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蜊怎么读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青岛文旅”
在我的生活圈里,仔细想想,只有一位在说青岛人叫的嘎啦(蛤蜊)时读出的音是正确的,而且还是标准的北京普通话,他就是以前我们报社老日报文艺部的张主任。
张主任说一口京腔,其标准的程度,有一个例子可以佐证:某次他打电话给我们日报另一个部门找该部门的主任,接电话的是一位年轻姑娘,我们在这边都听到从张主任的话筒里飘散出她清脆的高音:“主任,北京长途!”
张主任每次点菜时,总会一边指着菜单一边说:再来一盘辣炒蛤蜊(汉语拼音:geli)。对张主任的一口京腔,服务员姑娘往往一脸懵懂,赶紧凑过脸看他指点的菜单,长出一口气说:“喔,就是辣嘎啦。”
姑娘说“嘎啦”二字时声音明显上扬,我们也往往跟着笑起来。念蛤蜊(geli)还是念嘎啦(gala),在张主任是一个原则问题,他是不会屈从于青岛本地话的这种不标准的念法的。
我们都习惯叫嘎啦,而不叫蛤蜊。
其实,在青岛,我们叫蛤蜊就是嘎啦,很少有人到市场上买菜时说我要来两斤蛤蜊,都是说来两斤嘎啦。毕竟,像张主任那样小时候在中南海幼儿园长大的凤毛麟角。
对于青岛本地长大的人来说,对嘎啦的正确读音是不需要讨论的,也有一个段子可以佐证:本地某名声显赫的小学一位名声远播的特级语文老师教学生新课,指着黑板上的蛤蜊二字说,同学们记住了,这就是嘎啦的正确写法……
其实,我是想说蛤蜊的几种吃法,但却先谈起了蛤蜊的念法。原因无他,因为对我来说,我写蛤蜊这两个字时,心里默念的却是嘎啦。
姑且不管蛤蜊的正确写法与念法,还是用我们青岛对蛤蜊的习惯念法念嘎啦更舒畅——
我喜欢吃嘎啦。或者说,青岛人很少没有不喜欢吃嘎啦的。当然,这个不能绝对,就像说青岛人很少没有不喝青岛啤酒的,我就是一个反例,再好的酒包括青岛啤酒对我也没有吸引力。所以,说青岛人喜欢吃嘎啦也不能绝对,但喜欢吃嘎啦喝啤酒的肯定有很多很多。
我家常吃的嘎啦若从学术的角度来梳理,可以归纳如下:
原汁嘎啦。
关于原汁嘎啦的烹饪技法的纯学术论述在此省略,仅用白话简述,这样也便于外地朋友的学习——嘎啦洗好后——需要说明的是,青岛人吃的嘎啦都是活的,若是死嘎啦就不能吃了——把嘎啦直接放锅中,倒入清水,清水要没过嘎啦许多,然后盖上锅盖。点火,火以中火即可。注意揭开锅盖观察,待锅里的水煮沸时,看到嘎啦的口都张开了,要赶紧关火,免得嘎啦煮老了。用笊篱把嘎啦捞出放盘里上桌即可。
若借用央视“家乡味道”栏目的记录片语言,可旁白如下:原汁嘎啦的特点是充分保持了食材的原汁原味,嘎啦入口时的鲜香和汁水充分刺激了味蕾,咬嚼嘎啦时嘎啦肉的嫩滑再加上微微弹牙的嚼劲真是充满了家乡浓浓的海鲜味道,也是游子归来后最想吃到的家乡的味道……
辣炒嘎啦。
先用葱丝、姜丝炼锅,再放入切丝的干辣椒,油开后,倒入嘎啦,爆火翻炒,嘎啦都张开口后,关火即可。
我家不喜欢吃辣,这道菜一般省略了放辣椒。与原汁嘎啦相比,这道菜做的不多,对嘎啦来说,原汁原味要比油炒要好。
嘎啦芸豆面。
嘎啦芸豆面是我家喜欢的吃法。
嘎啦煮熟了用笊篱捞出后,再一个个把嘎啦肉剥出来放到盘里。煮嘎啦的水滤出来放入汤盆中。把洗净切成丁的芸豆先入锅翻炒,再倒入嘎啦汁,开锅快出锅时再把嘎啦肉放入。这样的嘎啦芸豆卤子浇到下好的面上,吃起来味醇过瘾。
对于青岛人来说,嘎啦是最能体现本地特色的小海鲜。青岛本地人骄傲的本地花斑嘎啦是沙嘎啦——相对于泥质海滩或两河水的泥嘎啦,沙嘎啦“吐水”后保证了嘎啦里没有泥,吃起来的口感也就更好。
尤其到了夏天,买上两斤嘎啦,再打上几斤啤酒,一手提着一塑料袋嘎啦,一手提着一塑料袋啤酒,这也成了老城区街道上的风景。
女儿在济南读大学,她在节假日回来时,我们先要想想给她如何准备菜单,往往首选还是先买两斤嘎啦……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除
编辑 王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