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意义
学习的意义是什么?
听王海英老师讲座《幼小衔接:学习品质比学习知识更重要》有感
花了近5个小时,把王海英老师的讲座听完了。上周的讲座,我也认真听了,但是时间安排不当,没有及时地整理出来,导致一直没有机会再进行整理。这两年随着幼儿园平台,我学到了很多幼儿教育知识,教育理念也在变化。我想这就是认真听课的一个好处吧,当初只是当做作业,后来也有了期待,期待每周的精彩。
学习品质比知识学习更重要,这一点不仅是在幼小衔接中适用,而是整个人生都是学习品质比知识获取更加重要。现在互联网时代,知识已经不再是主体,因为我们获取知识和技能方法指导是空前的容易。也许只需要我们坐在电脑前进行敲打键盘就可以完成。然而,我们却无法在短时间内获得技能养成某种品质。我赞同培养学习品质而优于学习知识。
这次的讲座,王老师很用心,花费的时间也比较长,足足两个小时的时间。王老师从本次讲座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实验意义等几个方面回答了本次讲座的必要性。然后从幼儿学习品质重要性,结构性和实践性三个方面进行了解读。王老师的讲座思路清晰,内容丰富,案例适当,并且分析到位。我从这场讲座中获益匪浅。
王老师在引言中提到的大班空巢现象。我感觉这是理念和社会环境共同造成的。记得女儿刚上大班的时候,好几个家长在一起讨论过衔接班,以及在哪里上大班的问题。我当时仅仅是因为对县直的信任,或者说有几个让我欣赏的老师,特别是翠平园长的理念,所以我没有动摇的选择让孩子留下。但是后来在几个家长的游说和几个朋友的“分析,示范”下,我也动摇过。其实很长一段时间,我也比较迷茫。我也不知道应该是让孩子有快乐的童年,还是有美好的未来。虽然在前段时间我也写了文章说“生活不仅有诗和远方,也有眼前的快乐”,然而在一年前,我确实迷茫。正如王老师说的“宁愿欠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不愿让他有个卑微的成年”心理,我也是有过。一年后的今天,我回过头想想,当时有种“赌博”的感觉,那时间就是想着把希望和孩子的未来堵在这里。现在的我更加庆幸我当初的选择,看着孩子健康地成长。我相信一个正确的教育理念才能养出健康的孩子,一个优秀的老师比一所高质量的学校更加重要。
幼儿园孩子被家长送到幼小衔接班,而剥夺了童年的快乐。被父母以爱的名义强制参加学习英语单词、拼音识字等各种活动。即使不参加衔接班,也被家长在家领着学习小学知识,过早进入竞技场。这其实也是父母爱心的一种体现。作为父母我们那么辛苦,只是想把最好的东西给孩子。所以我认为即使选择了这样的生活,我们也不该批评指责父母,因为我们并不能确认那种方式是最好的。不是每个爸爸妈妈都是教育专家,不是每个爸爸妈妈都能够预料未来。每个爸爸妈妈只是想尽全力把自己最好地提供给孩子。但是错误的爱,不能说没有父母的责任。我们最初都不懂,但是我们可以观察自己的孩子,可以学习教育理论。教育不是教师的专利,而是社会的普遍需求。每个人,每个家庭都需要有教育,因此作为爸爸妈妈想让自己的爱没有给错人,我们就要学习,只有自己先长大,孩子才能更加强大。
我认同教育改革必须是一体化的改革。不能仅仅让幼儿教育发生改变,小学及中学都要有相应的改变才能让家长,让社会放心跟随改变。过度担心,炫耀心理,盲目从众和无视教育规律的出现其实也是我们学习不足的体现。炫耀心理:这是父辈及祖辈常见的现象。记得前一段,大女儿因为参加学校的演讲活动,而被外公极力推崇,在女儿六岁生日时,舅父舅妈以及表哥到来时,外公就开始要求女儿表演一下。当时的我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现在看到炫耀心理,我想这也是我的错误,因为我也在让孩子把学习当作一种表演。如果孩子认为学习是表演,而忽略了本身带来的快乐,等以后是不是也会成为方仲永?我觉得这两年也是一直在学习幼教,但是我依然犯这样错误。这也是可拍的事情,同时也证明了炫耀的普遍性。
