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游峰的扫路人
章武先生的散文《天游峰的扫路人》入选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这是一篇经典的写人类散文。如何将人物的外貌、言行描写与人物的品质高度匹配,是衡量写人类散文言语品质高低的关键。
文章按照不认识到初步认识再到深入了解的顺序,作者将短暂的遇见,写得自然亲切,引人深思,让读者有备受启发的感觉。
现在,我们对文章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精彩之处作一赏析。
侧面衬托,别具匠心。
760字的文章,有近两百字是写天游峰的高、险,写作者的“好不得意”“倒吸了一口气”,这明显是衬托。这里的衬托有两个层次,一是以“天游峰的高、险”衬托作者的得意和害怕;二是以“我的得意和惊叹”衬托扫路人的豁达开朗、轻松悠闲。
第一处衬托如下:
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那天,我终于顺着这根银丝上了峰顶,心里好不得意。
这里的描写,突出的是“险”,越是“险”,越能衬托出“我”的得意。然而,老人每天在险峰上要扫个来回,可见老人十分艰苦。我只爬一个来回就如此得意,而老人每天如此,相衬之下,老人的性格、品质令人尤为敬佩。
第二处衬托如下:
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可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
这段话,写天游峰的石阶多、山路险,写游客们和“我”的表现,都很好地衬托了老人工作的艰辛、不易,再从老人与“我”的对话中,我们鲜明地感受到老人的豁达开朗。
直接描写,颇具神韵。
文中两处外貌描写,两处言行描写,都颇具神韵。
先看两处外貌描写。
第一处:
我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第二处:
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第一处紧扣精瘦的“身材”,第二处抓住炯炯有神的“眼睛”,写出老人精神抖擞。为什么这样安排?因为,第一处只是粗粗一看,只能对身材有一个印象;细细打量,方能对五官等有一个细描。
再看两处言行描写:
第一处:
老人引我进了他的小屋,为我沏了一杯浓茶。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沟通了我们俩的心灵。
茶,真会那么热,那么香吗?老人对“我”这个陌生人如此热情,“我”自然会倍感温暖,甚至会心生感动。这杯浓茶,成了老人开朗的见证。试想,如果老人不开朗,他怎会引我入屋,为“我”沏茶?这茶,值得一品。
“如今游客多,您老工作挺累吧?”
“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怎么可能不累?那山路长又险。但是,累的只是身体,而他的心一点不累。由此,“不累,不累”,成了老人乐观的写照。不累,值得一品。
第二处:
“您老有60岁了吧?”
老人摇摇头,伸出了七个指头,然后悠然地说:“按说,我早该退休了。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
老人舍不得的是什么?是雪花泉的水、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清爽的空气。这些是平常得不能再平常了,恐怕没有多少人会不舍得这些,或者说,一般人不会为了这些而放弃更好的生活条件。老人更舍不得的是什么?是花鸟作伴。相对前面那些,花鸟作伴之所以显得更有吸引力,那是因为老人格外享受“与山水为伍,与花鸟作伴”的平淡生活。
这段话,写法很有“嚼头”:水、大米和青菜、空气,这三者用“喝的是、吃的是、呼吸的是”这样的句式连接而成,紧接着“花鸟作伴”与前三者的连接则是用“而且”一词,这将舍不得向前推了一层,推向了更高的境界。
我紧紧抓住他的双手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
“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说罢,老人朗声大笑。笑声惊动了竹丛里的的一对宿鸟,它们扑棱棱地飞了起来,又悄悄地落回原处。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
“照样请您喝茶”中的“照样”,值得揣摩。老人的朗声大笑,可以品味。而“我”的系列表现:紧紧地抓住他的双手、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这些衬托出老人性格的魅力无限。
直接描写与侧面描写巧妙穿插。
两种描写,能够穿插得这么融洽、自然,实在难能可贵。从谋篇布局的方法来看,奥秘在于:以“我”登天游峰为外在线索,以扫路人工作的态度、境界为内在神韵。这样的写作,使得“我”的感受服务于老路人的神韵,彼此穿插,相互交融。
在品味文章“遣词造句”与“谋篇布局”过程中,我们感受到,老人,扫的不只是路,老人扫出的是生活的心态,是人生的境界。
附:
一、以言语品质来切入解读教材:
彭峰|“孔子游春”之悟
欣赏《大自然的文字》的言语品质
彭峰|看见剪纸,想到姥姥
“陌生化”的美妙笔法
二、向经典课例学习:
彭峰|体悟经典课例之一:于永正老师的《草》、
彭峰|体悟经典课例之二:支玉恒老师的《第一场雪》(成都版)
彭峰|“半截蜡烛”的实践智慧——薛法根老师《半截蜡烛》教学赏析
彭峰|敬意悠长——陈建先老师《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赏析
长按上面的二维码就可关注,感谢您的关注。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有价值,请为这篇文章点赞,并转发,让更多的朋友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