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写作(议论文写作范文10篇)

议论文写作

【备考资料下载】2019年国考申论议论文范文10篇 
戴斌的申论范文(一)“人工智能”能否代替人类?
 
在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最大的进步之一,便是“人工智能”,英文简称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是目前非常“前卫”的学科。
人工智能,其实是一种“模拟”智能,它可以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进行模拟。如果从语文的语义角度去思考,模拟就意味着不可能超越,只能无限接近人的智能。
但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感受到了来自人工智能的威胁,甚至发出人工智能可能超越人类智能的担忧?
这是因为这些忽略了“个体”与“整体”的概念。人工智能确实是模拟人的智能,但这个“人”是很多、很多的“人”。
试问,如果一台计算机,它掌握了50亿人的智能,然后让这台计算机和单个人类进行PK,你说谁会赢?
很有可能是计算机赢了。为什么计算机会赢?因为计算机是用50亿人智慧的总结,战胜了有局限性的一个人。
而且,计算机比人类强大的一个点,在于计算机没有自然寿命的限制,而且可以24小时不断学习,所以如果你让计算机不断学习,甚至学习一万年,当然没有任何一个“自然寿命匆匆数十年最长不过一百多年的”人类可以战胜计算机。
所以,拿人工智能去和人类进行各种所谓的“人机大战”,其实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这是不公平的。如果一个人类可以战胜综合无数人智慧的人工智能,那才叫逆天。当然,我不否认,我们人类中会有这样的天才。
如果真的有这样的一幕,那其实不是那个人战胜了人工智能,而是那个人战胜了所有其他人智慧的综合,一人单挑了整个地球的人类,然后赢了。
说完了上面的论证,回到我们文章标题所讨论的主体,大家依然认为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人类吗?
我认为不可以,人工智能其实不是替代人类,而是在“总结”人类。人工智能是在汇总所有人智慧的结晶,然后通过所谓的“深度学习”,不断掌握每个人人类所拥有的知识精华,当然,其中最难的就是“融会贯通”,我不知道所谓的数据清洗是不是这个道理,但我潜意识认为,应该是这样。
很多人的知识,其实不可能是简单的叠加,因为每个人的知识之间,其实有可能是相互矛盾,相互排斥,识别哪些知识值得保留,哪些知识应该被清洗掉,这里的难度是非常大的,因此,戴斌老师希望每一个人都尊重战斗在人工智能第一线的技术人员(无论是科学家还是基层研究人员),这里面有着旷日持久的坚持,有着绝对的信仰才能坚守这些如此重复枯燥的研究工作。
所以,文章的结尾,戴斌老师需要告诉大家,人工智能永远都不可能代替人类,相反,人类的存在,是人工智能不断前进的动力和源泉。只有人类的智能不断进步,人工智能的发展空间才会越来越大。
所以,希望大家在发展人工智能的时候,不要忘记人类的基础教育,提升人类的基础智能水平,是更加本质化的工作所在。
 
 
戴斌的申论范文(二):公共设施要“以人为本”
 
