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氏文苑 |【乡风人情】勤勤人家(作者:彭文斌 播音:范军霞)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勤勤人家

彭文斌
妈妈的父亲,我叫外爷。
外爷一家住在勤勤沟,这是一条很小的沟,从沟口到沟脑不过三华里路,但一直都是上坡。路是进山人踩出来的,顺着沟底,拐来拐去,有时陡些,有时平缓。路两边的山上长满了灌木和树,大多是桦树,也有杏树、桃树、柿树和核桃树,果树都是外爷亲手拢起来的。
外爷的家在进沟后的三分之一处,这儿的地势稍平些,可以盖三间茅草屋,其中的一间做厨灶,一间住人,一间是牛圈。住人的一间和牛圈是打通的,中间用牛槽相隔,因要堆放草料,人住的一间又被占去一小块。牛和人走一个门,进了门牛向右拐,进篱笆做的圈门,牛知道。
门口的石阶下是一处平地,方圆有10米,说是院子,但长满了蒿草。沟里没有旁人,不需要围墙。院子可以放些柴火,取用都方便。吃水的地方不远,一箭之远的地方就是溪沟,那里有一股从山里渗下来的泉水,冬夏不断。刮风时旁边的老核桃树上会落下很多树叶,浮在水面上。
外爷的草屋侧面有几块不规则的坡地,供应着外爷家一年的吃喝用度。那些果树上的果子应该能卖些钱,但不知为什么没见外爷卖过,八、九岁的我总是见外爷不停地编织些草鞋去卖。市场在镇子上,距离勤勤沟有十五里之遥,我和妈妈就住在那个镇子上。
外奶已六十多岁,她当姑娘时曾被山上的刀客打伤过两个手指,是左边的无名指和小指。尽管左手活动起来不方便,可她还是在不停地收拾着外爷拿回来的庄稼和菜蔬,例如把豆角秧摊开,晾干,把玉米穗串好,挂在干打垒的墙上,或者放在石堰边晒。干了之后,剥成籽用木桶装起来……
大舅四十多岁了,没有成家,没有女人肯嫁到这里来。他总是不在家,到很远的地方帮别人干活。小舅是瞎子,尽管什么都做,但总是比不上明眼人。沟里再没有别人,所以我和妈妈时常去看望他们,只要我一去,满房子就热闹了。外爷、外奶、小舅都喜欢的不得了,外奶会拿出存放了不知多长时间的吃食给我吃,外爷抽着“咕嘟”作响的水烟袋,笑眯眯地看着外孙儿,小舅则坐在石墩上对着我问长问短。
妈忙着帮他们做事,顾不上和我们说话。她把床上的东西都拿去洗了,又把冬天用的棉絮拿出来晒过后用大块的布缝在一起,偶尔和外奶商量点什么事。对面的几头牛在槽边看着我们,时间长了把头甩一甩,轰掉满眼角的苍蝇和飞虫。因为屋后的水沟渗水,牛圈里总是湿湿的,牛脚一踩就能发出“噗吃噗吃”的响声。
我喜欢下雨天,尤其是连阴雨,这时房子里可以有很多条“沟渠”,我可以拿着锅铲,在地上搞我的水利工程,比如屋顶茅草上漏下来的水,我不会让它在地上白白的流,我会修一条弯弯曲曲的沟槽,像小河沟一样,把这些水从牛槽边引到床边,然后绕过箩头筐,再引到别的什么地方,总之,让它转够了圈再从门口的石缝里流出去,有时雨大了的时候,它来不及走我的“水利工程”,会发洪水,溢得满地都是。这时,外奶会说我几句,但外爷绝对不会说我,他总是说:“让他耍嘛!”
其实外爷是识字人,他的那个木制的小匣子里总放着几本书,厚的发黄的已经没皮儿,我不知道是什么书,我只知道有一本薄的是《万年历》,小舅说外爷懂得好多天文方面的知识,能算出未来几年的节气时令。我长到小学高年级时,真的去考问过外爷,他先是曲着手指头,默默地心算了一会,然后让我去翻那本发黄的《万年历》,外爷算的果然对,来年的节气时令都和农历的日期一一对应。
外爷年轻时曾去挑过脚,就是给商人当挑夫运货。穿着草鞋,百十斤的盐货担子压在肩上,每天要走七八十里的山路,是个很苦的差事。他因此有机会去很远的地方,像西峡县、内乡县、镇平、马山口等地,他都去过,因此见过不少的世面。说起外面的世界,他一点都不陌生,时不时讲一些外地的风土人情,这让常年蜷在家的人也跟着开了眼界。只是外爷说话时语速很慢,这是山里人说话的特有方式,每次听起来都像在讲陈年故事一样,我很着急。
