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首挂帅打一字(“元首”代言的德国问题清单)

元首挂帅打一字

难民危机、恐袭隐患、圣母慈悲、右翼抬头,让当下作为欧洲火车头的德国,也开始在过去几十年本来方向确凿、路基坚实的人道主义铁轨上产生了摇摆阵痛。这种时候,一部《希特勒回来了》生逢其时的以喜剧片模样出现,进入公众视野,激起热议。

没看过作为社会讽刺小说的同名原著,并不清楚作家蒂穆尔·韦尔姆呈现于书中的那位穿越到当代的元首,会否比大卫·韦恩特电影中这一位更具讽刺效果。不过至少于我而言,电影版并没有给出清晰的讽刺批判对象,通篇弥漫着一种政治暧昧态度甚至是先右再左的墙头草姿态。当然,这也可以被冠上一个逻辑辩证的借口——这就是当下德国人的道德焦虑处境和新的世界观困境。
相较于观点强烈的指控性电影,我一向更喜欢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悲观结局电影,而总试图往事实背后进行深度哲学思辨的德国人,本该最具有营造这种道德模糊地带的思维优势。可惜,似乎他们真的并不擅于用电影讲故事,而只会通过摄影机写论文,从剧作到导演,《希特勒回来了》都没能充当一位循循善诱的心理咨询师,而更像一位板着脸的德国内科大夫,列出一大堆社会顽疾,又开不出药单。

影片开头的家庭录像画质中,元首向一位服务业经理模样的人抱怨人们不知如何向他行礼,加上影片简介——希特勒穿越时空来到现代多元化的德国,惊讶地发现领导人居然是个女人,而波兰仍然是一个独立国家的故事,让人以为这就是一个《波拉特》式的屎尿恶搞片。接着,正片以高清和DV画质间错展开,元首被传送到当代柏林郊外、孩子们踢球的花园中,伴随着已经在《发条橙》中让观众熟悉了的罗西尼配乐《鹊贼》,以制服小丑的形象登场,跌跌撞撞闯入勃兰登堡门,被世界各地游客当作特型演员围观拍照,并附上一句,“谢谢你,和希特勒一起下地狱去吧”。
人们都知道战后德国社会,在彻底反思中,对纳粹思想是极度警惕的,更不可能容得有人在公众场合行纳粹礼,更别说扮希特勒了。那么,当“小胡子”出现在当代德国,会造成什么互动效果呢,设身处地的调换位置,他又会如何看待当下并与之相处呢?故事进行着大胆推想。
穿越戏剧性必然带来认知反差的“笑果”。流浪汉希特勒在收容他的报刊亭,翻着土耳其语报纸,“奥斯曼帝国改变了战争进程,没料到土耳其人有这能力”;“联邦德国现在由一个垂柳模样的尴尬女人领导,她和巴伐利亚基督教酒徒合作,来建立可怜的山寨国家社会主义”;“波兰竟然还存在,而且瓜分了德国领土”;“唯一的希望看来是古怪的绿党,至少他们想要保护德国的土地”。
从这里开始,导演就让强烈的表现社会思潮的欲望,取代了好好讲故事的电影根本。失业电视台小记者带上希特勒来了一趟从北到南的德国之旅,进行着伪纪录片式的保守观点大展现,顺便为元首开阔眼界,指定与时俱进的新宣传策略。
在弗伦斯堡的酒店房间,他通过烹饪节目,发现大众对媒体有着高度依赖。在基尔的炸鸡店门前,来自前东德的女店主真诚讲述自己因为不信任带舞弊的选举,而放弃投票,又抱怨对于现状什么都不能说,要不就是仇外主义者,这让他意识到民主对人们的影响一点都不大。韦斯特兰的啤酒馆里,老家伙们哀怨着“所有大胡子嫌疑人都应该被赶走,可好多萨拉菲派的孩子又都是在这儿出生的”,这显然存在着公众压抑又不敢直言的怒火,像极了1930年的德国。等到了德累斯顿牧场,女主人依旧抱怨着移民涌来,小人物却什么都做不了,希特勒巧妙举例,“牧羊犬和腊肠犬交配会得到牧羊腊肠犬,设想两条牧羊腊肠犬交配,就永远不会再生出牧羊犬,这个物种就会消失”。清楚发现战争污名化给国人带来的严重束缚后,希特勒认为只要抛出一些关键词,就能成为新的诱饵。

现在不是流行领导人晒照片嘛,希特勒也从“走基层”过程中发现了娱乐化的“政治祛魅”魔力。他重新扮演起了街头画家的旧职业,从流行文化切入,成为Youtube明星。其间导演也表现了另一类清醒的声音,一个老头在画家前谴责,“如果有人2014年在广场上模仿希特勒,而公众还能容忍,这绝不是好事,如果我能做主,一定把你赶走”。
电视台的推波助澜,与女强人台长合作,让观众眼中的“模仿秀明星”走上脱口秀平台。那可是他最熟悉最擅长的舞台,他深知沉默的威严力量,并循序渐进地从抨击低生育率和电视垃圾开始,让越来越多的人在网络上追捧他,成为“Youtube元首”。而公众在享受了新鲜娱乐偶像带来的欢乐之余,又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
说得很有道理,这或许是这部电影的模糊态度,从故事结构上,压根看不出导演准备先抑后扬的对“原罪均摊”的庸众进行批评。电影继续展现着当代德国人“不敢怒更不敢言”的情绪,新纳粹们只敢带着黑袜秀“德国美食”厨艺,极右翼政党NPD在慕尼黑的总部前连大牌子都不敢挂。希特勒越来越强的演讲魅力却被一段流出的枪杀小狗视频打至谷底。这是一个政治正确挂帅的新时代,其中一件罪大恶极之事就是——虐狗。
不管基于顽固的政治正确前提,抑或导演自身也是稍有思辨习惯的白左圣母,总得把自己之前挖的那个“右翼有道理之坑”填了吧。非常不自然的,故事让元首意外闯入一位犹太老太太家中,让作为配角的小记者意识到眼前这“演员”是真的希特勒,从中实现从情感到情节再到观点的反转。
“我是人们选出来的,是你的一部分,我在你们心中”,天台上的元首,面对小记者的枪口自信地说。这不过也还是导演奉上的一碗鸡汤。伴随着结尾字幕,希特勒在敞篷车上巡视自己曾经的领土,有人拍照,有人呼喊,有人行纳粹礼,有人竖中指。虽然没能通过电影好好讲故事,但至少导演动用大量的群演甚至故意给一些人双眼打黑条,体现着庞大群众基础上永远飘荡的极右或极左的幽灵。
-END-
往期精选
▼直接点击下列链接查看▼
这部“冰与火”为什么能火遍全球?

27岁为何成为摇滚”毒星”的大限?

光荣死磕还是忍辱苟活?五位乱世文人的悲催人生

安徒生老家的小朋友看的这些戏你怕了吗?

听说导演拍完这部片 就和女主跑了?

德国人不是国家的公民  是文化的公民

杨绛感动我们 因为她的世界只有“我们仨”

在瓦尔特的指引下 来到萨拉热窝

元首挂帅打一字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