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科学(传统教育智慧与现代教育科学)

现代教育科学
我们做家长的,除非因为个人的专业或者职业,而有比较系统的现代教育科学知识,能在养儿育女中驾轻就熟的运用,一般家长是不大可能先去系统的熟悉掌握这方面知识的。然而有一条捷径可以弥补此不足,那就是尊重那些耳熟能详的传统教育智慧,去运用它。
 
年前学校给老师定制“精神食粮”作为贺年礼物时,我首选的是《教育与脑神经科学》一书。脑神经科学方面的资料我已经积累不少,但我总是乐此不疲,只要有机会就想收入囊中。用来系统阅读和学习吗?不是,看不过来的,我只是用来“验证”。
 
我一直关心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间的融通,总喜欢拿各种五花八门的心理学及脑神经科学之类的涉及现代教育科学的知识、理论来证明那些传统“教导”。尽管我相信这些“教导”都是经过了深邃时空的孕育,已经是教育规律,尽管这些“教导”是早已被教育实践反复证明了的“教道”。但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有此“癖好”也不算坏事吧。
 
事实上那些包括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学思结合、手脑并用等教育规律,已经在脑科学、脑发育研究上找到了证据。
 
甚至像古人倡导和在实践的早教、胎教的科学性也已经得到认可和推崇——小孩其实老早就是有意识的,孩子从出生后,就会借着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甚至娘肚皮里起就能凭借某种感觉与母亲心灵感应,来张驰情绪。按心理学语言,三岁前,孩子就会透过潜意识的“吸收性心智”吸收周围事物,仅管那时还无意识,后来也无记忆,但却的确都已在受教成长,如同已会吸收物质营养生长一样。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女性,是这方面的实践典范,比如周室“三母”,就是“太太”这个对别人妻子尊称来历的周朝太姜、太任和太姒。她们如何从小教育儿子,成就几代帝王的圣德,历史上都有记载。太任就是历史上有记载的胎教的先驱。
 
但我仅仅是作为一种验证,再多是在另一层面上还“知其所以然”,比如在物质基础层面、分子机制层面。而不会影响我对这些传统“教道”的认同和认识,更不为对那些还没得到“验证”的“教道”轻视和忽视。我始终认为,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包括教育领域,那些传承着的教育智慧,比如“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三岁看大,七岁至老”,比如“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比如“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比如“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都是我们值得尊重和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家庭背景下有智慧地去掬去的,即使还没有得到现代科学的“验证”。
 
现代教育科学的发展,尤其像脑神经科学这样的自然科学的发展,当然是件好事。然而,现代科学常常只是在验证传统人文智慧。就像有个脑科学家说的:脑与神经科学的进展,不过是在验证一些由哲学家所提出的命题。而反过来,迄今为止,我所知道的现代教育科学所得出的教育道理,没有不能在传统“教道”中发现的。现代“科学”其实是很不科学的,如果我们拉开科学的窗帘,眺望历史的长河,我们不难看到,她只是现在发展的最前沿,科学永远只是走在科学的路上。而比较诡异的是,科学在某一方向上却跟一些传统文化越走越近。
 
如果我们因缺乏现代家庭教育知识,而对家庭教育缺乏信心,大可不必。去唤醒和吸取沉淀在自己记忆中的、弥漫在华厦大地上的那些圣贤先哲留给我们的传统智慧、教育经典吧。只要心在、神到,一样可以让自己的孩子很优秀,一样可以让孩子为你而自豪。你看那些乐于分享教育思想的名人,在他们的人生回忆中,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最受益的就是年少时父母为人处事朴素的信仰和传统的家庭三观,比如莫言,比如俞敏洪,他们或在文章上,或在演讲中,对父母家庭感恩之情溢于言表。
(号外002)

现代教育科学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