长我几岁的栓子是大姨家的孩子,他们住在翻过山梁的另一边。我在外奶家住的时候,他经常来和我一起玩耍。于是我们一起和小舅去山上放牛,放一会牛,他就逃跑了,只剩下我和小舅。我很胆小,站在陡坡上不敢动弹,瞎子小舅就摸过来,拉住我的手,吆喝着牛群一块儿下山。有一次,我发现了一条拦着路的蛇,吓得大哭,小舅赶紧摸到我的身边,大声地吆喝那条蛇:“回去,让开路!”过了一会儿,那条蛇乖乖地钻进了路边的草丛里。
勤勤沟的秋天是最好的季节。苞米熟了,红薯也可以挖着吃了,每天我都能吃到从地里拿回的新鲜果蔬。尤其是远近的柿树上都吊着红红的柿子,有小柿、火烧柿、老面柿等等,这些柿子有些可以直接食用,有些需要在水里泡一个时期去去涩,或者在锅里煮一煮才能吃,味道会略有不同,但都甜甜的,外奶总不让我吃的太多,怕积食。
核桃树一条沟里都有,俗话说:“鲁(六)月鲁,灌香油”,说的就是只要过了农历六月初六日,核桃树上的核桃仁就会灌浆,吃着就有香味了,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就不断地去摘核桃吃,其实这时的核桃并没有什么味,真正成熟的季节在农历八九月间。这时外爷会拿一根长竹竿,上到树杈上,把裹着青皮的核桃打到地上。去除这些青皮却是很费事的,在水里泡,用手剥,手上会被染得黑黑的,吃新核桃嘴唇也会被染得黑黑的,好几个月都变不过色来。不过,嘴巴的确是过了瘾。
勤勤沟里的好东西太多了,野生猕猴桃(我们叫杨桃)和灌木丛里的“八月炸”现在的城里人都没吃过,甜得很。只是“八月炸”的外形很不雅,连山里人都羞于直呼其名呢!说实话,有些水果很难带到远处,要即摘即吃,保存期太短了。
外爷和小舅隔几天就会去砍柴。顺沟而上,会遇到茂密的树林,桦树是不能砍的,只能砍杂木,那要上到很高的地方才行,我跟着他们上去过。有一次我上到了山顶,因为我早就听大人们说过,山顶上有一个天井,深不见底,都掉下去过牛,我很想去看看。那天我和栓子站在远远的地方,向着那个黑洞洞的天井里扔石头,我们听见石头在里面响了好一阵才没了声息。我们好害怕,于是赶紧撤退。
山里面有狼,还有豹子,外爷说他见过一次豹子,花纹斑点都看的清楚,从他身边几丈远走过,竟然没有发野。狼是经常有的,晚上都可以听到叫声,我住在外奶家,每天天一黑就不敢出门,通常我们都会把门反扣起来。有一天半夜,我们听见牛圈屋顶的茅草悉悉索索地乱响,牛群躁动不安,外爷操起镢把,和小舅一起大声地喊叫,狼终于被吓跑。那个晚上我们都没敢睡觉。第二天,外爷查看了茅草屋顶的豁口并把它堵好。这会儿我才明白,原来人和牛儿住到一起是怕牛娃子被狼吃掉啊!
山里的野兽尽管多,但白天一般都不会出来,只是在晚上才有胆量对着房子叫。
我听外爷说,从勤勤沟再往后走,是石壁沟,那儿在解放初曾打死过一只老虎,县上知道后很重视,让人把老虎抬到了县城游街,打死老虎的那个猎人也像武松一样,披红戴花游了街。这个故事我听进山拾柴的人也说起过,别人信不信,反正我信。
我十三岁那年,外爷一家搬出了勤勤沟,住到了一个叫青岗坪的地方。他们用平生的积蓄盖了三间瓦屋,因钱凑不够,用的都是极为简陋的料材,墙依然是就地取土干打垒的那种,只是房顶上摆了瓦,山墙高处没来得及封堵,所以很多年房子都四面透风,做饭的地方在前屋檐下,边墙是用芦苇秆夹起来的。
为盖这房子,外爷累的病倒了。后来因卧床太久,屁股上长了褥疮,疮面下积了许多脓,医生用棉花做的捻子塞进去引流,外爷忍受着巨大的痛,嘴里唱着古戏。这是外爷家祖传的习惯,病人用唱戏来减轻痛苦。外爷平时是不唱戏的,但每次病了后就会唱,外奶说,只要他唱就不要紧,如果不唱了就很可怕。
外爷终于没能熬过那个冬天。在一个山风呼啸的夜晚,外爷停止了他那如歌如泣的呻吟,他去了。他无福消受他亲手盖起的三间陋室,永远地驾鹤西去了。
外爷过世后,外奶和两个舅舅相依为命,两个舅舅都终身未娶。后来,外奶和大舅都活到80多岁,他们去世后,瞎子小舅一个人过活。十多年前,小舅被送到镇上的养老院。

