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辽太郎
NHK电视剧《坂上之云》
一. 司马辽太郎是工作狂
司马辽太郎是不是一个有趣的人?很显然不是。
首先,司马辽太郎不享乐,甚至不爱吃也不好吃,说得上喜欢的只有竹笋焖饭。有朋友请他去料亭吃饭,他对老板娘说,请给我蒸一锅竹笋焖饭。倒也不是说爱吃竹笋焖饭就必定不懂得吃,最简单的料理往往最显功夫,能把炒大白菜做出花来才叫烹饪。但是料亭是什么地方?吃私家菜的地方,而且提供没有上限的服务,一般来说,客人想得到的美味,料亭它都有办法回应客人的要求。竹笋焖饭是司马辽太郎唯一的爱好,挑食兼偏食就有问题。更有甚之,憎恶鱼,憎恶他人吃鱼。在《山贼料理》中司马辽太郎这么说,
只是讨厌鱼这一样与生俱来,改不了。到现在每每看见谁忍着死鱼腥臭、牙齿没入鱼肉,仍旧觉得没法把他当作和我一样的人类继续交往。而且鱼类与牛呀猪呀不一样,端上桌来还是和活着时候一个模样。伸出筷子戳毁它的尸体,剥去它的外皮,直到骸骨铮铮暴露空气中……假使有女性同席,看到她这样地细致操作,愈是美人愈让人看出夜叉来。
不喜欢吃鱼不吃便是,描述到这份上,让其他人情何以堪,难说会不会有人读过之后,再看到香味扑鼻的松子鱼,别开面孔不忍面对。
比不懂享受更要命的,是司马辽太郎写书的狠劲。
司马辽太郎1960年因《枭之城》获直木奖正式加入作家阵列,至1996年72岁离世,30余年创作生涯写下小说随笔无数,全集68卷,短篇全集12卷,随笔15卷……等等。
发现司马辽太郎小说《峠》手稿,400字一页的稿纸2144枚。《峠》自1966年11月至1968年5月在《每日新闻》连载一年半(2009年12月10日新闻)。
司马辽太郎的主要著作是长篇历史小说,每构思一本书,需要做大量的资料准备。东京有一条旧书街,名字教神保町,只要去那里,现在还能听到司马的传说。2004年的杂志《saraiサライ》刊载文章中,小说家井上厦(井上ひさし)说,有一次去神田旧书一条街,日俄战争相关资料会忽然消失得干干净净一点不剩。打听过了,是“司马老师在准备写《坂上之云》”。那些资料呢用小卡车一车一车送往司马先生在东大阪的家里。
司马辽太郎与明治8年创业的高山书店交往最多,店主说写《坂本龙马》时,先生说“只要是人物评传都帮我搜来。”结果呢,不管与坂本龙马有没有关系,政治家、实业家、军人、文人、艺术家等各类人的评传都搜了去。店主又说某次司马先生让出版社转达“要海流方面的资料”,用来干什么呢?说是写海船遇难,要计算大致经过多少天能跟着海浪冲上沙滩。因为是历史小说,当时的自然环境、食物、服装、耕种的作物,都要仔仔细细调查(神保町的土地在泡沫破裂的年代都没有售出他用,古书市场坚持到今天,店面不减反增,是非常有特点有深度的日本文化后盾)。有时一次资料费就能达到上千万日元(超过人民币60余万元人民币)。
司马辽太郎以高速阅读和选别资料眼光准出名,有朋友证实,曾与司马一起喝咖啡,朋友喝完一杯咖啡,司马文库本一册也读完了,一点不耽误跟人聊天。有记者问过司马,从那么多的资料甄选自己所需,是不是要请助手帮忙?这个提问遭白眼鄙视,如何让他人了解自己的资料需要?
司马辽太郎72岁去世时,很多人觉得,他用工作“把自己熬干”了。
司马辽太郎的著作几乎都是畅销书,2010年一年的销量就超过250万部。其中排名畅销榜榜首的是《龙马行》和《坂上之云》。
二. 司马史观
“司马辽太郎”这个笔名取自司马迁,意思是“一个感觉司马迁遥不可及的日本人”。司马辽太郎的历史小说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写法,一个是独有的历史解读方式,所谓“司马史观”。
据说曾有与司马相熟的老作家与司马同赴德岛旅行,老作家是个顽固的,司马大约也好不到哪去,途中两人就干起了嘴仗。
老作家说,“你写的是历史小说吗,充其量无聊透顶的历史讲谈罢了!”
