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甸甸的读音(沉甸甸的造句)

沉甸甸的读音
拼音:chén diàn diàn,形容物体因过重,像要掉下来的样子。此词可用来形容东西很重,也可形容果实饱满,有时也可形容心情。

沉甸甸的造句
1、口袋里不知装了什么东西,沉甸甸的。
2、两个水桶同时挑,感觉沉甸甸的。
3、那件事在他的心里沉甸甸的,有点难受。
4、妈妈买了一大袋东西沉甸甸的。
5、特殊的支持,沉甸甸的责任。
6、今天谈信仰为何变得沉甸甸。
7、文明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8、教育的话题沉甸甸。
9、用光影记录沉甸甸的历史,展现不一样的丝绸之路。

 沉甸甸的汾中记忆
2017年八九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灰蒙蒙的天空里弥漫着的一场秋雨,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到白露,田野里的庄稼大都已果实累累接近秋收,黄土高原上炎热而漫长的夏天看来已经过去,一个金色的秋天即将到来。
谨以此开头,向伟大的矛盾文学奖获得者路遥先生致敬。因为是写高中时代回忆的,又因为这平凡的世界里我那些“平凡”的同学们,那些“孙少平、田晓霞”们。
让时光回到记忆的原点吧。
建制:
我们这一届是1990年进入汾城中学的,(记得当年的录取线是410分)一共6个班,编号从102到107,我高一在104班,高二文理分科时分在了106文班。
从农村中学升到当时还被称作“县”里的汾城高中,一切都充满着新奇。
高楼:
先是上课的那座宏伟高大的三层教学楼,刚落成投入使用的第二年,从教室、讲台、黑板、课桌、窗户到走廊楼梯,一切都是那么干净、明亮、整洁、锃光瓦亮的,这对于当时在初中从未见过楼房的我们来讲,那种新奇,兴奋,应该不亚于1942年4月10日、登上那艘首次处女航行的超级豪华巨轮、泰坦尼克号上人们的那种心情……只不过,彼时的她,见证了西方工业文明的奇迹,而此时的她,见证了我们共和国教育史上农村中学基础教育设施的进步变迁。
乡音:
其次,来自十多个不同乡镇的同学们走到一起,恰同学少年,说风华正茂也好,说意气风发也罢,单是每天开口说话的那些方言口音,就好听得不行。汾城片的同学最多,包括临近的景毛乡,曹家庄,贾岗,西贾,南贾镇,地处中片,口音相似,人口又最多,所以成为汾城中学官话。总之,汾城话说起来不紧不慢,口音柔,听着特别的亲。南片的有我的永固,赵康和丰盈乡的口音在我看来有点土。
但当时最惊喜最震撼我的应该是北片古城话的口音了,古城话带着拐弯又有点普通话的音色,那时的感觉是、话怎么还可以这样讲,真是好听。当时班里的古城同学有崔红星,邓俊芳,苗鲜艳,王春霞,王丽蓉,杨智华,他们来自古城的不同村子,口音又还有些差异,但都一样的好听,而后的三年读书时间里,曾经有背后偷偷地学,但直到现在我也没有学来古城话的发音,那时的我,不禁惊诧于家乡的地域鲜明分割,方言差异精彩纷呈。
我们就这样在一起朝夕相处中度过了三年最美好的时光。生物学、社会学里有个词叫“同化”,也许是耳濡目染,也许是潜移默化,以至于到现在我的口音里都夹着汾城音,以至于每一次到了襄汾县城,从偶遇的父老乡亲或路人甲口中,我都几乎能准确判断出君自故乡来的哪个乡镇,毕竟乡音难改嘛。人常说,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大灶:
还有让我感到无比新奇的就是汾城中学的食堂大灶房了。灶房位于正西,西南操场的北边,离水房不远,说它大是比我们初中的灶房大了许多,其次是打饭的同学多,全校师生大概1500人左右,每至吃饭时间,人山人海,那叫一个挤,摩肩接踵人声鼎沸,嚷叫声不绝于耳,人们争先恐后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更有甚者,一些身体矫健者会跨在其同学背上、颈上直接把缸子(饭盒)径直伸到大师傅脸前,大师傅们也早已见怪不惊,动作娴熟地五毛钱递进去就能把菜缸子敲三四下弄的震天价响。
打饭的同学当中当然亦有和大师傅比较脸熟的,叔叔伯伯地叫着明显地给开些小灶,这些同学自然长袖善舞捷足先登,这令身体个小孱弱的我等及女同学们只能望洋兴叹、望尘莫及。那些得以在万马千军中早早打下饭的同学,在跨出食堂那一刻脸上的表情,犹如战场凯旋的将军,如释负重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而食堂打饭的这一幕画面也每天都在重复上演着,成为我们这一代同学的集体珍藏回忆。时光如梭,岁月如歌,多年以后的我们想起这一幕来竟然是无比亲切。
在这里顺便提一下当年的食堂和饭菜,当年的食堂还没有饭桌,售菜馍的窗口也就几个,人们打下饭后都是拿回宿舍或者三五结群的地聚在灶房前的空地上,这也成为了彼时的一道风景。至于饭菜,菜不多,有三四样,最大众的是白菜粉条豆腐“大”烩菜,炒菜师傅大概为了掩饰过分的清淡或是为了炒得更香,这道菜里是加了少许的荤油和零星的肉片。然而,就是它,在那年月里竟是相当奢侈的好菜了,学校当然还有诸如山西过油肉或者洋葱蒜薹炒肉片之类,但量是少的,个别家境好的同学或者我们几个若干天兴许才敢狠心吃一次的。
另外,每日三餐能调动我们味蕾还有汾城中学的馒头了,汾中食堂的馒头是机子制的加了碱面的硬面圆馒头,一层一层,咀嚼起来筋道外加碱麦特有的香味,非常好吃。我有个妹妹当时在初中读书,总是要求我每星期回家能给她带几个。前年见到妹妹时,她还提起当年的馍香来。所以,这个带碱香的馒头,不能不成为我们回忆汾中的重点,对于汾中的记忆,是不可或缺的。
榜样:
感觉是暂时的,日子是永恒的。入学以后,我们很快就进入了正常的学习生活。我有个学长高东亮,100班的才子,高我们一届,他在《汾中记忆》里写了有《衣食住行篇》和《感念师恩篇》,读来回味悠长。高才子文笔优美,如他本人一样,幽默,细致,严谨充满活力。因为我们是相连的两届,所以学校各方面的生态大都是一致的。看他的两篇美文,会追忆起你的青葱岁月、你的似水年华,让你真真地回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们的汾城中学。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