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论文(原创论文|高中地理“人地协调观”的内涵及培养策略)

高中地理论文
听说长的好看的都点击上方蓝字关注了~
“天有日月星辰谓之文,地有山川陵谷谓之理。”湘说地理,专注于和你一起分享地理的乐趣。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让我们一起融入地理的故事,体会地理的奥秘。
         本文授权自作者陈良豪老师                
   

高中地理“人地协调观”的内涵及培养策略

陈良豪  张理臻
福建省三明市第九中学  福建 三明  365001
摘要:“人地协调观”作为地理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是地理学科和地理教育的基本价值观念。“人地协调观”的内涵可从“ 地对人的影响”“ 人对地的影响” 和“ 人与地的协调发展”三个方面阐述。“人地协调观”的培养策略包括创设情境、引发深度思考和开展多样化实践活动。
关键词:高中地理 人地协调观   培养策略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科永恒的主线,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地理学科的价值追求与终极目标。新修订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以地理核心素养为主线,其中的人地协调观是地理课程最为核心的价值观,是地理教育的原点、出发点和归宿。必修课程的两个模块都充分体现了人地协调观。必修1(自然地理)以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辩证看待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各种影响。必修2(人文地理)以基本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特点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形成判断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等问题关系的初步意识,明确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中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才能实现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一、“人地协调观”的内涵与外延
人地协调观是指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形成协调关系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的认识、理解和判断,是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核心观点。人地协调观的内涵可从“地对人的影响”“人对地的影响”和“人与地的协调发展”三个方面阐述。
1.地对人的影响
地对人的影响主要指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整体上看,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对人类活动有直接影响;从局部上看,在某些微观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会对人类活动起决定性作用;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既有直接影响也有间接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直接影响减弱,间接影响加强。自然地理环境在自然规律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不断发展和变化,地对人的影响也呈现动态变化。该维度要求学生能够辩证看待地对人的影响。
2.人对地的影响
人对地的影响主要指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刻。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总是与自然界进行顽强斗争,克服环境的束缚,争取更大程度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如人口、城市、产业区位等时空变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有着直接或间接、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该维度要求学生理解人类活动影响地理环境的不同方式、强度和后果,懂得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中必须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人与地的协调发展
人与地的协调发展是指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是不一样的。到目前为止:主要的人地观大致经历了地理环境决定论、或然论、可持续发展论。人地关系从原始的“和谐、平衡”走向“冲突、失衡”,再回到新的“和谐、平衡”的模式。现在,人类已经认识到人与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该维度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形成的环境观来审视人类改造自然的成果(成功和失败的例子),认识到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应尊重自然规律,协调与自然和环境的关系,才能实现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能合理评价人地问题,并提出协调人地关系的对策、措施。
人地协调观的外延包括科学的自然观、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和发展观。如科学的人口观认为人口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科学的发展观核心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在改造环境和认识人地关系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其本质是在今天就设法优化工业社会阶段的人地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目前可持续发展观已深入人心,它是正确处理和协调人地关系的有效途径,对解决当前世界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人类在改造环境和认识人地关系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对学生树立和理解人地协调观具有重要意义。
二、“人地协调观”培养的策略
人地协调观是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价值观。在地理教学中应充分挖掘人地关系思想的内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念。具体反映在看待“地对人的影响”、“人对地的影响” 和“人与地如何协调发展”等问题所持的见解和观点上。
1.创设情境
教师要从现实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典型的素材,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对素材加以巧妙组织,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情境多选取人地关系紧张或从紧张转变为和谐区域,让学生体验人与地之间的相互影响,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运用人地协调观分析、评价某一区域环境中人类活动的合理性或对人类不合理活动进行反思,正确阐明人地关系,在真实而又具体的情境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如矮寨盘山公路的景观图,说明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呈现矮寨特大悬索桥来说明科学技术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力量;又如,在学习荒漠化的防治时以楼兰古城的消失引导学生进入情境。通过提供楼兰古城的视频及罗布泊的图文资料,挖掘材料背后揭示的人地关系问题,分析古城为何消失、罗布泊为什么干涸,让学生认识到尊重自然规律、协调人地关系才能减少和避免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本身的不良影响。
当前世界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依然突出,这些内容为人地观教育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将其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学习。针对现实的地理问题,尤其是全球和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热点问题创设鲜活而有趣的情境,从人地协调的角度来认识这些问题的产生根源,并从地理学科的视角来审视人类活动的合理性。不仅获得有关人地关系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而且彰显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领悟人类与环境要相互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2.深度学习
首先,以问题为导向。有价值、有思考的问题,能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通过设置反映人地关系的问题,激发学生对人地关系的思考,借助综合思维深入剖析,使人地协调观在学生大脑中烙下深刻印记,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如在学习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时,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案例或利用乡土案例进行重点分析,从要素综合(分析在水土流失的过程中本区域各地理要素如气候、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是如何变化的)、时空综合(从时间视角纵观本区域过去和现在水土流失状况、明确空间尺度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关系)、地方综合(区际动态联系分析,即水土流失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视角为主线设计教学方案,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及小组间的质疑、争论,使学生进入深度学习,进而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阶段性表现及原因。学生只有参与到话题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中,才能对人地关系有更深入的认识。从整体性与相互关联中分析评价现有的人地关系,提出改善自然环境、协调人地关系的对策和措施。
其次,以试题为导向。在学习某一章节或某一主题中涉及人地关系思想时,选取相关高考试题进行针对性训练,深度剖析试题中渗透的人地协调观。近几年新课标卷(尤其是综合题)始终贯穿人地关系主线,基于区域特征的人地关系问题评价,传达“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新课标I卷为例,2016年36题“横县茉莉花产业的发展”第(1)、(2)问和2017年36题“中国公司在基洛萨投资剑麻”第(1)问体现“地对人的影响”;2016年44题“分析高位虾池对当地环境的不利影响”、2017年第8题“流域大量种植耐旱作物对盐湖环境的影响”等体现“人对地的影响”;2016年4-6题“荷兰兰斯塔德地区城市合理规划意义” 36题“横县茉莉花产业的发展”第(4)问、2017年43题“古村落旅游开发”等体现“人与地如何协调发展”。这些试题都充分体现了因地制宜、区域可持续发展等人地协调的理念,考查了考生对人地协调观的价值判断和分析能力。在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传递和弘扬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之美[3]。试卷中的开放性设问更能引导学生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价值观。如2015年36题“是否赞同继续在大盐湖发展卤虫捕捞业?”让学生提出必要的论据来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运用可持续发展观念评判人类活动的合理性,能够很好地反映或体现学生的人地观念。问题的开放性也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展开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增强地理学习能力,辩证地看待现实中的人地关系问题,加深对人地协调观念的认识。
3.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
人地协调观的培养除了在课堂内,还要延伸到课外。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正确认识,引导学生处理和协调人地关系,在实践中发现身边的地理现象和问题,用地理视角和观念去分析、解读地理现象和问题,将人地观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学生通过考察、调查、模拟实验等实践活动,能够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分析、认识和解决人地关系问题,促进人地协调发展。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地理实践中的行为表现来判断学生是否真正形成了人地协调观素养。
例如,组织学生进行家乡环境调查,通过走进工厂了解工业“三废”的排放情况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引导学生利用节假日进行乡土课程资源素材的收集工作,积极开发与利用乡土课程资源,以帮助学生认识当地的自然、人文环境,培育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强烈情感。如收集有关家乡人口的资料数据在课堂上进行分享交流,发现家乡的人口问题,初步形成人口观意识,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初步预测人口政策调整后的家乡人口发展变化趋势及影响,追求人口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乡土地理资源,理解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变化,在实践、反思中审视自己的行为和理念,有效促进学生在行动上做到善待自然,学会包容,懂得珍惜,创造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生活。
综上所述,通过丰富、典型的素材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体验—讨论—建构”中领悟与感受人地协调观的重要性,将其内化为精神追求;人地协调观的培养还需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在实践中提升,将其外化为自觉行动。当然,人地协调观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教师将人地协调观贯穿于每一堂地理课,同时根据素养不同的水平层级对学生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此外,地理核心素养的四个构成要素相辅相成,人地协调观的培养需要借助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来实现,在培养人地协调观的同时其他三大核心素养也得到发展,从而达到全面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宏霞.例谈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的培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1)
[2]王民,韩琦,蔚东英,黄劲松.“人地协调观水平划分标准及案例研究” [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11)
[3]教育部考试中心.构筑育人高地着力素养考查—2017年高考地理试题评析[J].中国考试,2017 (7) :36-39
 