通常历史小说中,作者自己不会客串到自己的作品中,文中不该看到作者的身影。司马不一样,他经常不改作者身份从书中冒出,“笔者这样想……”,“我啰嗦几句……”。虽则他的旁白或解说常常别有生趣,但是太特别了,“不是小说”。另外,森鸥外、中岛敦、松本清张都写历史,但这些人的作品有着历史的沉重和灰暗,残酷和无情。司马不一样,司马的小说阳光灿烂,他似乎只挑日本人好的一面写。
司马辽太郎在二战后期“学徒出阵”被征兵,1944年派往中国东北四平。因为分属“战车兵”,新兵训练中与各种工具打交道,有一次老兵说“扳手(スパナ)递给我!”年轻的司马一时间没反应过来扳手是什么,磨蹭间老兵从脚边操起扳手往司马头上抡过来。痛得几乎以为头盖骨陷没了……此后的从军生涯有多少痛苦我们不知道,但是它成了形成司马历史认识的重要要素,赞美明治时期,批判昭和时代。
在战争中,军队里,司马看到了太多本国人的愚蠢、残忍、人类的黑暗面。他与败战后很多的日本人一样,亲身经历了愚蠢残酷的战争,需要一些明亮欢快的材料支持自己的精神世界。
司马生于1923年,几乎与昭和同时诞生,明治维新已成为过去,无法亲眼看到。明治时期是日本从一个只有农业的国家跨入现代国家的重要时期,虽则抛弃自由民权派主张的“富国、小国路线”,转向薩長政府推进的“强国、大国路线”的选择在明治时期已经完成,但是司马回避追究明治血腥。赞美明治符合战后走向高度成长时期的日本人心理,“我们是有过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但是明治的我们才是真实的我们,淳真朴素积极向上。”
明治维新后到日俄战争的30余年间,不论文化历史上还是精神历史上,都是日本历史长河中的特例。这样乐天的时代从来不曾有过。
正岡子規和秋山兄弟的青春和奋斗故事,正与这个时代脉搏一致。
必须强调的是,历史不是一个简单的黑和白、对和错的归纳,追究史实最重要的是搜集尽可能翔实真实的资料,不夹带个人情感。我的这篇短文只浅谈司马辽太郎和他的小说《坂上之云》,舍去繁杂取其简单。另一个,司马辽太郎自身也否认“司马史观”说法,他强调自己写的是fiction,是创作是小说。司马辽太郎笔下的人物也不一定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只是司马辽太郎心目中同名同姓的一些人而已。
《坂上之云》还在小说连载中,已经有电视台提出OFFER,希望以之为脚本拍摄电视剧。司馬遼太郎担心“无法完整表达我本来写书的意愿而被人误解为赞美战争”,没有接受电视台提议。NHK当时也提出OFFER,司马考虑了两周时间,“还是不成”。
司马辽太郎1996年去世。NHK 以特别节目形式于2009年11月把《坂上之云》搬上银幕,至2011年12月25日完结,历时3年。
三. 《坂上之云》中的三个人物
NHK的电视剧开篇是下面这段话
弹丸小国,正迎来开化期。说起小国,还有没有像明治初期的日本这样的小国家?说起产业,除了农业没有其他;说起人才,300年间除了旧士族这个读书阶层再无其他。因为明治維新,日本人第一次有了近代“国家”。所有的人都成了“国民”。虽然不习惯,作为日本史上最初的“国家”体验者,全新的感觉中日本人情绪高昂。假使不能体会这种昂扬到痛的情感,无法理解这个时代的历史。只要有一定的记忆力,只要有恒心,去获得某种资格,不论阶层,不论出身,谁都可以成为博士、官吏、教师、军人。这个时代积极向上的精神就来自于这样一种乐天主义。
坡道一条向上延伸
如果坡顶蓝天 有一朵白云闪耀
我们一定会朝着白云 攀援而上
秋山好古
秋山兄弟小时候,家里很穷,好古没有机会上学,14岁开始在钱汤干活,放水、添柴、守柜台,有时还要进山劈柴,这样的重劳动一天只挣得8厘,买一碗荞麦面的钱。早上去钱汤干活之前卖豆子,给附近人家捣米帮家用。一点一点存了钱买纸买笔自学,17岁时到大阪考上教员,做了两年小学教师之后考进陆军学校,之后服役军队直至64岁升至最高军阶陆军大将。
因为憧憬骑士考进陆军学校时选择骑兵科, 21岁毕业,军阶骑兵少尉。25岁时让16岁的弟弟真之到东京上学。真之本来是打算和同学兼好友正岡子規一起进东京大学学文学,因为经济上的理由改主意进了海军学校。