“十一”长假前夕,故宫的一则举动,对游客而言堪称暖心。据媒体报道,为给带婴幼儿参观的观众提供一个洁净舒适的哺乳、护理与休息场所,北京故宫博物院首次开设母婴护理室。联想之前各地景区兴起的“厕所革命”,让人感慨国内的公共设施越来越人性化了。
我们今天的现代社会,物质财富增长很快,人们逐步从“积累财富”逐步过渡到“享受财富”的阶段。当然,我们并不是提倡奢侈的社会方式,而是希望我们所创造的财富,能真正用在提升我们生活质量的领域。
对于我们自己的家庭环境,我们一般都会处理地很好,该完善的地方,我们会细致地逐一完善。而公共设施,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领域,但这些设施不是我们个人所有,改善这些设施的服务质量,需要公共管理用“心”去经营。
如何算得上“用心”二字?那就需要我们的公共管理者把公共设施看作是我们自己的“家”,按“家”的标准去配置和完善。一个家庭,如果有孩子,我们一定会需要母婴室,可以为我们的孩子冲奶和换尿片。一个家庭,如果要有正常的起居,就肯定需要有厕所,毕竟这是每个人应该有的生理过程。
所以,无论是“母婴室”,还是“厕所革命”,其实谈的都是“用心”二字,你用心了,你就会想到公共设施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完善。你用心了,你就会愿意去完善这些领域,一丝不苟地做好每一个细节。
很多事情,其实并不难,操作的难度不大,所需要的物质条件也不高,关键是你是否愿意去想、去做的问题。
我们谈“以人为本”,关键是这个“人”,这个“人”字,要的是“推己及人”,把“别人”当作“自己”。同时,你要尊重“人”的需求、“人”的情感。尊重别人,就像尊重你自己一样,把满足别人的正常需求作为理所应当、义无反顾。
至于“为本”二字,谈的是出发点,出发点不应该是“人的需求”以外的任何目的,不应该是莫名其妙的“面子”,也不应该是可有可无的“形式”。
眼所至,即心所见,万事万物皆需“以人为本”,公共设施乃万民所用,亦是如此。这就是“以人为本”在公共设施领域的体现,很欣慰,后发而至不为万。很欣喜,此刻,祖国正往更“用心”的角度不断向前。
 
 
戴斌的申论范文(三):乡村振兴需要布道者放下知识的矜持
 
乡村振兴战略是在2017年10月由我们伟大的领袖首次提出,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和2018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再度强化。这个战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很多人都知道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各地也出台了很多相应的实施方案,但聚焦于宏观层面的居多,微观层面的重视程度相对不足。
有一个关键点,其实需要我们每个人去重视的,那就是“农民的素质”问题。一个“事物”,如果你需要去“振兴”它,那么,首先要思考的是它所包含的具体主体是否能同时被“提升”。因为振兴二字,是一种“层次”上的飞跃,而不是简单的通过“投入”而产生“量的积累”。
许多常规的思路,其实更多是聚焦产业化,这个思路并没有错,因为乡村振兴首先要避免虚拟化,要侧重实体经济,更要规避圈地思维影响下的房地产化。这些常规的观点,我都非常认同。
假设我们按乐观角度去思考,最终我们的很多策略都奏效了,农村的产业真的起来了,但如果农民无法有足够高的新型素质去适应农村的新产业,就可能无法让农民享受到乡村振兴的政策红利,那么乡村振兴的政策目的就无法全面实现。
所以,乡村振兴最难的,应该是农民素质的提升。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去做这个事情?
我认为,我们要提升农民学习新知识的动力和兴趣。很多时候,学习,是非常苦的事情,人类天然的惰性制约了人类学习的动力。所以,我们需要改变我们的知识传递体系,把很多专业的知识碎片化,把很多专业的知识通俗化,这需要我们彻底变革我们的教材和教学体系,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说服我们的“知识分子”们,放弃我们原来的知识的“正规化”理解,用“野路子”、“俗路子”去理解知识,阐述知识。我觉得,这里的难度不在于“知识形式的转换”,而在于我们内心深处是否接受我们多年来视之神圣的知识,可否如此“接近地面”,这就是我们一直强调的“接地气”。
当我们愿意做这种转变的时候,后面只需要配合政策的重视,资金的到位,宣传的全面,乡村振兴是可以很好地实现的。
我之前其实在很多乡镇都给基层干部讲过课,我试验过,如果用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去讲课,意兴阑珊的气氛会在五分钟内全面铺开。如果我放开学者的矜持,甚至用当地方言去通俗化地阐述知识时,来自兴趣的目光很快会聚焦过来。
事实证明,问题不出在听众,而出在能否放下对知识的“矜持”,这需要极大的颠覆,至少,是对我们知识分子过去人生学习经历的一种颠覆。当知识不再高雅,只要不要落入俗套,那么“实用”二字将向我们的时代缓缓走来。
 
