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通卡使用范围
以商通卡为代表的预付卡业务是个规模极为庞大,利润非常丰厚的业务。据相关研究报告,目前中国零售业预付卡的年销售规模接近万亿,毛利接近10%。预付卡业务在整个产业链条上还呈现极为强势的地位,我们以商通卡为例,任何人购买商通卡,单张卡低于500要支付每张15元的工本费,大于500的卡直接收3%的手续费。除了收取购卡者的手续费,商通卡还要收取合作商家的2-3%的费用,类似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收取商家的费用。商通卡在直接拿到购卡者现金的前提下还能上下游两头吃,足见其地位之强势,现实生活中很难再找到这么好的行当了。这个行当之所以能蓬勃发展,首要原因在于我们文化基因里面的礼尚往来,逢年过节总会相互赠送点什么。在物质紧俏的年代,烟酒罐头之类的是送礼的主要价值载体,但在物质极度丰富的当下,再送实物就比较难达到送礼让人开心的目的了,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成了最好的选择,被赠与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去消费。但我们的文化里有那种遮遮掩掩的强烈需求,直接送一捆现金的情况,当事人双方都很难接受,而预付卡这种东西是个非常完美的载体,十分小巧,正好放在手掌上,面值可大可小,完全视交际的需求。酒酣耳热之际,说上几句感激感谢感恩的动情肺腑之言,同时不经意之间递上这张小卡片,对方立刻心领神会,满脸堆笑连说:哪里哪里。于是一场愉快的社交就这样完成了。这项业务的繁盛还有一些更为隐蔽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开发票。大量企业都有此需求。比如为了给员工对发点钱,但是又受限于限薪政策或者为了避税,就去买些预付卡来发,而卖预付卡的公司能开出招待费培训费之类的发票,胆子大的各种发票都能开,只要买卡的人愿意付费。大量的零售业企业都愿意发自己的预付卡,因为他们还发现一个隐秘的金矿,就是总会大量的卡被买了之后却没人来消费,发卡企业能收割大量的沉淀资金。这中间的原因极为复杂,有些可能是因为个人忘记消费过了期限,也有可能是在相互转赠的过程中遗失,但最为重要的原因可能还是这些卡很大部分都用来赠送给那些有权势的人,这些人囤积了大量的卡,或者不敢消费来不及消费,或者已经进去了。最近几年随着国家对于反洗钱以及职务犯罪的强力打击,一些大的预付卡种已经没法随便开发票了,但这些卡的销量并未明显的减少。也就说,这种类货币的载体,最大的需求还是在于礼尚往来,只要我们的文化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种业务还将长期存在。那现在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数字人民币时代,预付卡还有生存空间吗?或者说,数字人民币时代,这种礼尚往来的需求,将以什么样的形式继续呢?我们试想一下,如果一张芯片卡上存储了数字人民币,那不是预付卡的完美替代品吗。商通卡这类预付卡,虽然比某个零售企业自己发的预付卡使用范围更广,但毕竟还是受到资和信业务拓展的限制,很多地方并不能用。但数字人民币不受任何限制,等同于现金。另外,商通卡还有不小的手续费,但这种以卡的形式存储的数字人民币大概率只有很小的工本费,甚至不用额外的费用。有人可能说,数字人民币的特性可以追踪记录相关信息,可能大家还会倾向于使用商通卡这种,更有安全感。但事实上,商通卡目前购买也必须实名制,并且大额购买只接受银行转账,但这依然没有影响其销量。原因是,卡只是一个交易的媒介而已,多半用来转赠,而非直接消费。这就如同螃蟹券一样,刚开始商家养了螃蟹,为了方便大家馈赠,就印制了螃蟹券,后来发现根本就不用养螃蟹,直接印螃蟹券即可。大家都只是用螃蟹券相互馈赠来支付或者转移债务而已,真正去吃螃蟹的人并不多。就算数字人民币硬件钱包有记录相关交易信息的能力,但如果持有人只是拿来转赠,转过几手后,相关信息的链条也就中断了。按照上面的推断,以及预付卡目前万亿级别的销售量,随着数字人民币的普及,对于这种数字人民币硬件钱包是不是有巨大的潜在需求呢,那会不会直接利好出天龙这种生产卡片的企业呢?当然,这仅仅只是一个猜想。国家对于数字人民币承载的反洗钱防止犯罪等功能寄予厚望,肯定会在相关技术上下足功夫,未来如何,目前确实很难判断。但从过往的经验上来看,一项重大的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往往会偏离其设计的初衷,形成一些难以预料的后果。还是让我们大胆猜想,小心求证吧。风险提示:本公众号文章仅供读者参考或研究使用,不构成投资建议,请独立思考,谨慎投资。新浪微博@华研数据商务合作、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微信号Gooqiy投稿邮箱sunqi@hooyu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