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花字的诗句
1、沙上草阁柳新暗,城边野池莲欲红。唐杜甫《暮春》
2、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唐高蟾《上商侍郎》
3、五月万枝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唐韩愈《榴花》
4、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宋王安石《咏石榴花》
5、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唐宋之问《灵隐寺》
6、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元稹《菊花》
7、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宋李清照《醉花阴》
8、梅柳夹门植,一条有佳花。晋陶渊明《蜡月》
9、一树寒梅白玉条,临村路傍溪桥。唐张谓《早梅》
10、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宋王安石《临江仙》
11、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寓意》)
12、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 唐 · 元稹《菊花》
13、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 唐 ·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14、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 宋 ·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15、柳叶乱飘千尺雨,桃花斜带一路烟。姚燧《浪淘沙》
花的古诗有哪些
诗不吟花不雅,花无诗赞不娇。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花花草草的描写浩如烟海,借花抒情托意也是写诗之人必行之事。中国几千年文化传承,许多花草的意象已基本定格。接下来,就让我们沐浴着四季的风,把一些大家平时常见,但不一定能把花名与实物对得上的花儿大体辨认一下。再说,咱们今天所置身的植物界,远比古人时代要开阔得多绚丽得多,我们怎可无视地走过,认识它,亲近它,拈花入诗,妙事一桩。
1薇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小雅·采薇》
与办公楼一墙之隔的小区,多是回迁农民,中国老百姓嘛,如果有块地不种菜裹腹反而栽花养眼,那就是浪费,于是整个小区的绿化带,被各家各户分割成一块块的小菜园,屡禁难止,物业上也懒得管了。还别说,到了夏天,一派田园风光,菠菜、油菜、土豆、芸豆、丝瓜、黄瓜的,家常菜都不缺,或攀篱绕树,或近墙傍道,且都开着很乡土的花儿,养眼沁脾。清晨,我总爱到这小区里溜达溜达,这些贴着地皮的紫花儿,就是在这小区发现的,网上百度,才跟“薇”这个古老的名字对上号。
薇,又名野豌豆或巢菜,味鲜美,可食用。野豌豆品种很多,下图也是薇的一种。
伯夷叔齐“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所以后世以“采薇”一词以喻隐居。
2虞美人
“三军散尽旌旗倒,玉帐佳人坐中老,香魂夜逐剑光飞,轻血化为原上草。”——魏氏《虞美人草行》
说起虞美人,首先想到的可能不是花,而是李煜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之所以取“虞美人”为词牌名,据说源于唐代教坊的《美人曲》,虞姬自刎于垓下,鲜血浸染处,生出娇艳的花,就叫虞美人草。很凄美的传说。
《秋窗随笔》曰:“虞美人草,闻行人唱美人曲,则两叶摇动,按拍而舞,若唱他辞,则寂然。” 春末夏初,办公室窗下的金叶女贞上,总高挑着几朵血红的虞美人,可惜不得此曲,难得一试。即使有,会不会如辛弃疾词中所写,“蓦然敛袂却亭亭。怕是曲中犹带、楚歌声。”
虞美人是罂粟科,这科里的罂粟花,可比虞美人妖冶得多,认识一下。
早年间,单位办公楼前种有一片虞美人,曾引得有关部门来查,让人好笑。罂粟花的果实是椭圆形的,而虞美人的果实圆得不完整,更像莲蓬。
3书带草
“山东锁院自清凉,湖水湖云入槛长;剪取吾家书带草,为君结束锦诗囊。” ——郑板桥
忘记最初是在哪里看到“书带草”这名字的,因为喜欢,所以百度实物。一瞧,这不就是园角路旁随处可见的麦冬草嘛,古人给草起个名字都那么雅致。据说这名字是有来历的,东汉人郑玄,字康成,曾经采集一些草叶用于编制竹简,或搓成草绳捆书用,后人便把这草叫作“康成书带”,又称“书带草”。可见,不起眼的野草,一旦沾上文墨,立马高雅起来。
麦冬草,叶长而韧,四季常青,夏天开粉色或紫色穗状花,浆果初为绿色,成熟后变成蓝色或黑色。
也有人说,浆果蓝色的才是书带草,黑色的是麦冬。如果站在植物学角度,是要细分的,站在文学角度,为写诗,可以不必那么严格吗?谁知道呢?总是众说纷纭。
书带草,又叫沿阶草,因为它是沿阶草属。沿阶草,名字很清幽,我也很喜欢。你想呀,拥有一处院落,砌几层石阶,然后沿阶上下,一簇簇披拂的沿阶草,或点露莹莹,或随风楚楚……美吧?