 
本文发表在《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
 

 编辑:黄湖南
回忆无穷

(1)2017年1卷试题简析 地理部分(综合题36、37题)
(2)2017年1卷试题简析 地理部分(选择题1-11题;地理选修题)
(3)2018年1卷试题简析 地理部分(综合题36、37题简析)
(4)2018年1卷试题简析 地理部分 (选择题1-11题;地理选修题)
(5)2019云南省二次统测试卷 地理部分(选择题1-11题简析)
(6)2019年福建省质检文综试卷 地理部分(综合题37题简析)
(7)2019年福建省质检文综试卷 地理部分(综合题 36题简析)
(8)2019年福建省质检文综试卷 地理部分(选择题7-11小题)
(9)2019年福建省质检文综试卷  地理部分(选择题1-6小题)
(10)2019年福建省质检卷(地理部分)
(11)地理必修3复习提纲
(12)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
(13)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
(14)2019年1月浙江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地理试题
(15)2018~2019广东佛山市普通高中教学质量检测(一)    
(16) 山东德州高三地理        
(17)厦门市2019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质检  地理试题

(18)福州市2019届高中毕业班单科质量检查   地理试题
(19)泉州市2019届高中毕业班单科质量检查   地理试题
(20)2018福建省6月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 地理试题

THE END
如要获取相关资料,请转发此推文至朋友圈或教师微信群,放置一小时后将截屏页面发至本公众号对话页面,在公众号回复“2019年青岛市高考模拟检测——文科综合试题地理部分”,根据回复对话即可获得答案解析。
 
转载请注明出处
投稿或者商务合作联系QQ:82386251

本微信公众号部分图片、文字及观点来源于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让更多人方便从中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但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予以告知,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谢谢!

长按识别二维码识别关注

高中地理论文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