六国论》,体会论点、论据的严谨契合……
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于文本,很多老师会咬文嚼字、横向联系、纵深探究,阅读与鉴赏的功课做得非常充分,唯独忽略了教材文本对学生写作的指导作用,确有买椟还珠之憾。
四、亲自下水与互评互改
著名特级教师王玉强老师说:“我在教学中一直有一个秘密,就是自己写‘下水作文’。”“开始,我是在一个班偷偷地与学生一起写……之后,我就告诉学生,我要同学生一起写作……再后来,我宣布,内容不一样,事例也不一样,就是一个题目写两篇完全不同的作文。并且下课之后,马上贴到班级的墙壁上。”对此,笔者望尘莫及,但是时常动笔写点什么,让学生了解老师的语言文字功力却是极其必要的事情。笔者平日会写听评课体会、教学反思、随笔,在学校或者语文组的公众号上发一些原创文章。
写作,就是一个不断修改的过程,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的意义不仅限于词章修饰,它更是一个人的思维、思想、审美乃至文化构成的自我健全过程。
“修改文章,不仅仅是删节调换炼字造句这些小修小补,更应有谋篇布局立意选材等大手术。”鉴于此,笔者采用的方式有自我修改,生生、师生互评互改,一篇文章可能会进行多次修改,但是要有个“冷处理”的时间间隔。
五、走在阅读、积累的路上
阅读与积累对于写作的必要性、重要性无需赘言,史金霞老师一直在践行,仅举一例:史老师讲授《荷塘月色》,会带领学生拓展阅读《背影》、《春》、《匆匆》、《温州的踪迹》之《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绿》、《白水漈》、《生命的价格——七毛钱》、《冬天》、《儿女》、《给亡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我是扬州人》、《择偶记》共13篇朱自清的散文及余光中的《论朱自清的散文》,这样的阅读量、课堂容量令笔者叹为观止,积淀如此丰厚,写作才会从容。
两相比较,笔者甚是惭愧。讲读一篇文章,拓展2篇,已是难得。笔者平时会采用课前演讲、师生共读《论语》、每天一句话、每日一篇感言、每学期一部书等方式来促进学生的积累,既为写作而教,更为素养而教。
六、教写作就是教思维
余文森教授认为“正确的价值观、科学(先进)的思维方式和优秀(良好)的品格(品性)”是学生的三大核心素养,其中“思维方式是一个人脑力劳动(认识活动)的武器(媒介)”,“决定一个人怎么认识事物、思考问题以及认识和思考的方向、深度,” 落实到写作中,即思维方式影响着文章的深度。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写作就是教思维,笔者认为每个语文老师都应有这样的认识,更应承担起这样的责任。
当我们阅读学生的文章时,应透过语言文字,去发现学生思想思维的关键点,引领思想,培养思维,激励学生不断的反省,进而走向深刻。史老师通过“砥砺学生的思想,使之敢于质疑,勇于批评”、“鼓励学生追问思考”的方式带领学生走向写作的深刻,值得一线教师借鉴。不断的追问为什么,直至没有答案,笔者告诉学生这是探究事物本质的一条路径,但在写作思维教学方面尚处于摸索阶段,缺乏余教授高屋建瓴的认识、史老师熟练可行的操作。
李玉龙教授说:“能否在别人停步的地方再朝前走一两步,这是创造性教育实践的入口,也许只是那么一小步,你的眼前可能就会出现一个不同于他人的全新的教育世界。”为了“卓越教学”,选择“不拘一格”,永不满足、不断追求、永无止境,笔者会一直行走在路上!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