 
戴斌的申论范文(四):谈谈“舆论”二字
 
说起“舆论”二字,其实很多人觉得还是蛮敏感,担心我不敢写这个话题的申论文章。其实,这没什么的,“舆论”二字并不敏感,更不神秘。这是公民在某时间与地点,对某行为公开表达的内容,基本趋于一致的信念、意见和态度的总和。
“舆论”可以认为是一种“社会评价”。我们对“舆论”常常和“媒体”相混淆,错以为媒体就代表舆论,其实这是错误的想法。媒体很多时候,不能代表舆论,只有新闻水平比较高的媒体工作者,其所撰写的文章,才能有机会成为舆论。
舆论,其实不是一种内容。而是“内容”被大众认可后所形成的一种标准、一种评价。舆论有两个关键的构成要素,第一是是“被认可”,第二是被“传播”。
在本文中,中宜教育戴斌老师先谈谈舆论的“被认可”,没人认可的内容,它不可能成为舆论。所以,很多人把舆论分成正面舆论和负面舆论,其实有一个非常难受但又不得不承认的是,正面舆论当然是皆大欢喜的结果,但负面舆论,一定程度,是有一部分人认可的。这部分被认可的负面舆论,有可能是真实的,也有可能是虚假的。所以,负面舆论最大的杀伤力,是影响了一批人,这批人认可这个负面的内容信息,形成了负面的社会结果。
有人可能会问,负面的舆论,为什么会有相信?首先,是信息对称与否的问题,人往往有第一印象,如果负面的舆论,它的传播速度更快,它更快到达某些人群,可能这些人群就会先入为主,先认可了这些负面舆论。
有人可能会继续问,人能否改变【第一印象】这个判断方式?我觉得有点难,因为第一印象是人的本能反应,如果能突破第一印象的桎梏,这是很牛逼很牛逼的人类才可以做到的。因为这已经突破了人的本能,当然这种人也可以认为是优秀得可怕、理性得可怕。
我们的宣传工作者,不要老是埋怨人们容易被忽悠,你要知道,大多数人都很难突破人本能桎梏。所以,我们的宣传工作者,需要和负面舆论“抢时间”,抢时间之后,就是“抢客户”,让大众更早地看到正面舆论。这才是关键所在。
接着,戴斌老师需要谈一下被“传播”这个事情。舆论本身需要有载体和渠道。载体和渠道,数量越多,传播范围越大。正面的舆论,反而比负面舆论更需要传播的积极性。因为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我不好评价为什么是这样,但我认同,真的应该要大力提倡正能量,对于正能量,不要用理所应当四个字去假装忽略,应该积极呐喊出来,让正能量传递出来。
而对于负能量的东西,需要的就是监管了,在信息和舆论传播的每一个链条,其实都需要有专门的监管手段,预防万一。
当然,有些主体刻意对负能量的内容视而不见,缺乏审查,其结果必然会迎来强烈的社会反感,最近有些新闻事件,被口诛笔伐的就是这个问题。我本人虽与世无争但不代表不关心时代,虽然喜欢针砭时弊却不喜欢点名说人,总以对事不对人之心去观察世界。今天的文章,点到即止。好的学者,讲好一个道理,一个故事,足矣。
 