4栾树
“枝头色艳嫩于霞,树不知名愧亦加。攀折谛观疑断释,始知非叶也非花。”——黄肇敏
我所居住的小城,地方不大,但草木丰沛。我一直奇怪的是,明明道旁苑内都是多种植物杂栽,可到了某种花开的季节,满眼里就只是这种植物,其它仿若遁形。例如,楝花开的春末,满城闻到的都只是苦戚戚的楝花香;国槐开的盛夏,满地堆砌的都是碎碎的槐花屑;而栾花开的初秋,满身撒落的又都是金灿灿的栾花细蕊。
这时节,走在栾树下,一阵风过,就落一阵黄金雨,拾起几瓣,基部的一点鲜红,让人心动。
栾树在中国,是很古老的树种,《山海经》中已有记载:“大荒之中,有云雨之山,有木名曰栾……”栾树,又称“大夫树”,因为按周礼规定,只有大夫墓前才可栽植栾树。而现在,栾树可是重要的城市道路美化类树种。
栾树树形高大,个人觉得,花未落尽之时就挂上枝头的蒴果比花更有观赏价值。蒴果从橙红到紫红,像一个个多棱小香包,又似杨桃如菇娘,一嘟噜一嘟噜布满整个枝头,灼人眼目。说灯笼树也可,说摇钱树更好,很红火很吉利。因了此树,秋来萧瑟否?繁华疑似春。
5兰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不采而佩,于兰何伤。”——韩愈
江离、杜若、蘼芜、薜荔,这些都是古代香草的名字,读来只觉口齿噙香,却不敢与自己在野外见到的实物相对应,古今命名已有天壤之别。只有“兰”从未怀疑过,认定它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兰草,可恰恰就错了。
那天我无意中在某小区发现的这丛草,掐片叶来在掌心揉搓,有淡雅清香。问了几个人都不清楚名字,只说是种药材。网上搜索,得知它叫“佩兰”,就是《离骚》中“纫秋兰以为佩”的“兰”,可制成香囊佩戴;也是《九歌》里“浴兰汤兮沐芳”的“兰”,可煎汤沐浴。
唐朝之前,最起码先秦时期,文献中所写的“兰”大多就是指现在的“佩兰”或是“泽兰”。宋朝之后的“兰”才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兰。
在屈原时代,只有道德高尚的君子才有资格佩带兰草,孔子称兰为“王者之香”。据说孔子曾写过一篇《猗兰操》,韩愈又仿作一首,就是改编后王菲唱的《幽兰操》,导演胡玫曾说这歌“沟通了人间与天空的美”,有兴趣的可以搜来听听。
6芍药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秦观
有人总是把牡丹和芍药傻傻分不清。其实,芍药的茎为草质,属多年生宿根草本花卉,落叶后地上部分会枯死,而牡丹的茎为木质,落叶后地上部分不枯死。另外,芍药顶端的叶片三裂且一直裂到基部,牡丹顶端叶片虽三裂但没裂到底,再发张牡丹对照一下。
芍药形似牡丹,同样花朵硕大,同样色彩鲜艳,同样雍容华贵,所以,人们把牡丹称为“花王”,而把芍药称为“花相”。芍药开放于春天之末,牡丹之后,所以,文人们又给了芍药一个雅号“殿春”。“殿春”出自苏东坡之句“多谢花工怜寂寞,尚留芍药殿春风”。“殿春”就是春末的意思。
在春秋时期,青年男女就把赠送芍药视为爱情信物,如同时人赠送玫瑰。《诗经》中《郑风.溱洧》有这样的诗句:“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所以,芍药花自古也有一个别号,叫做“将离”,有相互爱慕、依依不舍的寓意。
7木槿
“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于鹄《巴女谣》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有女同行,颜如舜英。” 这是《诗经·郑风》中的句子,“舜英”“舜华”指的就是木槿花。记得七女在随意诗社的公众号里专门讲过木槿花,大家有时间回翻下。木槿自古就是著名的绿篱植物,孤植或丛植均可,花甚美,有白色粉色紫色,分单瓣重瓣复瓣,可惜朝开暮落,因此古书形容木槿“仅荣一瞬”,故又名“舜”。
不过,木槿花期却甚长,从夏初到秋末,所以有人怨叹“如何槿艳无终日,独倚栏杆为尔羞”。
这里特别说明一下,木槿花是可以食用的,煮粥黏滑爽口,或者裹上鸡蛋面糊油炸,那个香呀。
其实,木槿也是个属,这属里还有一种花,是朱槿,又叫扶桑,花朵红艳丰硕,甚是华美。
“日出扶桑,日落若木。”传说日出于扶桑之下,拂其树杪而升,因谓扶桑为日出处。此扶桑或许不是彼扶桑,但能承继上古神树的雅号,真是好运,当然,古诗中也不妨借用混用。朱槿也可食用,或入药或烹茶,都好。
8蜡梅
“冷艳清香受雪知,雨中谁把蜡为衣?蜜房做就花枝色,留得寒蜂宿不归。”——谢翱
蜡梅的花瓣色黄如蜂蜡,故得名“蜡梅”。当然,你也可以把蜡梅写成“腊梅”,因为它跟我们通常所说的红梅白梅一样,在江南一带都是腊月里开。
其实,蜡梅独成一科,就是蜡梅科,笼统的称作“梅花”不很确切,常说的梅花是蔷薇科。但是古代很多吟梅诗句我们无法严格区分,这跟托物言志的诗格观念有关,重植物的品性而非外形。但我更愿相信,那些带有“暗香”的诗句写的是蜡梅,因为一般梅花的香味确实无法跟蜡梅相比。不信闻闻去。呵呵。
“无事不寻梅,得梅归去来。雪深春尚浅,一半到家开。”——普荷
每每元旦过后,看到居住在长江以南的诗友们从卖花担上挑得一束带霜梅枝,回家插瓶吟诗,我那个艳羡呀!这种雅致,北方没有,反正我居住的齐地没有,这里的蜡梅正月里才开,也没有花农大片栽植,湖岸径旁只那寥寥几株,可怜见的,谁忍心归去来兮梅折枝。
9杏花
“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吴融
那位说了,不就是那枝出墙的红杏嘛,谁个不知,哪个不晓,还讲什么。之所以提杏花,是因为每到春花烂漫时节,师兄师妹们才思泉涌,诗句那个美呀,我一瞧配图,不对了,有的是山桃,有的是早樱,还有配梅花的。其实,我也不理解,古人们为什么偏偏喜欢用“红杏”这个词,杏花明明是粉白色呀,蓓蕾阶段倒晕染了些粉红,但它的萼片确确实实是暗朱砂色。萼片,对了,杏花与桃花樱花的区别,就在萼片上,花朵开全后红色萼片外翻特别厉害,记住这一点呀!
