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线是什么意思
底线dǐxiàn
(1)最低的限度,必要条件。例:①法律是底线,超越了则违法。②与对方商讨时,对方的任何要求都不能超越自己的底线。
(2)事情在能力范围前的临界值。
(3) [spies]∶潜藏在敌人内部的人。
(4) [baseline]∶长方形比赛场地中短边的边线。例:射门不准,球出了底线。
底线的引申意义
1.犹内线。指战时在敌方活动以刺探情报的人员。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六章:“他们都说,把重伤号藏在洞里,本村没有底线,没人会露口风,万无一失。”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二五章:“有的人愿意做底线,请义军前去破寨。”
2.足球、排球、羽毛球等运动场地两端的端线。如:守门员双手一托,球出了底线。
3.国际象棋术语。指棋盘上第1横线(白方)和第8横线(黑方)。 [1]
4.社会学、经济学和心理学术语,指人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谈判双方讨价还价时心里可以承受或能够认可阈值的下限、或某项活动进行前设定的期望目标的最低目标和基本要求。如:2009年2月9日晚,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就任以来首次黄金时段新闻发布会,会上奥巴马屡屡提及“底线”一词。他说,确保创造400万就业岗位是现阶段经济政策的“底线”,也是他推动大规模经济刺激的核心目标。
什么是底线?这就是底线
“你无底线地原谅谁,谁就能无底线地伤害你。”
这句话,放在任何关系里都适用。
总有人问:到底什么才叫“底线”?
底线二字,简单说,就是一个人自我的边界感,你不能得寸进尺,也不能无止境地退让。
人和人之间相处的底线,说透了,就在6种边界感。
《平凡的世界》里说: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
前几天看到一个女人的故事,刚好诠释了这句话。
她来自重庆农村,但从不甘心依赖家人、丈夫,过被动安分的日子。
到了上海,她不愿跟着丈夫在工地讨生活,即使没什么文化,她也大胆去找赚钱的路子。
她先是在花店打工,攒了点钱,就自己学着摆摊卖煎饼、凉粉。
接着又借钱盘了家小饭店,倒闭了,转头开始摆摊卖水果。
发现没什么出路后,又去借钱学手艺,开了一家面包店。
中间波折不断,她没想过放弃。
后来,她回收过建筑材料,做过装修生意,这十几年,一路从睡觉的地方都没有的小摊,搬进了万达的正规门市。
在这个过程中,她丈夫谨慎老实,信奉靠力气吃饭,而她灵活有主见,生活只靠自己来安排。
她说:“我相信,这个世界上,唯一能让你稳定的,就是你自己的能力。”
在成年人的猎场,规则很简单:要么主动选择,要么被动接受。
习惯了依赖,亲手折断自己的翅膀,万般身不由己,也怨不得别人。
任何时候,你都要过主动选择的生活。主动权,才是硬道理。
豆瓣有一个小组,叫“讨好型人格治疗所”,这里,聚集了十万自认为性格讨好的人。
而组里的帖子,大多是求助贴,或是对自己的指责:
怎么拒绝长辈/领导的要求啊?
我又开始讨好、卑微、套近乎了……
我真是无可救药,没人喜欢我活该。
他们最想做到的,就是学会拒绝,不为讨好别人,而违背内心。
在电视剧《凪的新生活》里,凪就是一个习惯讨好的人。
她最怕让别人不高兴,跟别人起冲突,给别人添麻烦。
同事无理的要求,她不敢说“不”;被男友pua,她不敢反抗;连大马路上发传单的人,她都不敢拒绝……
直到一天,她受够了小心翼翼看别人脸色,鼓起勇气拒绝了一个路人,她才发现:
说一句“不”,天并不会塌,拒绝别人的感觉,原来这么爽。
以前的讨好,丢了姿态,只是成全了别人,为难了自己。
亦舒说:人生短短数十载,最要紧的是满足自己,不是讨好他人。
凡事,记得先讨好自己,至于别人,分交情,看心情。
有一种人,天生热情善良,朋友有事,他第一个帮忙,见到乞丐就掏钱,在路边看到小猫小狗,都恨不得带回家。
善意泛滥,是他们生活的习惯。
之前看过一位女老师,她班上有一个成绩很好,但家里很穷的女孩。
她不忍看到女孩的天资被浪费,想拉她一把走出农村,于是决定资助她,负责她高考前的学费和生活费。
女孩很感激,也争气,考上了重点高中。
但到了高二,她因为早恋,成绩一路下滑,最后连二本都没考上。
在资助女孩的四年多年里,老师省吃俭用,牺牲不少,负担得很艰难,再考虑到女孩的学习态度,决定停止对她的资助。
没想到女孩跑回中学找到老师,哭诉她这几年的不尽心:吃得粗糙,穿得简陋,现在还不供她上大学,简直是见死不救……
这就是老师辛苦付出四年后,换来的结局。
有一个说法叫“救急不救穷”,你帮得了一时,但拯救不了别人一世。
你可以善良,但不能把别人的事都揽过来,当作自己的事。
过度泛滥的善良,可能给你招来灾殃。
你也许遇到过这种人,他们总是习惯打压、否定别人,挂在嘴边的话都是:
“你不行的。”
“你怎么这么笨,什么都做不好。”
“说了多少次,你没脑子吗?”
