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氏文苑 | 李宏文:【随行随感】老家行随笔三篇

喜欢“卢氏文苑”点击蓝字关注

老家行随笔

文/李宏文

高铁上的沉思

从郑州乘高铁到三门峡南。坐在高铁上,看着窗外掠过的沿途景色,忽然想到这么两句话:窗外的风景,与你无关;窗外的风景,却是你的心情。

列车启动以后,正常行驶速度在300公里/小时左右,如果不是减速玻璃,看窗外一定很花眼,或许就头晕了;可现在不一样,将椅背调得后倾一些,伴着车厢内舒缓的音乐,看着窗外的景致,像是一幅长长的卷轴,怎么也展不到头。画面中浑然天成的水墨山水,层次分明,浓淡相宜,方方长长的农田,高高矮矮的树丛,三三两两的农舍,零零星星的池塘,隐隐约约的山峦,给宁静的山水注入点点现代气息。

其实对每个人来讲,人生本来就是一趟旅行,沿途都会有着不同的风景,只是有的时候我们没有十分在意,有的时候忽而又感觉强烈一些罢了。记得上学的时候,坐在教室里不认真听讲,爱向窗外看,没少挨老师的揍。那时思想都处在放散马的状态,思绪可以信马由缰,无拘无束,放学途中跷着二郎腿躺在河边的青石板上,嘴里嚼着狗尾草的甜心,仰望湛蓝的天空,看着阵阵白云聚拢了又散开去,巴望着能尽快有张成熟与长大的脸,总觉得日子过得太慢。

后来离开家去县二中读书,县二中在五里川镇上,虽然被圈在了学校的那个围墙里,教室、食堂、宿舍构成的三角形实在是太稳定了,想看一看校外的风景也都成了一种奢望。对校园内的“尊师亭与教泽碑”有着深刻的记忆,因在校期间经常在“尊师亭”前砖砌的围栏上坐着吃饭,也进去参观过多次。在尊师亭内修建一座教泽碑,为纪念曹靖华父亲曹植甫先生,碑文是由鲁迅写的。鲁迅对曹植甫先生一生任教怀有深深的敬意,抱病写下《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这也是鲁迅生平著作中收录的唯一的一篇碑文,后收入《且介亭杂文集》。毛泽东主席称此碑文“以不朽之文传不朽之人”。于是高中的记忆,大多是教室里、课堂上、宿舍熄灯后的情景。后来,就入伍了,新兵起运,从县城到灵宝坐火车。汽车开起来颠颠簸簸的,也没有什么心思去观察窗外的变化。坐进了绿皮车,车速比汽车快多了,能够看到更多的景致从窗外掠过。开始还觉得挺新鲜,逐渐就出现审美疲劳了,有时甚至熟到了厌倦……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出行都坐高铁。还记得年初想的事,转眼就到了年中,说实在的,现在越来越怕做年终盘点了。做学生时写作文,总喜欢用“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之类的成语,用得那么轻巧,仿佛与自己没有一点干系;现在的年终总结,却在有意无意地回避这些字眼,倒不是非得如此,只是觉得或许触动了哪根神经,“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这样的道理谁都知道,就是不想它来得太快而已。

其实人生的每一段,都有与其相对应的烦恼。无论你在意或是不在意,每段的烦恼都会悄悄地守候在窗外,在你路过的时候静静地等你。曾经看过这样一句话,说人到中年的时候,上帝会在你的头顶上抚一下,让人顿悟,也让人静心。

窗外那一道风景

家就在县城的一高旁边,处在十六楼。投窗望外,时常有一种凭临天下,“一览众山小”的豁达感。当上午一阵打仗一样的忙碌过后,躺在宽大的沙发上,看一看电视,上一上网,敲几行感怀文字;或看着窗外的世界,难得的舒心惬意。

眺望窗外的远处景色,虽然在烈日的烘烤下,但是透过那栉比鳞次的楼房,还是依稀看到县城边缘的洛河,远处那些清晰的绿山,特别是在阳光的恩赐下,更给人一种释放感,惬意感;不过,眼光所到之处,更多的是以坝代路上的车水马龙…… 最让人不经意眺望的是楼下一高校园围墙内的景致:一排排整齐的教学楼,楼下的塑胶体育场,平时一群群大大小小的学生嬉闹在塑胶操场上,那高高低低的嬉闹声不时传到耳际来;现在暑假了,诺大的一个校园,顿时寂静下来,俯视校园草坪上的绿植花草,耳朵里传来隐约的声音,此时,有一种享受那一刻宁静的舒心感。

稍远点的是洛河。三十年前,这里的水面还很宽,河上只有南窑一座桥,两岸村民靠摆渡来往。如今水面收窄了许多,天旱时几乎断流,几座桥也接连架起来,方便了许多,渡口和渡船废弃已久。如今的南岸人,种田生活都不再依赖洛河,似乎与河流的感情淡了很多,然而上岁数的人,对河流还是有着许多的记忆。