 
戴斌的申论范文(五):谈谈大学生就业问题
 
大学生就业问题,其实从1999年,我们高考首次扩招开始,社会就开始关注这个问题。第一批扩招后的大学生,应该是2002(1999+3年大专)、2003(1999+4年本科)的毕业生开始,之后2004、2005年公务员考试热潮、考研热潮就开始了,大家都很感慨,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了。
其实,一个社会的发展,需要的人才应该是不断增长的,但为什么我们国家会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其实,这是一个“速度”不对称所导致的问题,因为我们国家大学扩招的速度快于产业升级的速度,于是,大学生的过剩就出现了,这是一种相对过剩,而不是绝对过剩。
到了今天,其实这个问题是有缓和的因素,也有加剧的因素。从缓和角度看,中国人口老龄化,年轻劳动力不足。从加剧角度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无法将大学学的课本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生产中,很多大学生必须是有一定工作经验之后,才会成为就业市场中的“香饽饽”。
谈到这里,我们不禁反思,这是大学生的错吗?不是!是我们的教科书、我们的教学体系、我们的教学方法出现滞后性的错。大学生本身,不存在哪个时代的大学生更牛的问题。其实,大家都需要生存,当面临就业生存压力时,没人敢不努力,或者说没人会不尽力。
当然,很多媒体和节目,也许常常可以找到一些奇葩的典型,证明大学生一代不如一代。这种想法非常好笑,任何时代,都是一样米养百样人,你要找一个窝囊废和一个天才出来,其实概率是类似的,两极分化的人类都是少数,中间人群的无奈,才是整个问题的关键。
我看到的是,其实今天这个时代的孩子,学习压力远远大于过去,各种中小学辅导班的火热,可以从侧面感受到。中小学打好了课本知识的基础,大部分大学生的中小学阶段都是这样过来,我坚定认为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是智商能力不错,问题一定不是他们导致的。
当然,我们还可以找到一个理由,我们认为今天的年轻一代,好高骛远、拈轻怕重,这个不是关键,因为这只针对部分性格有缺陷的大学生,不是全部。现在我们的大学生就业难,是全体大学生都感受到压力,不是少数情商低的大学生一这种感觉,这依旧是一种以偏概全。
当我们分析了所有可能性之后,焦点就只剩下了一个话题——【我们在大学里学了什么,学到的东西有没有提升我们的就业竞争力?】我认为大学里学到的东西都是有用的,我们确实的是,究竟怎么去用?
这就是我一直坚持推广公共素养(经济素养、政治素养)的原因,如何让我们的知识变得有价值,甚至粗俗些,如何让知识转化为生产力(钱),只要依法依规、符合道德,知识应该是有价的,实现这个价值,我们需要不一样的教学体系和知识应用体系(经济素养的理念所在)。
 
 
戴斌的申论范文(六):浅谈“敢担当”与“善作为”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其实很微妙。一方面,我们处于法治进一步完善的时代,法治的进一步发展,必然需要加强对权力的约束,于是针对公共管理者的问责机制是越来越完善、越来越严格。另一方面,我们处于经济模式全面转型升级的时代,经济的巨大变革同步需要政治体系的巨大变革去匹配,经济的改革侧重于利益分配体系的构建,而政治的改革比经济的改革难百倍、千倍,因为这里还有许多利益以外的事情需要去权衡。
   今天的许多干部其实对“利益关系”已经有很明确的认识,所以,未来我们的公共管理最大的难点不是担心干部会贪图利益,最大的难度也许会演变成害怕犯错,害怕“主观上没错,但客观上有错”。
   什么是“主观上没错,但客观上有错”?简单地说,就是主观上是善意的,想把工作做好,也没打算从中谋取什么非法利益。客观上,则可能受制于个人能力素养、受制于现实条件制约、受制于其他利益主体对改革的阻挠,最终导致改革失败、工作失误。也就是说,从结果论角度看,很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于是,就有很多干部害怕改革,害怕去做有可能失败的改革,毕竟“做多、错多”,做的越多,错的概率越大。对于公共管理者而言,严格的问责机制,可能一次犯错,就可能会影响巨大。
   也许有人会问,那能否降低问责标准?那也不行,如果降低问责标准,就可能会诱发一系列的乱作为,对社会发展依旧不利。所以这里,依旧是一个大问题。
我认为,应该从三个角度去思考:第一个角度,提升公共管理者的个人能力素养,这就是我多年来一直强调的“公共素养”,其实我们每个干部在学生时代学到的课本知识真的远远不够,执政之后,理应多多充电,尤其是学习一些实践性的知识,机关的培训应该不要侧重讲师的学术背景,应该侧重讲师的实际教学能力(尤其是口才、社会实践经验,比在象牙塔里的教学经验重要太多)。
第二个角度,那就是认清“现实条件”的制约,要针对性地制定好政绩目标,不可好高骛远,不可一蹴而就,目标要实际,时限要合理。不要逼基础干部短时间内出成绩,要给充分时间让他们循序渐进做好改革的工作。
   第三个角度,那就是扫除“其他利益主体对改革的阻挠”,由于行政部门和执法部门一定程度上存在“各自为战”的情况,行政部门很多时候对某些“旧势力”、“旧力量”是没有太多办法的,只有执法部门主动参与,主动出击,才能为改革保驾护航。
最近,很多省份的执法部门深度打击农村村霸,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高度拥护和支持中央这方面的整体布局,我认为此举为农村的很多改革铺平了道路。
   上面三个角度如果都可以处理,至少很多干部就“敢担当”了。短期,其实就可以实现“敢担当”。至于长期角度,真的要加强公共素养的培养,实现“善作为”。
 
