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人一双眼睛
15年前,我国首位眼角膜捐献者、时年34岁的阿城市电视台记者闫阿红离开人世,她捐献的眼角膜让失明近40年的张子丽老人重见光明。
6年前,81岁的张子丽老人去世,她把当年闫阿红捐赠的眼角膜再次捐出,移植给了七台河老人丁凤芹,这也是国内首例“二次眼角膜移植”,在世界也属罕见。
2日,重获光明6年的丁凤芹在小女儿的陪伴下再次来到哈医大一院眼科医院,签署了眼角膜捐献志愿书,她说要把光明和爱继续传递下去。
丁凤芹和她签署的志愿书
术后格外珍惜眼睛
从来不看电视和手机
家住七台河市勃利县双河镇振兴村的丁凤芹今年66岁,12岁那年“闹眼睛”,视力开始减退,直至右眼失明,左眼视力只有0.1,老人的生活几乎无法自理。
6年前,在家人的陪伴下,丁凤芹来到哈医大一院眼科医院,院长刘平说,她的眼睛通过角膜移植可以重见光明。“移植得有人捐角膜啊,医生说有可能等一个月,还有可能等半年,没想到,我太幸运了,一个星期就等到了。”丁凤芹笑着说,手术后第二天,当刘院长把她右眼的纱布揭开那一刻,她的右眼渐渐有了光亮,不但能看见眼前的手指,还能清楚地分辨出自己的三个女儿。
“等了快50年了,真没想到我的眼睛还能重见光明。”当时,丁凤芹和三个女儿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丁凤芹的小女儿王金丽告诉记者,妈妈现在的生活完全自理,笑容也多了,子女们也在外工作也能放心了。“妈妈深知眼角膜来之不易,格外珍惜爱护,从来不看电视和手机,平时做饭、出门都要戴上眼镜,连吸了一辈子的烟都给戒了,就怕对眼睛有一丁点的伤害。”
为将爱与光明继续传递
主动要求签约捐角膜
6年里,重获光明的丁凤芹和家人心里一直充满了感恩之情,特别是当他们知道这枚角膜背后的故事,心情更是格外激动。“闫阿红把眼角膜捐给了张子丽,张子丽又捐给了我,我也要把这份光明继续传递下去。”丁凤芹说,早在6年前,她心里就一直惦记着要做这件事。
不久前,刘平给她打电话,嘱咐她来医院复查,“他们一直惦记着我,其实我心里更想他们!这次来我一定要实现6年前的心愿!”从七台河到哈尔滨有四百多公里,丁凤芹和小女儿坐了十几个小时的火车,2日6点多赶到哈医大一院眼科医院。
经检查,丁凤芹移植后的角膜情况良好,虽然有白内障,但视力仍在0.3,不影响日常生活。得知老人要签署眼角膜捐献志愿书,有朝一日把光明继续传递的心愿,省眼库的工作人员也格外感动。
(刘平院长为老人检查眼睛)
当老人用颤抖的手在志愿书上一字一画写下自己的名字时,心里石头终于落了地,脸上的皱纹都笑得挤成了一团。眼库的工作人员说,丁凤芹是我省今年第106例角膜捐献志愿者。
受闫阿红张子丽感召
三个女儿6年前就签署了志愿书
虽然这次是专程陪母亲来签署角膜捐献志愿书,但是早在6年前,王金丽和两个姐姐就已经成为角膜捐献志愿者了。
“正是因为有闫阿红和张子丽老人奉献的爱心,妈妈才能重见光明,才有我们一家的幸福生活。”王金丽说,6年前,妈妈角膜移植成功,得知闫阿红和张子丽老人的故事后,姐妹三人的内心都受到很大地触动。
因此,妈妈出院前,三姐妹就决定一起签署眼角膜捐献志愿书,日后为更多需要眼角膜的人送去光明。“人的生命虽然只有一次,但捐献的眼角膜可以在别人身上得到延续,每个人献出一份小爱,能给整个社会带来光明,这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
据省眼库主任、哈医大一院眼科医院党支部书记张红教授介绍,省眼库于1999年成立,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等因素影响,成立5年库存一直是“零”的状态,直到2004年闫阿红捐献眼角膜,在闫阿红精神的感召下,眼角膜捐献的人越来越多。
截至目前,我省已有三万余名角膜捐献志愿者,今年68人成功捐献了眼角膜,为一百多名角膜盲的患者送去了光明。
一枚眼角膜
可为三名患者送去光明
“一般来说,眼角膜只能移植一次,闫阿红眼角膜的二次移植可以说是创造了一个医学上的奇迹。”刘平说。丁凤芹曾问他:“我的眼角膜还能捐吗?”复查结果显示,老人移植的眼角膜无论从透明度、内皮细胞数量,视觉质量上看都很好,因此,他肯定地告诉老人,这枚眼角膜不但能捐,而且也能用。
“日后捐献时,我们会进一步评估,如果角膜的质量很好,可以用来做穿透性角膜移植,将光明继续传递下去。”另外,刘平表示,除了二次移植的那枚角膜,丁凤芹老人的左眼很好,也可以进行捐献。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如今通过成分角膜移植,一枚眼角膜最多可为三名眼疾患者送去光明。
刘平呼吁,从闫阿红到张子丽,再到丁凤芹这条传递光明的道路上,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到角膜捐献的队伍中来,使更多身处黑暗中的人重获光明,将这份爱的礼物传递下去。
龙头新闻 霍营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商务合作:0451—84691043 84652819
□审核:王轶男 □责编:石玉铎
传递光明,传递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