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态度?深入探讨态度的构成与影响

什么是态度?深入探讨态度的构成与影响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你对这个事务的态度是什么?”或“对领导要有个好态度”等等。那么,什么是态度呢?其实,态度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现象,但它并不一个简单的概念。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态度的定义、特性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态度的基本定义

态度可以领会为个体对周围社会事物的心理反应。具体来讲,它是我们对人、事、物所持有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情形。想象一下,当你碰到一位陌生人,你可能会基于他/她的举止、言谈等来判断你对他的态度,这种感觉就是一种态度表现。那么,态度到底由哪些部分组成呢?

态度的构成要素

态度通常由三种基本成分构成:认知(Cognition)、情感(Affect)和行为倾向(Behavior Tendency),简称ABC模式。通过这个模式,我们可以更清楚地领会态度是怎样影响我们行为的。

1. 认知:这是指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和领会。例如,我们知道吸烟有害健壮,这是一种认知。

2. 情感:这部分是心情和感觉的体现,比如吸烟者虽然知道吸烟不好,却由于对香烟的依赖而感到愉悦。

3. 行为倾向:最终,就是我们的行为意向,比如吸烟者在明知道危害的情况下,依然选择吸烟来获得高兴。

这个模式也说明了,虽然我们可能认知某件事务的负面影响,但情感的牵引力常常会导致我们依然选择某种行为,而这就是态度的复杂性所在。

态度的特点

接下来,我们谈谈态度的一些特点。态度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过后天的进修和社会互动逐渐形成的。比如,小时候觉得严格的老师很讨厌,但长大后回想起来可能会感动他(她)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1. 社会性:态度是受到环境和他人影响的,这使得态度可以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2. 主观经验性:每个人的态度都受到个人经历的影响,因此同样的事务,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态度。

3. 稳定性:虽然态度会随着时刻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在相对稳定的情形下,个人的态度仍然会保持一定的恒定性。

态度与价格观和信念的关系

态度不仅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还与价格观和信念有着密切的联系。价格观一个更为广泛的概念,它涵盖了我们对事物的衡量标准和取舍。而态度通常是对某个特定对象的立场和看法,因此态度可以是价格观的具体体现。

另一方面,信念则是对某些事务的基本看法,它能够深远地影响我们的态度。比如,一个人可能相信“善有善报”,这就会影响他(她)对善行的态度。在长期的信念影响下,一些态度可能会保持稳定,难以改变。

拓展资料

聊了这么多,态度是个体对社会事物的心理情形,它通过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表达出来。同时,态度不仅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还与我们的价格观和信念密切相关。当我们领会了什么是态度后,我们就能在生活中更好地调节自己的态度,从而应对各种挑战和变化。那么,你今天的态度又是什么呢?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