秋山好古后称“日本骑兵之父”,在满洲平原凭着亚洲人羸弱的身体,亚洲小型马战胜了身体高大的哥萨克骑兵。伟业之二是1924年辞去元帅职位回到老家松山,当上了松山北高等学校校长。做校长六年间一天也没有请假,镇子里的人每天充满敬意看着秋山校长骑马上学。有学生或家长请求秋山校长“讲讲打仗的事情”,“给我们看看陆军大将的军装”,秋山校长一概拒绝,也从不以勋章示人。终生尊敬福澤諭吉,要求自家子弟考入慶應義塾大学学习(福澤諭吉是慶應義塾创始人)。
退职校长职位后7个月,因糖尿病引起心肌梗塞去世,享年72岁。
秋山好古人物生得极好,那个时候算高个,鼻高眼大,陆军大学的德国教官也以为他是欧洲血统。在本国以及留学的法国很有异性缘,自己颇不以为意,说“男人不以容貌论长短”。好酒,年轻时因为穷,外面传说“秋山兄弟共用一只饭碗”,却日日饮酒,上战场也灌酒在军用水壶中携带。晚年的糖尿病皆因饮酒过度。出名地讨厌洗澡,日俄战争(1904年2月8日─1905年9月5日)中据说只洗了两次澡,以“沐浴中无法对应万一”而拒绝入浴。身上生虱子,恶臭飘荡。
秋山真之
真之出生时,因为家里养不起,父母要送到寺庙里去。好古央求父母,“我长大了会挣豆腐那么厚的钱,不要把弟弟送人。”
幼时调皮过度,几次母亲哭着说,“恨不能杀了你母亲跟着去死。”中学学费全额由兄长好古做军人挣得,倒是知道好歹,成绩异常优秀。长绘画、文学。第14名成绩考入海军学校,第一名毕业。
海军士官学校之后留美,作为视察官参加1898年美国西班牙战争,这时的经验成就了日后在旅顺港的闭塞作战。
日俄战争期间中的1905年日本海海战中,在东乡平八郎的“三笠”战舰上任作战参谋,创“丁字战法”,奇迹般击败波罗的海舰队(Baltic Fleet)。文才卓越,海战胜利后联合舰队解散时起草《聯合艦隊解散訓示》,感动美国总统罗斯福,全文英译发给美军海军。后以“神秘的参谋”在军中备受崇拜。1918年去世,中将军衔。
日俄战争之后,珍爱家庭和孩子,曾经因为把儿子抱在怀里连日夜间散步,患上百日咳。
正岡 子規
1894年甲午战争中作为从军记者从军,患结核病,21岁咯血。后结核病菌侵蚀脊椎转为骨疡(caries),骨中生脓,从背部破皮而出,破口众多,剧痛相伴。最后三年不仅无法站立,甚至无法坐起。由母亲和妹妹照顾至死。
著名的俳句家,生涯咏句20万余。最著名的一句是1895年作 “柿食えば 鐘がなるなり 法隆寺”,从法隆寺出来,在茶馆吃柿子,远处法隆寺鸣钟,从钟声中听到绵绵秋意。钟声与啖柿并无因果关联,然而钟声唤出胸臆中秋意。此秋彼秋,皆是秋。
1902年9月19日去世,前日咏三句,成绝句。
“糸瓜咲いて 痰のつまりし 仏かな”
丝瓜花开 只喉头哽痰 日子不久长
“痰一斗 糸瓜の水も 間に合はず”
痰咳一斗 丝瓜水祛痰 来不及了罢
“をととひの へちまの水も 取らざりき”
八月十五 丝瓜水虽好 到哪里寻我
秋山兄弟退役后远离战争神话,并没有把自豪带回家乡带回家。
再荣光的战争,不值得记忆。
(注)
明治维新,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
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朝鲜称清日战争,国际通称第一次中日战争(First Sino-JapaneseWar),是大清和日本在朝鲜半岛、辽东、山东半岛及黄海等地进行的一场战争。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按照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丰岛海战是战争爆发的标志。最终大清战败,并于1895年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日俄战争(1904年2月8日─1905年9月5日),是大日本帝国和俄罗斯帝国为争夺在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地区的影响力的战争。主战场位于辽东半岛、沈阳以及围绕韩国,日本以及黄海的一带海域。日语称为日露战争,因为俄罗斯的日语译名为露西亚,亦有比喻露水遇上朝日会被迅速蒸发的蔑视意味。战争结果改变了东亚的势力平衡,日本晋身世界舞台。学者争论战争的历史重要性。清政府虽宣称严守“中立”,但实际上暗中支持日本。战争最后以日本的胜利而告终,而清廷也借日本之手从而保住了东北地区。
撰文: 江洁
京 夜 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