盲目从众心理的出现。里面说到一个家长因为看到多数孩子都参加了小学班,所以自己最终没有坚守住自己的信念也参加了。我想这里面应该是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思想问题,另一个是环境问题。思想问题是自己不能真正的理解,学习的意义是什么。小学学习的重点是什么,或者是不知道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我们的内心真正的理解学习的意义,知道学习品质的含义,我们会坚守自己内心。另外就是小学的教学,如果说多数孩子上过小学班,那么小学是不是会坚守自己的教学进度?会不会出现小学老师感觉这些知识学生都已经知道而不教授的现象。你增负我也增负,你加码我也加码。这样的心理也是大众心理,或者说是剧场效应出现的关键原因。
对于王老师举例子,双生子实验。我不认为这个实验就能代表学习先后都不影响孩子的成长。双生子只是想去强调基因的影响很小,但是个案的成功或者失败不能成为一个大众理论的证据,我更希望看到的统计数据,也许统计数据也有偏差,但是却代表一个方向。但是这个例子背后的理论我是接受的,我不认为先学会就一定比后学会者优秀。先生不如“后生”的例子自古就有。学习不能仅仅看表面,而是要看实质。在知识不再是某些阶层专属,知识走进大众生活后的今天,学习能力或者说学习品质才是最重要的。
三年级现象。我认为不仅有三年级现象,还有八年级和十一年级现象,这些时间段都会是孩子改变的关键点。决定孩子学习成绩的不在起点,而是在转折点。我们的家长能够关注早期教育,因为我们宣传早期教育太多了。但是忽略后期教育的跟进,因为他们认为孩子已经可以独立了,可以不用担心了。这几年的教育生涯中,接触到了许多孩子早期学习成绩很棒,但是转型期没有转型好,最后失去了竞争力。许多孩子到高中时候成绩变差,这也让我意识到孩子成绩下滑,学习能力的不足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不是起点和转折点,而是只有持续关注才能真正的教育好孩子。幼儿教育与童年教育,少年教育的重点各不相同,我们不仅要重视幼儿教育,也提醒我们要关注童年及青春期教育。三年级现象的提出,不要成为下一个教育陷阱,不要成为家长推卸责任的下一个借口。三年级现象不需要我们焦虑,更需要我们持续的关注。三年级现象的提出,我们也要思考,为什么到三年级出现成绩的反超呢?我想这里面也有我们的付出。每个教育理念的出现都不是单一的,而是系统的解读,如果我们断章取义或者说取只言片语,最终依然会让我们迷失。正如早些年的“赏识教育”“素质教育”等概念,不知道耽误了多少人。
从国家层面,从政府角度对一些教育现象进行规范,这是提高教育的好手段。坚持儿童为本,双向衔接,系统推进,规范管理,改变衔接意识薄弱,改变过度重视知识准备,改变衔接机制不健全。这些理念不仅是家长需要学习的,更是幼儿园需要学习和实践的。
对于 王老师谈到的几种能力和学习品质,值得记忆和品味。这些年,我感觉缺少的不仅仅是理念,而是还有理念背后的实践方法。对学习习惯等的理解也是提升我的教育能力的基础。学习习惯:能专注倾听、操作,完成任务,积极参与思考,表达、表现活动。学习能力: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表达、表现能力,会与同伴合作。自理能力:有生活自理能力,会简单管理自己的事或物品。人际关系:愿意与不同性格的伙伴,成人交往;大胆,大方,有礼貌,能使用利用用语,尝试通过交往完成任务。知识技能:能掌握和运用一定数据概念,能流利连贯的表达,会观察,操作和探索等;适应能力:在新环境中,陌生老师或者成人面前,不紧张,能正常表现,并参与活动。独立能力:愿意独立完成一件相对有挑战任务,能够独立做出抉择或判断。规则意识:能自主尊重幼儿园各类活动规则,有了解小学规则的意愿。
