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原检查
巧用清洁用品系列
01
生活知识小百科,就点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在门诊,湿疹(AD)的患者最常问的一个问题就是:“医生,我这个病能不能去根啊?”
这个问题真的很难回答。如果我说:“过敏是一种具有遗传倾向的体质,是终生性疾病。”那么患者会很沮丧;如果我说:“过敏就跟‘新冠肺炎’一样,可能会与人类长期共存,但可防可控。”患者可能会感到信心倍增。
这就是语言的艺术。不过我在这里并不是在玩文字游戏。在医学上,过敏虽然不能根治,但的确可防可控,关键在这个“防”字。防住过敏原,过敏就可控。
要防住过敏原,首先就要知道自己对哪些东西过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过敏原检查。
一提到过敏原检查,普通人立刻就想到了那种在胳膊上扎二、三十针的检查方法。没错,这就是经典的过敏原检查方法,叫做“皮试”法,以及后来出现的升级版“点刺试验”,统称为“过敏原的体内检测”。
说白了,就是把过敏原直接打到皮肤上,看皮肤的反应。红了,肿了,就是对这种物质过敏了。肿的越厉害,过敏越严重,通常用+,++,+++等来表示过敏的严重程度。这种方法的好处是直观,便捷,二十分钟就能出结果。缺点嘛,呵呵,当然是疼啦。
当然,也会有极极极个别的人会被诱发出严重的过敏反应,发生过敏性休克,从而危及生命。不过做试验的时候旁边都有抢救设备,倒是没必要过度担心。
因为体内试验存在上述种种“缺点”,科学家们又研究出新的检测方法,叫“血清特异性IgE检测”。
啥叫“特异性IgE”?我们前文说过,过敏就是由于体内对某种物质产生了一种叫IgE的抗体。如果我们能够查到体内这种抗体,不就知道我们对哪种物质过敏了吗?
你真聪明,科学家们也是这么想的。于是“血清特异性IgE检测”(也叫体外试验)应运而生:抽一管静脉血,放到机器里一检测,就可以查出血中某些特异性IgE的浓度高低,浓度越高,过敏越严重,其结果可以精确到小数点后2位。不过为了便于患者理解,通常在发报告时也会象点刺试验一样,用+,++,+++等来表示过敏的严重程度。
问题来了。特异性IgE浓度的高低和“+”的多少并不成正比。我们先看看这张浓度曲线图▼
如果大家看不懂这个图的话,我们再换算成表格看一下过敏等级对应的特异性IgE浓度▼
过敏等级 | 特异性IgE浓度 |
<0.35 |
0.35-0.7 |
0.7-3.5 |
3.5-17.5 |
>17.5 |
发现问题没有?III级和IV级的特异性IgE浓度要比I级和II级的IgE浓度高得很多。也就是说,虽然你的血中查出了某种物质的特异性IgE,但是如果它是I级,说明这种物质的特异性IgE浓度很低,不足以诱发过敏。
换句话说,+并不代表过敏。这也就是前文中提到的特应性皮炎诊断标准中有一条,特异性IgE++才符合诊断标准的原因。即使II级以上的阳性,我们也要看具体的数值,毕竟0.7的II级和3.5的II级严重度也差了5倍之多。
讲到这,有人可能会问:点刺试验和特异性IgE检测这两种方法哪个好呢?我该选哪种方法?
?理论上,皮肤点刺试验敏感性强,特异性差;而特异性IgE检测是敏感性差,特异性强。
啥意思?“敏感性强,特异性差”就是说这种检测方法太灵敏了,可能会有假阳性。也就是说皮肤点刺试验出来阳性并不一定是真的过敏,但是阴性就一定不会过敏。所以皮肤点刺试验阴性结果用于排除诊断的价值要高于阳性的确诊价值。
而“敏感性差,特异性强”,就是说有可能过敏的物质却检测不出来,因为它浓度太低了,需要一个很好的非常敏感的检测手段;但一旦检测出来,就说明是对它真的是过敏了。临床上到底使用哪种方法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说一岁之内的过敏患儿,抽血是有困难的,所以可以做皮肤点刺试验。
说完了正规的过敏原检查,再说一下两个山寨版的过敏原检查。
一个就是已经被国家卫健委明文取缔的“生物共振法”。
啥叫“生物共振”?就是把两个电极握在手中,看你对某种检测的物质是否产生了共振。如果出现共振,就说明对这种物质过敏。这种方法因其简便、无创、检测种类多(可多达500多种,而正规的方法一般只能查二、三十种)而颇受医生和不明真相的患者的青睐。不过这种方法查的是“共振”,而非“过敏”,因此已经被卫健委叫停。在这里就不再赘述。
另外一种颇有争议的是食物不耐受检测,查的是血清中的一种叫做IgG的抗体(不是IgE)。
那么,食物不耐受为什么不是过敏呢?首先,食物不耐受是非免疫学机制介导的。比如说双糖酶缺乏患儿在吃了乳糖以后,因为不能消化乳糖而产生腹泻,这就是对乳糖的不耐受。它是因为酶的缺乏而产生的,不是真的对食物过敏,跟IgE和IgG都没关系。
其次,IgG 是在食物的消化处理过程中出现的一个介导食物耐受的免疫球蛋白。在消化处理食物抗原的时候,正常就是要产生IgG的,所以IgG不能用于诊断食物过敏。
编辑:33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北京市垂杨柳医院皮肤科010-67700958/1056
关注我们,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