再往远处看,就是更深一点的绿色山林了。蒙西铁路从半山腰穿过,绿色山林中有规律地矗立着许多柱子,使得千年古县也有了铁路通达。山顶上是兴国寺,“南寺晓钟”,古为卢氏八景之一,与“高村古渡”一衣带水,相得益彰,闻名遐迩。可惜,已经毁于战火。2004年以来,经过诸多居士的努力,兴国寺目前香火鼎盛,拜佛上香者络绎不绝。兴国寺自筹资金30多万元,定制了高2.11米、直径1.55米、重两吨多的紫铜大钟,如今卢氏县城区及周边乡镇群众可以听到绝迹数百年之久的“南寺晓钟”那洪亮悠远的钟声。

是啊,窗外的世界总是有数不尽的精彩,只是你无心欣赏罢了……

世界上最包涵精彩景色的一扇窗,莫过于人的那双眼睛,常言道:“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透过那一双双明眸,涉猎了多少精彩,凝聚了多少掠影感怀。如: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职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写下了富于生活哲理的那首《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诗人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认为自己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自身处在庐山之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通过你的智慧,看到的不仅仅是色彩,更多的是看到了人生的真谛。

再如当代著名诗人徐志摩那首《再别康桥》诗,诗人通过慧眼,把过眼的“云彩”、“波光”、“夕阳”等等景物,融进自己的情感,成就一首撼人心肺的诗篇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心眼融景,情怀去远,弥香天涯啊!

透过心眼这扇窗口,看到的世界是那么精彩,人生又何愁不精彩呢?你或是坐在某个工作桌前,在繁忙的劳作之暇,眺望窗外杨柳树叶,飞花异草,其间还闻听一两声鸟鸣音,心会平静了很多;你抑或站到窗边,俯视窗外的景物,人影来去,远山落日,云彩流移……,生活就是这样,与自己关联的,不关联的,看见的,看不见的,感受到的,感受不到的,总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此时的你,也就成了一个看风景的人,窗外的世界在你的眼里全都成了风景。大家想想看,人生也不就是这样一回回透过心眼领略了心灵窗外那一幅幅画卷吗?世界不正是因为这样才精彩的吗?在一次次时光的轮回中,心与眼,已分不清谁是谁,谁是窗,谁是景。只知道,窗外的世界多精彩!

今天睡到自然醒

今天是周末,早晨起来拉开窗帘,明晃晃的阳光耀眼地照射进来,朦胧的睡眼刹那间清晰起来,睡意全无。看着这阳光,阳光下的物景,才发现天已大亮,这种睡到自然醒的感觉已经很久没有了。这些年来的忙碌奔波侵蚀了我生命中的所有时光,一时间忘记了身边的物与事、人与情。

一觉睡到自然醒,当年的我一直这么期盼。如今,一不小心,果真能一觉睡到自然醒了,可等来的自然醒却既没有当年的那种舒坦,也没有当年的那种满足。很早就自然醒了,躺在床上,却老在回味寻找,当年的那种感觉去哪儿啦?这辈子,在我最想睡觉的时候,是最不能随便睡觉的时候。军队讲究一日生活制度,一切都被军号所左右,可以说,我最不想听到的就是起床号了。北国的冬日,被那种舒缓的军号叫醒,窗外还是一片夜幕。常常是披挂整齐后在操场跑几圈,东方才有鱼肚白。迎着朝阳回到营房,我们浑身都蒸腾着热气。那年月,年轻就是硬道理。

如今,终于活到不再定好闹钟后睡觉了。历史一再证明,我从来都是在闹钟响之前醒来。尽管现在房间都挂有电子钟,但那只是让我醒来之后看一眼的,至少我得在第一时间知道,现在到了什么时间。住在闹市区,楼下就是大街,汽车喇叭就是起床号。我从来就是被不守规矩司机的喇叭声叫醒的。

严格地说,这种被吵醒的早晨,也不能算自然醒的。不过,有生物学家说,人从深睡渐入浅谁,最后总要在外界的刺激下醒来的。久居城市的人们觉得,这也实在算不上噪音,但我更喜欢的是在鸟叫声中醒来,更喜欢“蝉鸣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意境。睡到自然醒,醒来了还不想起来,因为实在找不到起来的理由。可是,睡不着躺在床上,比睡不醒被强叫起床更让人难受。每个关节仿佛都生锈了,腰部转不动,双腿有点沉,脖子还是硬的。可实在熬不住了,还是起床吧,起床了,活动活动,和汽车发动机一样,转转就灵活了。