 
戴斌的申论范文(七):浅谈农业现代化为什么这么难?
 
我们伟大的领袖强调,没有农业现代化,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当前,农业现代化仍然是“四化同步”的弱项,是我国现代化道路上必须补齐的一条“短腿”。这条“短腿”,必须补齐。
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大家更多地是在思考:为什么农业的现代化会那么难?
我认为,首先是因为,农业是利润率比较低的行业之一,任何领域的现代化,其实都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资金为什么会愿意投入这个领域?那就需要有比较好的“收益预期”,如果没有好的收益预期,资金不会进入这个领域,于是这个领域的现代化就难度很大。
但市场的资金不愿意大规模进入农业,那么资金不得不变成了依赖财政资金。但各级政府其实都是有政绩考核的,地方的财政资金也是有限,必须均匀地在每个有需要的经济领域进行分布,所以有限的财政资金在正常的资金投入下,农业可以分到的资金,其实是杯水车薪,很难扭转原来的局面。
所以,归根到底,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还是要靠市场资金来带动。于是,我们国家就出台乡村振兴政策,通过政策效应,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真金白银投入到农业(实体经济)当中,这里需要有优惠政策的引导,也需要有行业前景的鼓舞。
其次,除了资金之外,就是人才问题了。现代化,不仅仅是【物】这个层面的现代化,更重要是【人】这个层面的现代化。所以,农业由谁来做,这个很重要。我们一方面需要对农民进行职业教育的培训,引导他们成为新时代科学种植养殖的农户,另一方面,还应该引进优秀的科研人才进入农村工作。只有物和人都准备好了,现代化的实现,才会有雏形。
最后,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难题,那就是农业的现代化,本质上一定会减少对劳动力的依赖性,用更少的劳动力去实现更大的农业产值。所以,很多农民必须离开土地,到城市中工作。但我国目前很担忧大城市人口过多的问题,所以对农村人口进城这个事情,非常谨慎,所以很多农业劳动力并没有很好地融入城市之中。
如果事情继续如此,农业的农业人口依旧处于过剩状态,农民和企业都会缺乏应用新技术的决心的气魄。这种停滞性的思考方式,真的是公共管理的大忌,一定要规避好。
未来的农业,需要有好的利润率,好的人才和好的收入福利体系,一边挽留人才,一边淘汰不合适人员,这是农业现代化之路上不可缺少的价值观体系,还望读者多多理解和转发这个理念给朋友们,谢谢!
 
 
戴斌的申论范文(八):景区门票该不该降价?
 