我认同县直幼儿园的学习方式。学习不是说只有抽象学习,更有形象学习和体验学习。甚至我在想,现在中学教学改革倾向的探究式教学,其实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回归到幼儿教育的模式,让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从实践中(其实也是游戏和活动)学习。高中学生再进行探究就没有幼儿那种好奇和勇敢了。另外就是幼儿探索更加无拘无束,但是高中的学生进行探究会受到所谓知识的羁绊。通过高中教育看到幼小教育,我坚信学习品质的培养远比学习知识要重要。孩子们在活动中的建构,思考合作都能体现出来。抽象思维能力要在具体活动中培养出来。就像王老师给出的案例,孩子们无论是搭积木,还是观察小蝌蚪等都是培养孩子的各项能力,也培养了学习品质。甚至来说,他们在探究和活动中获得的知识,比我这个大学毕业生还要多(就像青蛙的蝌蚪是灰色,蛤蟆的蝌蚪是黑色。我就不知道)。如果老师能够继续引导,后续的完善以及设计活动也在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因此来说剥夺孩子玩的机会,也就剥夺了早期学习的机会。没有玩,没有了体会,没有了具体思维的基础,抽象思维就很难建立起来。没有了玩,也就没有了兴趣,没有了好奇、好问、好探究的品格;没有了玩就没有了童年的欢乐,没有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行为品质。玩中学,游戏中成长才是孩子成长的最合适方法。如果把孩子禁锢在书桌旁,他们没有了快乐,学习了欺骗,学会了应付,他们怎么可能走得远?
记得前段时间在讨论孩子早期教育时,我们都认为小学阶段太多的作业,不仅不会提升孩子的能力,反而成为孩子成长的障碍。老师和家长布置作业多了,他们为了完成,就开始加速写,书写就开始了应付。孩子为了完成作业,开始抄写,学会不动脑子。而这些习惯后期就会成为成绩下滑的起点。多少优秀的孩子,就是因为被作业禁锢,学会了应付,内心的抵触让自己走向不归路。可以说,很多孩子到高中成绩变差,是在早年已经埋下种子。如果家长依然不醒悟,但高中再后悔已经是无济于事。爱孩子就要让他一直快乐,教会他体会真正的快乐。快乐是他们在实践中感到收获,困难后的成功。没有体验,只会寄托在虚无的快乐中。如果一旦把快乐寄托在外物,以物欲代替内心的满足,一生再也找不到真正的快乐。虽然会有些孩子在后期会通过自我疗愈改变,但是这之前却是要付出很多代价。甚至,我在想,最近的成都跳楼学生就是因为早期没有引导好。
学习品质的认识,和界定才是我们培养孩子学习品质的关键。知道什么是学习品质,才能进行界定,怎么界定的,怎么定义的就会有什么样的思想,有思想才有策略。学习品质和知识技能不一样。根据王老师的观点,学习品质应该是一种意愿,知识是储存的经验和抽象概念,技能是一种做事、解决问题的能力。王老师给出的观点是学习品质主要包括:学习兴趣浓厚,态度端正;方法科学,学习能力优异。
学习习惯良好。我感觉这里的学习习惯简单罗列为整理物品是远远不够的。或者说整理物品其实算是孩子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应该包括正确的书写,认真改错,及时订正,认真倾听,及时记录,认真思考,提出疑问,寻找答案,积极解决难题,查阅工具书(包括利用网络),能够独立阅读,进行简单书写,有较为强大的数学思维等等。
如何培养这些能力?王老师依然建议在活动中培养。如果说没有王老师的后期解读,我可能是无法理解。王老师举例子“竹篮打水”。孩子们用竹篮打水的活动,让我看到教育的智慧,同时也感受到孩子能力的培养确实是在活动中培养出来的。孩子的好奇心,竹篮打水为什么打不住?孩子们思考后,各自采取好方法最终打到水。竹篮打水一场空,我们认为的笑话,在孩子们的创造中获得成功。孩子的合作,思考,分析,观察等各项能力都在这里面培养包含着。也许一次活动不能培养出来他的能力,但是这个一个种子,这是一个引领,孩子也许因为这个就成为科学家。再例如观察小蝌蚪,王老师从三个角度总结了这个看似无意义的活动给还带来了什么。生命的关注,知道生命的来源,知道生命的不容易,也许就会让他们学会爱护动物,爱护自身,这些需要老师讲多少次也不一定让孩子接受的生命观就这样种在孩子心里。从小蝌蚪不安全的角度让他们搬家,孩子们学会了合作,锻炼了肌肉,学会了关注环境。现在的高考开始考试的内容,在幼儿园他们都可以学会。并且这种深植内心的理念才是改变人类社会的关键。关注小蝌蚪怎么长大的孩子也可能就是未来的生物学家。我在想不是活动没有用,而是我们不会用。不是幼儿的学习能力差,而是家长没有能力指导。在这件事中,我也看到了优秀和一般的差距还是很大的,我们需要学习的幼儿教育技巧还有很多。
