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之死
前言:
在2020年的八月份,我和一个热爱哲学的学弟关于苏格拉底之死展开了讨论。这篇文章是我预谋已久的、从好几天的聊天记录里整理出来的文字稿,是整理了逻辑和语言的精简版(也是我2020年拖欠最久的一篇文章……)。
我们的问题是:苏格拉底的死是必然的吗?怎样可以避免苏格拉底之死?
当然,我们的讨论可能会比较幼稚而肤浅,历史是没有办法说“假如”的,我们所有的假设也都是自己的一厢情愿,具有很强的局限性(求生欲)。但求纪念一下认识了一位可以这样畅聊的学弟,顺便存个档啦。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是古希腊“三贤”之一。他善于辩论,思想学说主要通过学生柏拉图的整理和笔记流传于世。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控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腐化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并被判处死刑。据《克里托篇》说,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议,饮鸠而死,终年70岁。
序章:存在绝对正义吗
(极度简单地聊了一下尼采之后,
学弟说他“现在重头开始”,“在读《理想国》”。)
左:学弟 右:我
确实《理想国》很有意思,但个人认为还是不太现实。
或许因为《理想国》是柏拉图的早期政治理想,当时他还充满对老师苏格拉底被冤死的愤慨,竭力想创造一个不会让老师冤死的社会。
可以看看《礼法》,作为柏拉图的晚期作品,对之前《理想国》中的政治思想做了继承和改进。
如果将《理想国》放在当下,当然也是不现实的。所以,历史上的每个时期是否有每个时期的正义呢?
当然,我支持没有绝对正义。不过正义这个东西比较难界定吧,虽然我认为绝对正义不存在,但是被罗翔批虚无主义(大概)的时候还是会怀疑一下自己的。
也可以上升一下,有绝对意义吗?绝对价值呢?从尼采的逻辑出发,倒是很容易认为人生没有意义,但是无论坚不坚持绝对意义、绝对正义,我都没办法给出理由。
从语言的局限性上讲,如果我们要讨论“绝对正义”,我们应该在讨论之前说明白在讨论什么“正义”。或许这个词可以理解为正义的状态,也可以理解为实现正义的方式。比如,各个时代的最高目标(eg.巩固皇权or让百姓安居乐业)——关于状态的“正义”,为了达成这个目标而延伸出的各种评判标准、法律——关于实现方式的“正义”。
虽然我想把它定义死,但是定义这样的超级概念实在太难了。
确实。
(这个问题实际没有解决,我们姑且从“不存在绝对正义”的观点开始,在明知我们的遐想不切当时实际的情况下,以现代的正义观点审视《理想国》和苏格拉底之死)
第一章:《理想国》
《理想国》中,柏拉图提出“哲人王”的观点,我觉得比较有意思。
(哲人王,即社会的首领必须是哲学家)
我觉得这是我最不赞成的一条,哲学思考的深度与道德水准、治理水平,都是两码事吧?
但是柏拉图提到了让层层选拔后的候选人去实践锻炼的这一点,其中可以筛掉不会治理的人。历史上好像出现过这样的统治(少数精英统治),那些人是不是哲学家另说,可他们过的十分清贫。
我对人是比较悲观的,对我而言,与其寄希望于统治者的智慧,不如完善统治者相关的法律法规,它们或许比人更加可信。也就是我认为法治优于人治,民主优于独裁。但是苏格拉底确实死于雅典民主投票,所以我想或许可以寄希望于提高全民素质,让全民都成为哲学思辨者。这是从坚持法治的角度得到的结果。现在柏拉图选择将重心转移到人治,也是一种解决思路吧。
当时雅典的民主实在是让人不敢恭维,但是提高全民素质这个实在过于理想,还不如哲人王来的现实。而且,在整体素质高的社会中,苏格拉底之死就不会再次出现吗?
我认为这要看人数,是小国寡民的国家还是我们这样的泱泱大国?如果人是淹没在集体中的,每个人对自己的定位、自我的责任感应该都会小一些;小国寡民相对而言,利益群体种类较少,视角相对会单一一些……
……好吧,我辩不过这个话题。
学姐对他们的共享系统没有感觉吗?虽然它在《理想国》中不太重要,但是我觉得比较惊世骇俗。
共享系统:指共妻、共子,共同抚养
这个,我觉得不可能达到。历史上有狂热的乌托邦社会主义者做过这样的实验,延续了十几年,但是最后因为人性贪婪而失败了。
说起来,为什么从柏拉图到空想社会主义者都会有这样的渴望?我猜是想防止偏心。
但是我觉得这个没有办法,是个人就会对自己的孩子偏心,虽然在行动上是另外一回事。
我的逻辑是这样的:从防止父亲偏心角度,如果不想让父亲偏心自己的孩子,就得让父亲们不知道谁是自己的孩子,因此他们希望共妻。但是这样没有办法糊弄母亲们,所以或许需要《美丽新世界》一下……
说起来细思极恐啊,《美丽新世界》就是按照《理想国》的模式来的吧?不仅量产婴儿、一出生时就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连执政者都是哲学家。
我个人觉得学姐的前提就不正确。父亲会偏心自己的孩子吗?我不太相信,毕竟从基因延续的角度,雄性并不需要承担抚养孩子的责任,大部分都是“没良心”的。虽然我没有当过父亲,不了解是怎样的感觉,但是我总感觉父亲和子女的联系主要在后天。
既然父母和孩子的亲情建立主要在后天,那么共同抚养之类的是可行的。
但是一旦真正共享,共同抚养就是马太效应的累加,最终可能达到更大的不平等。
没有基因亲情的加持,聪明又好看的孩子就会更容易得到更多“爸爸妈妈们”的喜爱,这就从“一个孩子一个妈”变成了“有的孩子多个妈,有的孩子没有妈”,教育资源相应也会有更多的倾斜。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其实是进一步增大了吧。
但是现实社会也是如此,哪怕有再多再分配,竞争的趋势也不会改变。
现实社会好歹是在进入社会之前,给了人、父母一段抢跑、改变自己能力的时间机会,如果完全共享,就真的是生来靠基因了。这恐怕是文明的倒退吧。
确实。
偏离主题的讨论彩蛋1:婚姻与爱情
其实,想想情妇遍野的法国巴洛克洛可可时代,又何尝不是一种共妻呢()“结婚为了责任,情人为了爱情”。
毕竟“门当户对”、“为爱成婚”的观念也是近现代才兴起的啊。
啊这,自由恋爱的世界完成了……弗洛伊德说,大部分人并不是真的爱自由,只是因为他们不愿意承担自由背后的责任。
所以……结婚为了责任,情人为了自由?
可是这个自由也不是真正的自由吧。是康德了,“人生而自由,却无所不在枷锁之中”。
梳理的过程中,实在感觉每一句对话都能延伸出好多好多东西,之前聊的实在都是很表象的东西。或许随着阅读、阅历的增长,对这些问题会有更深的理解吧!
未完待续(给自己挖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