据报道,国庆长假到来,国内多家重点景区的降价政策在10月1日前发布落地。国家发改委最新数据显示,截至9月29日,各地已出台实施或发文向社会公布了981个景区免费开放或降价措施,其中5A、4A级景区占比超过7成。很多朋友为此感到高兴,但此举也有隐忧存在。
我们应该有一定的逆向思维。景区的门票,其实最终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因为在我们的国家,大部分重要的景点其实都是国有的,景点的门票收取之后,也会应用到景点的生态保护、环境保护当中。所以,景区的门票,只要不是乱收费的范畴,不应该成为我们潜意识反感的方向。
我并非反对降价,而是思考双向的角度。如果我们支持景区降价,景区的保护环境的资金量下降,那么我们的游客就应该增加文明意识,减少对景区的破坏。如果我们大家可以做到这一点,降价就是完全正确的。
戴斌老师引导大家思考这个角度,目的就是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拥有比较好的公共素养,我们反对一个事物,不是单纯因为这个事物影响我们个人利益或影响我们的个人情绪,而是因为这个事物不合理。
而且,当我们反对一个事物的时候,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把事情做好。我的看法是,景区的门票甚至可以下降为0,如果景区里面的旅游产业可以又足够的收益去支撑景区的运营和保护,门票长期趋势应该是走向0。所以,真正的重点不是景区门票,而是景区内的项目收益能否支撑未来的发展。
当然,反过来,如果景区没有任何外在的破坏,那自然也就不需要任何钱去维护它,自然就应该门票为0。
从哲学角度看,很多自然景区已经存在了千万年时间,在没有人类足迹到来之前,根本就不需要什么门票。当人类足迹到来了,于是需要有为人类服务的基础设施,需要为人类对景区的破坏而做出保护性措施,这些就带来了成本,而这些成本要么用门票埋单,要么用产业收益埋单。
门票埋单是全部游客买单,产业收益埋单是部分人埋单。但最终,都还是由老百姓为人类的足迹到来而埋单。
所以,可以确定的是,我们必须为我们前往景区游玩的足迹埋单,这是确定的。不确定的,仅仅是埋单方式而已,门票是全体硬性埋单,形式上大家感觉没那么爽。而旅游项目是可选的收费项目,没有强制性,而且部分不愿意埋单的人可以不消费,形式上没那么不爽。
这就是旅游景区的基本逻辑,希望这篇申论文章的基本写作逻辑和公共素养(含经济素养),给大家一些新的思索。
 
 
戴斌的申论范文(九):高学历的人该不该抢低学历的工作?
 
最近,有这样一个热点新闻:34岁延边大学历史系博士生谭超,因送快递8年备受质疑。有老师指责他“高学历抢低学历饭碗,脑子有病”。谭超回怼:我是接地气的博士,境界到了就知道,快递和世界史是相通的!
这里,引发了一个社会讨论:高学历的人该不该去抢低学历的工作。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工作本身不存在“高学历工作”和“低学历工作”这样的分工,工作本身是主观和客观的综合权衡。主观上,看你喜不喜欢这份工作,客观上,看这份工作带给你的回报(物质或精神回报)是否让你满意。
从主观角度看,送快递的工作,谭博士没有喜欢或不喜欢,至少没有厌恶的情绪,因为这是一份让他可以生存下去的工作,所以,他对此更侧重的是客观层面的权衡。这是他个人自愿的选择。
作为社会舆论,首先需要思考的不是去质疑谭博士这类人的选择。而应该去思考,是怎样的社会现实,让他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在求学的路上,因为物质条件的欠缺,也因为工作时间的制约(送快递是相对高薪且工作时间相对自由),所以他做出这样的选择。所以,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认为谭博士是理智的选择。
如果一定要质疑谭博士,我觉得从逻辑上应该先思考一个问题:“如果不做这份工作,请问,各位质疑者,你们可以为谭博士提出更好的选择方案吗?”答案很明确,没有更好的选择。
为什么会有一些声音去质疑谭博士?这就延伸到另一个问题,那就是一部分国人以自我为中心,总是用自己的世界观去要求别人、看待别人。不同的社会处境和个人需求,决定了每个人的行为选择必然是不同的。尊重多样化的选择,是一个文明社会必须有的素质。
当然,如果我们的反思角度切换成“为什么高学历人才在就业时会如此的窘迫?”如果是这个角度,我觉得这种质疑,就是非常的公共素养,这种质疑就是应该要有的。
这个时候,我们就不会把负面的观点射向谭博士这样的人群,而是站在如何更好帮助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了。
其实,我们认真去思考,大家会发现谭博士读完博士之后的人生理性,肯定不是去做快递,毕竟他的专业是历史学。但作为高学历人才的他,我很开心看到,他并不鄙视任何的劳动岗位,对劳动岗位和自己的现状有理性的认识,也没有埋怨社会,而是自己找办法去解决生存问题,继续梦想之旅。
这种自立更新的勇气和情怀,值得很多年轻的朋友们去学习和思考。我们需要再次强调,并不是支持或反对做任何一个劳动岗位,而是希望大家理性地去认知这个社会的任何一个劳动岗位,做出最理想的思考和抉择。
 
