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标】1、识记理解词语。2、了解物候现象,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3、整体感知和概括文章内容和要点。4、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理解说明顺序。5、学习掌握说明的方法。6、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教学重难点】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能准确简洁地概括文章要点,理解说明顺序。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本文说明的生动性。【课题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
一、导入:
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来交流,那么大自然呢?它也有语言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聆听它们随处可见、妙不可言的语言吧。二、看一看,中考说明文考什么这篇课文的文体是什么?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 。对客观事物做出说明或对抽象事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能有科学的认识,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说明文中考常见考点1、说明对象主要特征2、文章重要内容信息的提取和概括3、说明顺序的辨析4、文章结构的分析(包括标题、开头、结尾作用等)5、分析词语准确性、生动性(如能否删去、有何效果、表达上的作用等)6、辨析说明方法及作用7、联系生活谈启示、提建议、说观点等三、读一读,确定学什么读课文,说说你认为学习这篇文章应该学什么?1、  说明了什么?(说明对象、说明内容)2、  使用什么方法说明的?(用这种方法说明了什么,用它的好处是什么,别的方法行不行)3、  按什么顺序说明的?(说明顺序)4、  说明语言有什么特点?(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四、想一想,明确学习任务任务一:整体感知,本文说明了什么内容?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展示交流:(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任务二:理清说明顺序
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1—3),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4—5),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6—10),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11—12)。作者在介绍物候现象时采用了这样一种逻辑顺序:先提出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它的意义。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识规律,同时使得文章很有条理性。这种条理性不仅表现于文章的整体,而且也表现在文章的局部。(说明顺序:时间的空间的 逻辑的:主次、现象到本质、简单到复杂、一般到特殊、具体到抽象、原因到结果、概念到应用。)课文在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古今差异)时,是按照由主到次的说明顺序来安排的,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顺序能否调整: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
任务三:分析说明方法
结合练习册的题目进行学习。读一读各种说明方法的定义和作用。    比如让学生从文中找例子,分别说说举的例子是说明什么的。    举例说明的好处:举例子可以将一些抽象深奥的事理形象清楚地说出来,令人容易明白。     用语:“例如”、“下面是一个例子”、“如”、“又如”等。任务四:体会说明文语言为什么标题把物候现象称作“大自然的语言”?如果改为“简介物候学”或“物候学与农业生产”有什么不同?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呢?“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明确:指的是“物候现象”,这是比喻的说法,也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新颖而有情趣,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学生交流:题目采用“大自然的语言”这个说法,将大自然拟人化,将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也含蓄地说明了物候对于农事安排的重要意义。这样的标题形象、生动,颇具文学性。     作者用大自然的语言来做文章的标题。既贴切、自然、有趣,而且又富于形象性、生动性和吸引力。如果用“简介物候学”或“物候学与农业生产”等等,就显得呆板乏味。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点拨:说明事物不仅要注意准确、科学,而且还要力求做到生动形象,所以要注意语言的运用。
五、独立思考,交流展示
要求学生仔细地反复地读课文,在文中圈点勾画做批注、读书笔记,围绕问题寻求最佳答案;    采用个人自学、小组合作,相互探讨,质疑问难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小组代表发言,就你们自学过程中自己认为学得最透彻、最拿手的一个方面向大家展示,其他小组可以作补充发言,对补充发言的小组和个人特别予以表扬。教师补充、引导、评价、总结。六、拓展延伸,实践明理除了本文讲述的语言之外,你还懂得哪些“大自然的语言”?请模仿本文1、2段的文字,写一段话来介绍它。教师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生1:“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生2:“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生3:“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生4:“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生5:“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这些农谚都是根据物候现象预测天气情况。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将学生的思维由课堂走向课外,不但关注书本还联系现实生活,这需要老师充分地引导学生在自然与社会这个大课堂里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不断地感悟语文和学习语文。
七、课堂小结,再品文本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做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如在第1、2段。这两段都以时间为序。
  

大自然的语言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