【编者推荐】

鸟飞得再高,也记得自己来时的路;人走的再远,也不能忘了自己的根。勤勤沟因为有了“外爷”一家,而使作者有了探望体验的理由,“外爷”一家也因勤勤沟独特的“山味”,而增添了亲情相融的魅力——乡情和亲情往往缠绕在一起。作者从勤勤沟里“外爷”一家别样的坐落和独特的环境写起,随着这些幽静、葱郁、简朴的居家环境序幕的拉开,“外爷”、“外奶”、“妈妈”、“小舅”和童年的“我”等主要人物一一出场,各具独特造型和不同性格。作者以自己的眼光和清晰的记忆捡拾,描写了“外爷”一家的生产状况和饮食起居,重点回忆了自己在“外爷”家幸福、快乐、天真、自由的童年生活,令人玩味而向往;“外爷”的慈祥豁达、勤劳能干、见过世面、书香智慧,以及“外爷”的不幸与苦楚等形象都一一呈现,令人敬佩,也令人唏嘘。通过真实典型的记忆片段的描写、叙述,表现了“外爷”一家在那个生产条件极端落后的年代,与天斗与地斗,顽强生存、勤苦生活的精神毅力。同时,勤勤沟幽静葱郁的自然环境,丰富多样的林果资源,频繁出没的狼虫虎豹,神秘惊险的山林深处,几头牛几亩地、茅草牛圈热炕头等极端简陋的生产生活状况,都给人留下很深印象,这些环境和条件的精细描写,更衬托和丰满了人物形象。在山里人已大量搬出山外居住发展的今天,专门编发“勤勤沟”这类的纪念文章,相信对推动乡村振兴和文化回归具有一定的召唤意义。本文结构层次娴熟清晰,素材情节真实新鲜,记叙从容不迫,描写细腻有韵,语言平铺淡然却蕴涵深厚感情,读来入胜入心,是纪念亲人,推介山乡的好文章。(知和)

作者简介:彭文斌 ,男,高级工程师。朱阳关人。幼时在原籍读小学、中学,曾在新疆8027部队当兵,1972年入兰州铁道学院学习,毕业后在乌鲁木齐铁路局、中国铁通乌鲁木齐分公司工作,现已退休,居住深圳市福田区。

往期作品链接

● 怀念我的母亲
●恒久的纪念●在塔克拉玛干的日子●收音机的故事●杜法吾

END

卢氏文友群主办

文学顾问

牛爱民 任耀榜 宋海峰

李宏文 张银成 周天鹤

董建中 韩成章(按姓氏笔画排序)

文苑编辑部

文苑总编:知 和

文苑主编:卢 辉

执行主编:张淑清

责任编辑:张 瑞 张欣燕

邹 楠 程向楠

红 云 刘小娟

本期校审:知 和

本期编辑:张 瑞

本期播音:范军霞

投稿信箱:LSWY1818@163.com

欢迎关注卢氏文苑,点击“写留言”,留下你的精彩评论!投稿作者请提供简介及照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