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微的人性(从《幽微的人性》中读到的教育思考)

幽微的人性
年前,买书时,在推荐购买书单中无意刷到了李玫瑾教授的《幽微的人性》这本书。
放假后,趁着带娃的空隙,刚刚读完这本书,心中的想法还是很多的。
这本书不太适合推荐给家长看,原因诸多。列举两点:一是,作为教育者身份推荐这本书,好像把教育的对象“黑化”了。孩子刚刚开始学习、生活的历程,就把未来的无限恐怖摆在家长面前,教育的愿景何在。二是,家长的觉悟和对家庭教育的认知,如果没有达到一定的境界,容易产生“对号入座”的想法,这种“代入”不利于在家庭中继续原本模式的教育。家庭教育生态环境紊乱,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下面我来给你简单介绍一下《幽微的人性》。书中写了大量的真实事件,惨绝人寰后,李玫瑾教授与当事人发生的很多真实的对话及案例,尤其是李教授对当事人在事件中真实心理过程的分析。其中对“心象”“观念”“信仰”等看似平常,但作为心理专家的专业分析,让我也有很强的代入感。
作为妈妈,我对书中“善待他人是救命的东西”感触很深,我与女儿展开了一次深入的谈话。书中还有择婿的建议。两个女儿的小秋,原来还可以通过安排一次酒宴来考量未来女婿的人品及女儿的幸福指数。
《幽微的人性》一书中,关于为人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是我读后思考到的。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我们知道,心理抚养需要亲自抚养,那么我们还必须知道,在父母的亲自抚养中,你的孩子就在复制抚养者的观念与性格,复制他最亲近的人的各种行为方式与态度。早年最重要的模仿人是母亲,然后就是父亲。一般而言,人的长相大多取自遗传,但人的性格和观念则完全取决于父母的言谈举止。所以,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一定要好好修养自己的言谈举止。”
书中还提到:“中国有句古话,七岁看老。也就是说,从7岁孩子身上可以看出他一生的行为发展模式。现代心理学在研究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也指出,人格的核心部分——性格,其形成的主要时期就在人出生至青春期之间。情感抚养恰恰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所在。”
以上两段话,是在书中为数不多的关于家庭中孩子的教育及培养指导。心理抚养、情感抚养是家庭教育中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依托。当然,作为父母,修养自己的言谈举止是孩子未来成为怎样的人的重要附加条件。于是对照自己,很多的惭愧顿上心头,反省后照亮自己前方的路,才能走得更加坚定。
书中还提到关于学校教育中,给孩子所谓的“规矩”带来的后续效应究竟是什么。李教授认为现在的孩子太乖。事实上,在学校管理中,我们也期待孩子能乖一点。乖一点避免很多的问题及麻烦。但是,这样带来的弊端是,孩子在你面前是乖的,离开了你就不乖。也就是不少教育者口中的“当面一套背后一套”。静下心来去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如果用统一的“规矩”有可能会扼杀部分孩子的创造性、灵动性,看似整齐划一,其实死气沉沉。如何协调好校园中儿童的“动静相宜”问题,可能是接下来德育工作思考的核心。
借用李玫瑾教授的话来做个总结:“所有的社会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都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是早年的问题。”
家庭、校园的成长环境,需要站在儿童和未来的角度去思考,这样的教育对于人的发展更有意义。作为父母,修炼自己是一门深奥的必修课,举手投足,行为示范。

幽微的人性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