自然醒来的我,躺在客厅的沙发上看微信,微信中不寂寞。有和我一样自然醒来的人开始谈人生体会。我们的人生追求,就是背着太阳追赶自己的影子,永远就差那么一步,永远也追不上的……

编者推荐

作者是感情丰富、善于思索,并勤于用文字表达的人。由乘坐高铁、居家眺望窗外、卧床自然醒的几个生活情节,引发了无尽的思考,从而得到了些许感悟,迸发着深邃新颖的思想火花。

对于时间,年轻时只嫌“她”“挪”得过慢;而中年后,则又忧郁“她”飞逝的如此之快。人生路上,每段都有每段的烦恼,难以尽美。正如作者《高铁上的沉思》:“无论你在意或是不在意,每段的烦恼都会悄悄地守候在窗外,在你路过的时候静静地等你。”是也!

通过居家的窗口可以美美地欣赏外界的精彩;而眼睛又被形象地称为“心灵之窗”。心是魂灵之所,自心以外皆是景,而自心又何尝不是眼中之景呢!所以只要善于发现美、欣赏美,那么无论眼外的一切,还是自己的内心,皆是精彩可赏的景,心眼皆是窗,心眼皆是景。《窗外那道风景》:“在一次次时光的轮回中,心与眼,已分不清谁是谁,谁是窗,谁是景。只知道,窗外的世界多精彩!”已解!

人生爱做梦,梦想有千重。年轻时因为被迫着经常早早起床而睡不足,总是梦想啥时能睡个好觉;中年后,睡到自然醒就多了点,但醒来后却慵懒不想起床,那难受劲儿也感同身受。其实许多梦想都是这样,当你未有时,以为那是终极的理想,遥远而美妙;当你得到时,很快又觉得乏味,又有了新的期冀。人生的梦就这样折磨着你,使你得不到,得而疲,再翻新……永远满足不了爱做梦的内心。《今天睡到自然醒》:“我们的人生追求,就是背着太阳追赶自己的影子,永远就差那么一步,永远也追不上的……”深以为然!

希望亲们在人生的路上,正确看待烦恼,善于欣赏各种“景色”,只注重追梦的过程,而对梦不必抱有奢望。平淡而已,欣赏而已,踏实而已。(知和)

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李宏文,卢氏县汤河乡人,在军队工作20年,现就职于郑州市城乡规划局。在军队时,长期在军队基层和师、团机关工作,热爱写作、爱好摄影,在军队内部刊物发表文章近百篇。转业地方工作后,在政府机关工作,直觉敏锐,洞察力强,在郑州日报、机关党建刊物上时有刊出。

往期推荐

●春暖花开等你来●二月十五祭坟感怀
●包书皮
●飘落在故乡的童年
●老家的糁子饭
●彩灯点亮卢氏不夜城
●好吃的饺子–母亲的心●该死的蚊子●相约卢氏忆芳华●难忘参军离乡那一天●尘封的石磨●教师节,谨以此文献给我的父亲●秋雨后的山乡●又见老家柿子红●深秋里的一杯皇菊●怀念山里宁静的夜晚●忘不了家乡的味道●一根烟袋传家风●怀念家乡的雪●我与《卢氏文苑》结下不解之缘●老家过年●走进老家●怀念山村的那弯月亮
●月季花开香满城●唤醒山村春天的鸟鸣●大山,你是我永远的恋人●远去的书信●亮闪在记忆深处的煤油灯●记忆中的中秋●岁月刀痕 流年不负●西河?汤河●月光下的山村●冬日窗台上的一抹绿●雪夜的怀念●思念远在天边的你(外一篇)●老家的山、水、屋●致敬抗疫阻击战中最可爱的人●乡愁就是妈妈纳的千层底●那些年 那些事●疫情过后,我们共赴春暖花开

END

卢氏文友群主办

文学顾问

牛爱民 任耀邦 宋海峰 李宏文

周天鹤 董建中 韩成章(按姓氏笔画排序)

文苑编辑部

文苑总编:知 和

文苑主编:卢辉

执行 主 编:张 淑清

责任编辑:张瑞 张欣燕 程向楠

邹楠 李璇

本期校审:知 和

本期编辑:李 璇

投稿信箱:LSWY1818@163.com

广告招商详询

微信号:cxn294010980

微信号:lsm1685786966

(欢迎加微信详谈)

▊声明

感谢关注《卢氏文苑》。网站与公众平台转载《卢氏文苑》所刊发的文章,须征得《卢氏文苑》授权,并请注明出处。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平台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平台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法律援助单位:

河南共同律师事务所

▊法律顾问:

宋海峰律师

请点击“写留言”,留下您的精彩评论!点击“在看”推介给更多的微信好友!投稿作者请提供简介及照片,切忌一稿多投!

看看我,放空一下自己!

长按二维码关注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