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客家土楼
永定客家土楼饮誉中外,在2008年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就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一直想去参访,因各种原因无法成行。11月28日10.20,与谋烨终于坐上从龙岩汽车站前往土楼的客车。下车后,从位于龙岩市永定区湖坑镇洪坑村的土楼景区入口,与土楼零距离接触,我们边走边看边听。下午从大坡头上车,返回新罗城区已19.30。整整一天,颇有所获。
永定客家土楼,文化元素浓郁。文化是语言和文字的总和。长期以来,“文”与“化”并联使用。“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贲》)古人认为通过观察天象,了解时序变化;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以教育感化手段治理天下。
楼楼都有命名,立意和价值取向明显。我们所参访的洪坑村客家土楼,长方形为主基调,还有正方形、圆形、半月形等。楼皆取一个好听名字,比如福裕楼、振成楼、如升楼、景阳楼、阳临楼和中柱楼等。位置比较中心,往往是当时建造楼的楼主,资金比较雄厚。比如,振成楼由福裕楼楼主之一的林仁山次子林鸿超(又名逊之、开敏),这位民国中央参议员,携宗亲于民国元年(1912年)建造。林仁山与哥哥仲山、弟弟德山,经营条丝烟和烟刀生意,产品销往日本、东南亚各国发了大财,富甲永定。振成楼为林鸿超等人为纪念先祖林富成、林丕振父子命名,有着兴旺发达不忘祖先,不忘根本之意。
大楼门口多采用嵌有楼名的对联。对联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自后蜀末代皇帝孟昶开春联先河以来,门口贴对联从未间断。洪坑的客家土楼楼主更把门口写上对联作为楼的组成部分。对联格式以两种居多,一种是凤顶格联,又称冠顶、鹤顶、虎头格联,即每联的第一个字嵌有楼名中的某一个字。比如,振成楼大门对联“振纲立纪,成德达材。”裕兴楼之“裕后勤和俭,兴家读与耕。”奎聚楼之“奎星朗照文明盛,聚族于斯气象新。”另一种雁足格联,即每联的最后一个字嵌有楼名中的某一个字。比如,衍香楼之“积德多蕃衍,藏书发古香。”
楼内大量对联、题字。林在亭的三个儿子仲山、仁山、德山发达后,修桥修路、兴学济困,名声大振。府第式福裕楼楼名乃清朝汀州知府张星炳题写。振成楼大厅及门楣上有民国初年黎元洪大总统的“里堂观型”、“义声载道”等题字。这在当时,都是极具影响的事件。土楼内大量对联,或告诉后人修身积德,行善施仁。比如奎聚楼之“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入则笃行,出则友贤。”抑或教育子孙克勤克俭,耕读兴家。比如福裕楼之“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抑或教育后代,成为人材。比如衍香楼之“不因富贵求佳地,但愿儿孙做好人。”抑或教育后代尊老爱幼,和睦相处。振成楼之“振乃家声,好就孝悌一边做去;成些事业,端从勤俭二字得来。洪坑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比如土楼建筑设计师、教育家、林氏家族精神领袖林鸿超,福建省参议、督察专员林开芹,国军少将师长林贤,已故中国科学院院士林尚安等。
客家家训给家人以生存发展的指引。家是社会的重要组成,也是一个人赖以生存发展不可缺少的元素。《周易》第三十七卦就是“家人”。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经历了氏族、家族、家庭的变迁,家训是指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旨在教育子女、家人怎么为人处事,怎么适应社会环境,怎么生存下去。比较有名的家训包括《太傅仔钧公家训》《颜氏家训》《曾国藩家训》等。客家,唯一不以地域命名,而又全球分布、影响深远的民系。客家先民南迁始于秦国征服岭南融百越时期,宋朝时期南迁的汉人在赣江、汀江、梅江冲击而成的三江平原形成了客家民系。客家人定居之后,创办塾学,教育子弟,由家族开基祖或家族中德高望重的先祖制订家规、家训,其中一些家族还把家训以楹联的形式镌刻、张贴在土楼门框及厅堂,教育族中子弟奋发图强。我在庆成楼,由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题写馆名的“永定客家家训馆”二楼,找到黄姓家训,其曰:“钱粮国课依限早完,庶差役不扰。”“若值年理事之人,将花户粮钱收入故意坐用,不向官完纳,诬捏花户未完,赔补其坐用粮人,经众呈官法究,永远不许入祠、登坟、领胙。”告诉后人及早纳税,不要为难政府一般公务人员。不得贪污税款,否则除受法律制裁外还要受到家规的处罚。这些规定,对家人影响巨大。
土楼很“土”,墙体是泥巴,瓦也是泥巴烧制而成,造房屋的木材就地可取。但这里很有文化,中华文明的诸多要义在这里得到体现,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黄德荣著《岁月屐痕》,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
[按此二维码 阅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