他们否定别人的能力,打击别人的自主性,却可以达到让对方乖乖听话的目的。
老电影《煤气灯下》中,男主为了霸占女主的财产,一步步引导她、控制她,最终让她精神失常。
比如给她一枚胸针,让她放进手提袋里,然后自己偷偷把胸针拿走,又找她要这枚胸针。
女主找不到,他就会一直说她病了、健忘、很虚弱,各种精神打击她。
男主经常变动家里的摆设,却赖到女主头上指责她。
他还刻意操纵煤气,让女主看到煤气灯变得忽明忽暗,暗示她失去了理智。
最后,女主越来越怀疑自己,认定了自己就是个健忘、虚弱、无能的人。
这就是精神控制、语言暴力对一个人的影响。
不要忽视那些总是否定你的人,他们说难听的话,是为了矮化你,让你听话。
更要远离那些打压你的人,别让他们嘴里的话,变成你对自己的认知。
知乎上有一个热门问题:你最欣赏的性格是什么样的?
有一个高赞回答说:我欣赏有分寸感的人,反感那些越界窥私的人。
窥私欲,大多数人都有,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克制。
回老家,七大姑八大姨会问:一个月工资多少啊?找对象了吗?什么时候要孩子啊?
他们看来,这只是关心。
遇到过一个同事,路过我的工位时,她总是忍不住看我的电脑。
她还有个癖好,就是翻别人的朋友圈,从第一条到最后一条,翻个底朝天。
在她看来,这只是好奇心。
《请回答1988》里有一句话:所谓界限,就是到那里为止的意思。
多一小步,就是一种精神领地上的侵犯。多走几步,就会让人觉得窒息,想要远离。
谁都不想被人拿着放大镜审视,成年人之间,讲究社交距离。
不打听别人的私事,不主动卷入别人的生活漩涡,是一种必要的修养。
蔡康永在书里说:人生处处有地雷,如果你没有被炸到,只是因为你还没有踩到。
而话多的人,往往更容易踩到这个地雷。
两年前的一次培训,我遇到过一个话多的人。
那时她坐我旁边,短短三天时间,她就把自己家里的情况交代得七七八八。
从她嘴里,我知道了:
她家有两套房,儿子上初中,数学成绩不错;女儿上小学,刚拿了舞蹈比赛的奖牌;
老公毕业于某985,结婚后自己创业;公婆对她很好,是那种老派的知识分子……
整个过程中,她说得很尽兴,我听得很尴尬。
我想,她就是那种表达欲旺盛的人,喜欢分享自己的秘密,暴露自己的想法,不管对方愿不愿意听。
更有一种人,一上来就聊原生家庭、感情史这些大是大非的问题,让人不知如何作答。
古人云:交浅而言深者,愚也。
说话,分场合,分对象,更分轻重层次。很多话,交情不够是不能说的。
过度暴露,于自己,于他人,都是场灾难。
那些在任何关系里都如鱼得水的人,其实并没什么高超的社交技巧。
他们只是设定了自己的底线,知道该进几尺,该让几寸。
不依赖,任何时候,主动权不拱手让人。
不讨好,放低姿态成全别人,不值得。
不试图拯救别人,你的善良,需要限量。
拒绝精神操控,远离那些否定你的人。
不打探别人的隐私,保持距离,就是修养。
不过度暴露自己,祸从口出,慎思慎言。
我们这一生,就是所有关系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