从小培养孩子独立性,理解真爱和溺爱。我曾认为幼小衔接仅仅是大班的事情。因为我家孩子刚好要上小学,所以我一直认为这些讲座就是针对大班的家长。从这场讲座中,我也知道了其实孩子能力的培养是从小开始的。不知道给孩子正确的爱,可能成为他成长的羁绊。从小开始注重孩子能力的培养,才能到青春期教育好孩子。
孩子计划性能力的培养。我也感觉到这个的重要性。现在我的学生基本上是不会做计划。每天我都会要求他们写计划,但是他们一直在应付。这个一方面是我指导不到位,另外一方面是他们内心的排斥。生活随意不会累,把自己当作落叶或者浮萍,随风而飘,随波逐流不会累;但是要逆风而上可能会很痛。从小不会设置自己的计划,习惯随风而行的人,只能是飘荡。计划的过程是观察,思考,选择的过程,这种能力不是一天可以培养出来的。我的学生用了一年的时间没有真正的学会做计划。这是我的失败,更是他们早期教育的失败。
理解孩子暂时的不足,不能把他们的能力不足而表现出来的“磨蹭”当作缺点。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他们能力的培养需要时间。没有给孩子足够的耐心,可能是拔苗助长,适得其反。龙应台说“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她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她五岁的手指”。我们缺少的就是这份从容和耐心。在孩子没有练就出这项能力,家长所有的催促都会让孩子抵触,不能让自己熟练,可能会一生磨蹭。我想磨蹭的出现根本上是家长培养的结果。
良好的专注力是孩子学习的保障。专注力的培养很重要,王老师的方法也是比较实用。把定时完成任务改成定量。提高效率,提升专注度。多鼓励孩子,少打扰是让孩子专注力强的好方法。及时反馈,正面肯定,不干扰不打扰,耐心等待,不要唠叨和训斥孩子。特别是安排孩子大声讲述是实用的方法。当然不忘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环境。
关于孩子的坚韧和勇气。我特别欣赏日本孩子跳箱的案例。我们需要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们在安全中失败,在失败后尝试,不停地尝试最终成功。安全的环境是哪个孩子失败后,没有人责备,没有嘲笑,也没有怜悯,只有他的坚持,同伴的鼓励,家长们的赞许,老师的帮助就是他尝试的动力。不是每个人都能一下子都能成功跳跃的,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阅读的,不是所有孩子都能整理好自己书包的.每个孩子都有短板,我们在他们失败后让他继续,让他尝试,就是一种教育和培养。
教会孩子主动的反思和解释。带孩子到田间地头知道劳动辛苦,在体育场锻炼身体,磨练意志;在图书馆学会学习,走走校园体会成长,看看父母的工作,体会父母的辛苦。我新学会的就是让孩子参加家庭会议,有发言权,学会表达,会思考,学会倾听。教会孩子有价值的生活技能,不要把家庭会议变成说教场。多陪孩子做游戏,让孩子的记忆中有我的存在。不要让孩子的美好记忆里缺失你,不要孩子的美好记忆都是别人(同伴和老师)。
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这个案例也让我知道,孩子其实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过早干涉就会让他失去成长机会。孩子抢晃晃床,从游戏分先后,到后面协商分配时间长短,我看到了教育孩子的技巧。
一场讲座,给我带来太多思考;也给我了很多触动。孩子的学习品质远比知识重要,同样的成人的学习品质也是很重要的。时代在变,我们也要变,不是教孩子成长,而是和孩子们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