 
戴斌的申论范文(十):浅谈学生干部的官僚气息根源
 
近日,一名低年级学生在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一学生社团的QQ群内,询问学长开会时间时,被两位高年级学生社团干部教育并辱骂,这一对话被截图发在网上引起网民的哗然。通过截图可以看到,该低年级学生询问“7号要开会吗?”并@了一位学长。随后,另一高年级学生回应道,“杨主席是你们直接@的?现在你是在叫学长?我不想看见第二次。”(10月2日《人民日报》)
此前,有媒体曝出过广州中山大学学生会干部选拔公告中,按照三个层级公示了两百多个学生干部岗位,部分主任岗位还特别标明了是“正部长级”还是“副部长级”云云。如今,部分高校的学生组织就像“小官场”,“职级”明确,且偶然碰见还不能叫学长、学姐,得称一声“部长”“主任”。学生会“官僚化”的问题并非某一个学校独有,值得警惕和反思。
对此,全国舆论哗然。原来,最强的“官本位”意识其实潜伏在民间,从小就有这样的意识,成长起来之后,顺理成章便将这种意识发扬光大了。很多人一边骂社会上的官本位意识,一边又自己种植官本位意识。很多时候,宽以待己、严以待人便是如此。因此,要避免学生干部的官僚气息,首要就是要培养对自己严格要求的习惯,不仅要求自己有才华,更要有匹配自己知识分子身份的人格。
同时,我们应该反思的是,我们的大学一直强调要加强学生组织的专业性,我们的原意是希望增加大学生在搞活动方面,做事情的专业性。但现在,很多高校的执行有了偏差,侧重主观层面的专业性(意识形态上的组织岗位差异性),忽略了客观层面的专业性(搞活动不要弄成过家家的玩一下,走过场)。
很多学生干部在排场上很专业,衣着上也很专业,谈吐上也很专业。就是做事情,接地气,果敢这一块不专业。我也去很多高校做过就业讲座,我的态度很明确,很多时候,学生组织发给你的主席、部长聘书并不重要,关键是你要有可被利用的价值。这个被利用,不是贬义,而是你过来之后,在没有什么特权、权利在手的时候,轮“单挑”、轮“打单”、“论一个人的工作能力”,你是否值得用人单位雇佣你(无论是企业还是机关)。
很多时候,做学生干部,学会怎么指挥别人工作,在职业生涯初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每一个大学生毕业生,就算你是全国学联主席,进入单位之后,也是从基层干起。你的能力,是你“打单”的能力,你的能力,是你作为下属的能力。这才是关键。如果可以做好一个下属,每一个工作环节的工作你都会做好,那么后面做领导了,自然就熟悉每一个业务流程,自然就可以更好地去指挥别人怎么做。
最后,就是态度问题。真正的牛人,是用实力让人别人服气。无能的领导,才是靠凶别人获得别人的服气。因为你是师兄师姐、因为你是学生会的高层干部,就可以对基层干部呼呼喝喝,单纯就这个表现,就不配做领导。领导是才华、品格和胸怀,三方面让别人服气。
我希望寄予所有学生干部,别太在乎名位,别太在乎语气态度,能谦和地让别人服你,才是真正的牛逼。
多修炼自己的单兵作战能力,多修炼自己的胸怀,多修炼自己的脾气。这是对年轻大学生的寄语,也是对我自己的鞭策。你我共勉,修炼自己。

作者:中宜教育戴斌老师
备注:欢迎转发,请转发时注明文章作者是“中宜教育戴斌老师”即可。
 

戴斌老师的公务员考试辅导课程、公共素养(经济素养)培训课程的报名链接:http://k.yourhr.com.cn/

请关注中宜教育官方微信公众号:zypass

议论文写作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