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高兴和没头脑
(配图都是网上找的)
女儿出生后因为体重不够,住了一个星期院。我仅仅是在产床上模糊地看了她一眼,根本没看清长相,过了一周接她回家时才真正开始跟她培养感情,以至于我常开玩笑地怀疑“会不会抱错啊”。随着时间推移,性格展现,她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她,绝对,是我亲生的。
她从小就展现出高需求宝宝的特质。(她真的爱上了Hello Kitty!)一岁半到两岁四个月这段时间(传说中的T2),她每天必闹至少一场,原因可能是起床气、尿急、争抢东西、需求没有满足、没有及时获得大人的关注等等。她一旦哭闹起来,六亲不认,如同一枚不定时炸弹,炸起来就收不回去,讲道理、哄骗、转移注意力等等方法均毫无作用,反复让大人抱、不让抱、要放下、不让大人走、要擦鼻涕、要出去、进来,把大人折磨个无计可施。我从一开始的焦虑烦躁心疼等各种情绪混杂,到后来内心毫无波澜地戴上耳塞,或淡定地抱着她刷手机,或把她丢在床上/地上,我做自己的事,直至她哭累了求抱求安抚。
在这样做时,我并没有愧疚。与孩子相比,大人的情绪更重要,忍耐着她日复一日的高分贝大闹,我没有情绪失控崩溃,已经对自己满意了。
但她不哭时,又是那么乖巧机灵。夜里睡觉要“牵牵手”,一只手牵好了再摸索另一只手。难得哪次起床不闹的时候,必是自己安静躺着,你一睁眼,对你莞尔一笑。到了起床时刻,自己脱下睡衣,下床去小马桶上厕所,还会自言自语:“来不及了来不及了,快一点。”上完厕所,把小马桶盖好,乖乖爬回床上躺着。自从学会说“你”之后,每天晚上对着妈妈和外婆指点江山:“你陪我睡觉吧——你回家吧。”一半魔鬼一半天使。
说起来,她的很多需求,她的小表情、小动作,她什么时候是假哭闹,什么时候真的要发作了,怎样可以安抚她,当妈的心里都门清儿。但是妈妈作为一个同样很犟的人,有时候单纯是不想通过退让来满足她。(可能和独生子女有关?)?
另一方面,儿子从出生起,就一直和我待在一起,但我时时惊讶,怎么会生出这么嘴甜又黏人的儿子。
儿子也会闹,最常见的是睡前或者夜里醒来发现身边陪睡的人换了时会大哭一场。但他哭起来梨花带雨,委屈的小表情让人忍不住怜爱。哄好之后,他又会挂着眼泪冲你眯眼一笑,然后开始不断地“爱妈妈”“爱爸爸”的无限循环。
生娃给我带来很多意外的认知,最大的意外是,一个宝宝居然可以以这样惊人的频率说我爱你。给他好吃的、带他出去玩时,或者,毫无理由地,他会突然冲你来一句“我爱你”,有时还带着上扬的语气词“我爱你哦”,还有各种糖衣炮弹的轰炸“XX最漂亮”“XX是美女”“XX是帅哥”“XX好好看哦”,让人一下心软下来。夜醒哭喊,爸爸走进房间,他第一句话也是“爸爸我爱你”,睡得七荤八素,不忘手心贴嘴来个飞吻。
女儿绝无可能如此,即便难得说声“我爱你”,也是如同女王发号施令般的语气。如果对女儿说“亲一亲”,她会敷衍地递上自己的小脸蛋,容你小鸡啄米一下便立刻拿开,像是宠幸你似的。
家人间说话稍微大声,儿子就立刻尖叫抗议。有一次我与队友说话有点冲,儿子皱起小眉头斜眼看着我,忽而努力自创出一句:“妈妈,你是不是生气了?”在这句话使用熟练后,他会在大人呛声时先发制人地皱起眉头:“我生气了,我生气了!”让大人不得不丢下争执安抚他。
说起来,我没有那么跋扈乖张,队友也没有那么顺从谄媚。两个娃,似乎是妈妈和爸爸的加强版。
这篇文章没写完,情况又变了。我在每日摸索中,找到了夜间的节奏,早上姑娘即便哭闹也只有短短一会儿。更棒的是,她不再在“妈妈抱”和“不要妈妈抱”之间转换,只要说出“妈妈抱”,她就能在妈妈的怀中立刻安静下来。另一边,儿子不求我陪他睡觉了,睡前也不找奶奶了,乖乖让爸爸陪睡,妈妈不禁感到一阵失落。
女儿发脾气的情况好多了之后,我找回了高效工作和阅读的节奏,文思如泉涌。如果没有这篇文章,我可能就会忘了有那么几个月她每天把人折磨得脑壳疼,就像我现在已经忘了很多早期的失眠、缺觉、哄睡难、喂奶痛。时间一次次地刷新曾经的苦,覆盖上新的甜。
之前写过,生娃让我成为了基因论者,认为习惯和礼节可以由环境影响,但智商和情商基本是先天决定。想让女儿甜言蜜语,就和想让儿子安静坐着听十分钟故事一样不可能实现。儿子的善良心软、宽厚忍让、浮躁迟钝,女儿的灵活机敏、细致专注、霸道执拗,共同构成了他们的整个人格。父母能做的,无非是陪伴、欣赏、和羡慕,沉醉在他们年轻的气息中。
-END-
往期推荐
育儿笔记 | 语言新发展22-26个月
育儿笔记 | 平面人物也有春天
育儿笔记 | 如何用最少的词语表达最丰富的内涵
育儿随笔 | 立体人物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