石曼卿写梅花的诗中有一句“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可以作为桃杏梅的辨别句,但却被苏轼狂批,“此至陋语,盖村学究体也。”诗含寓意,是学诗之人必修之道。但从植物学角度看,我觉得“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也蛮好,古人太重诗格品性了,许多古诗,如果不看题目,你都不知道吟的具体是哪种植物,更难以辨别植物的具体形态。其实,亲近自然,辨科认属,拈字成句,自得其乐,也无不可,哪里非讲大道理。一家之言呀,呵呵。
10海棠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
明代《群芳谱》记载:海棠有四品,西府海棠、垂丝海棠、木瓜海棠和贴梗海棠。皆木本。
海棠有木本,也有草本,种类甚多,一下子讲太多,怕大家难以分辨记忆,这里先说说“西府海棠”,因为老枝繁花的西府海棠古来公认是海棠中的上品,据说因晋朝时生长于西府而得名。还记得《红楼梦》第十七回里提到的“女儿棠”吗?“其势若伞,丝垂翠缕, 葩吐丹砂。” 宝玉道:“大约骚人咏士, 以此花之色红晕若施脂,轻弱似扶病,大近乎闺阁风度,所以‘女儿’命名。” 这女儿棠就是西府海棠。张爱玲曾说过,人生有三恨,其中“一恨海棠无香”,我不知她指的是哪种海棠,但西府海棠凑近去闻,是有清雅香气的。
古人将海棠比作女儿的诗词,俯拾即是,大家可以自己去搜,时间关系,这里不一一列举了。
11紫荆花
“风吹紫荆花落,那更别离忧。” ——宋褧[jiǒng]
首先说明,这里的紫荆花,不是香港的区花,那是洋紫荆。既然在古诗中被写过,那紫荆就应该是中国的原生物种。而且大多被赋予“思故园”的意象。但有一首“临湖门外是侬家,郎若闲时来吃茶。黄土筑墙茅盖屋,门前一树紫荆花。”很有一种平平实实的生活味儿。
紫荆花花期很长,从枯枝干荚至绿叶成冠,这些密集的花儿如蚁附般把树枝包裹,甚至粗壮的根部都被一簇簇地点缀着,别具一格。花朵有些像豌豆花,又有些像兰花,三片花瓣在上部张开,两片在下部合成袋形,有人形容像“食草动物前伸的下颚”,很形象。
12棣棠
“春色酿成花世界,棣棠艳出群芳外,一叶一花繁可爱。 黄深碧浅娇无奈,摇曳绿罗金缕带,留得名词题咏在。”——叶申芗《浣溪沙·棣棠》
这花为“棣棠”,落叶灌木,有单瓣,有重瓣。本是春花植物,可自从花儿着枝,就再没断过。这不,秋风萧瑟的黄昏,依旧绽华吐芳。《召南》里有“何彼秾矣,唐棣之华”,《小雅》里有“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所以常棣多指兄弟情谊。“唐棣”、“常棣”,也说“棠棣”的。“棠棣”就是“棣棠”?义山诗中有“棠棣黄花发,忘忧碧叶齐”,这花的颜色倒对得上。是同一种植物在时间和地域上的称呼有变化?还是原本就不是一种植物?有人说“棠棣”是现在的“甘棠”,也就是“杜梨”的,毕竟历史久远漫长,也可能在口耳相传或文字抄录中出了差错?暂且存疑,有待考证。
另想说,即使“棠棣”就是“棣棠”,远古时期的样子也不大可能是复瓣,而是单瓣的。据说简单朴素的样子,才更符合原始花种的状态,这些复瓣花大多是后期人工培育或自然界长期自行演变的结果。
花花草草,名目繁多,四季花事,难以尽叙,一一点到,那是痴心妄想。呵呵。我暂且用这些花儿引个路子,其中奇香绝色,待您亲临近赏勤采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