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二钗正册(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红楼梦曲)

金陵十二钗正册

第五回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说明:
金陵十二钗正册是警幻情榜上十二个女子的名单,依次为:薛宝钗、林黛玉(与宝钗并列第一)、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秦可卿。
《红楼梦》第5回太虚幻境梦中,贾宝玉阅读金陵十二钗正册全部判词,仍然没有觉悟,警幻仙子又将他领到一处,让他“遍历那饮馔声色之幻”,希望宝玉将来能有所领悟。宝玉在听曲之前,闻到了“群芳髓(碎)”的异香,饮过了名为“千红一窟(哭)”的茶、“万艳同杯(悲)”的酒,这些“饮馔之幻”,都与《红楼梦曲》的主题相通,让我们联想到日后大观园中那些曾快乐地聚集在一起的女子,最终都将被无情的现实碾得粉碎。接下来,十二位舞女为宝玉演唱《红楼梦曲》。曲子共十四支,其中首支、末支分别为引子、收尾,中间十二支分咏十二个人物。曲子同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一样,为了解人物历史、情节发展以及四大家族的彻底覆灭提供了重要线索。

《红楼梦曲》与“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判词相比,在内容上有相似之处,但是在风格上迥然不同。判词言简意赅,运用谐音、拆字等手法,神秘色彩较浓。而《红楼梦曲》则请出了各位男女主人公来现身说法,抒情性更强,更加具体、生动、富有艺术感染力。在《红楼梦》的诗词、曲当中、这套《红楼梦曲》是公认的有着较高艺术成就的作品之一。

赏析:
金陵十二钗正册、《红楼梦曲》是作者曹雪芹通过以文字艺术,预示着十二钗的人生命运。佛家讲因果,曹雪芹通过正册判词已经将十二钗的前后因果做了简单的概述。

说明:
因“金陵十二钗正册图解判词”与《红楼梦曲》内容有相似之处,所以将其并作一处说明、赏析。

《红楼梦曲》·引子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
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
因此上,演出这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说明、赏析:
引子:宋、元说唱作品的第一支曲子叫“引子”,用以概括此曲创作的缘由。
这套曲子的开篇,从开辟鸿蒙说起,落笔不凡,既照应了小说开头部分的女娲补天神话,也体现了作者对人类情感世界的深刻思考。将“情种”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来考察,表明了曹雪芹对人类情感世界的高度重视,也表明了作者对《红楼梦》一书的创作态度是非常严肃的。我们不能将此曲开头的两句仅仅视为“假语村言”。

自开天辟地以来,几乎忍忍都醉心于“风月情浓”,而“情种”则极为少见。“情种”与“风月情浓”的差别何在?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参看警幻仙姑关于“淫”与“意淫”的比较。警幻首先批评道:“尘世中多少富贵之家,那些绿窗风月,绣阁烟霞,皆被那些淫污纨绔与流荡女子玷辱了”。这即是对“风月情浓”的批评。警幻接着有言道:“淫虽一理,意则有别,”将世人的“皮肤滥淫”与贾宝玉的“意淫”作了区分,划分的主要标准是对女性是否尊重。这也就是“情浓”与“情种”之间的区别。警幻的这番高论,也正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愚衷”。由于警幻赞美的“情种”不被世人理解,“在闺阁中虽可为良友,却于世道中未免迂阔怪诡,百口嘲谤,万目睚眦。”所以作者也早已料定自己的想法很难被世人理解,只能“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旧,寂寥时”,试着排遣、抒发一下。引曲的最后一句,点出了这套曲子的总名是“红楼梦”,这个套曲的名字后来也成为小说最通用的书名;同时,还指出了“红楼梦”的主题是“悲金悼玉”,金代指薛宝钗,玉代指林黛玉或贾宝玉,同时也代指所有富贵家庭中有着美好品质的青年男女。她(他)向往美好的生活,而最终却必然陷身悲剧而无法自拔。作者同情、关注那些青年男女的命运,这便与一般描写“风月情浓”的才子佳人类作品有了根本的区别。
这首引子,交代了作者创作《红楼梦》曲的初衷,与小说第一回中曹雪芹的《自题一绝》有异曲同工之妙。

可叹停机德,

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

说明、赏析:
“金陵十二钗”正册的第一页是林黛玉和薛宝钗命运的合写。在这首判词的前面,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地上又有一堆雪,雪中有一股金簪。”两木为“林”,带谐音“黛”,木上悬一玉带,暗指林黛玉的名字。雪谐音“薛”,簪与钗同义,“雪中一股金簪”,暗指薛宝钗的名字。
曹雪芹通过塑造薛宝钗、林黛玉这样一对相反相成的人物形象,细腻地表达了礼、乐并重的文化理想。宝钗与黛玉在人格上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黛玉偏于感情,属于“乐”的品格;宝钗偏于理智,属于“礼”的品格。至善的生命是“执中”,是一种不偏不倚、力求取法乎上、理智与情感经过提升后的统一。
清明时代流行一句俗语,即“女子无才便是德”。薛宝钗的才能其实不在林黛玉之下,但她更看重“妇德”。她恪守阁规、妇道,在家长们看来,其秉性正如金子一般可贵。但是宝钗过于压制自己的个性,就像被埋在雪里的金簪一样,缺乏生命的温暖和激情。作者用“可叹”二字,来表达对宝钗虽然敬重却并不欣赏的态度。小说还用宝钗服用冷香丸这样一个细节和一句诗“任是无情也动人”,暗示宝钗过于守“礼”,以致于在人性方面受到了一定的斫伤,有时候显得“冷”和“无情”的弱点。
对于林黛玉,作者的怜爱之情溢于言表。和宝钗相比,黛玉身上有许多缺点,如爱使小性子、说话尖刻、过于敏感等等。然而,黛玉有一个巨大的有点,即率真。她丝毫不掩饰自己的才华,尽情地抒发对生命、爱情和自然的感受,有着鲜明的诗人气质。她的才华得不到世人的认可,只有贾宝玉是她的知音。玉带高挂于林中,表现出对世俗的蔑视,却也必然为世俗所毁灭。“乐”的品格的高层次是“大乐”,实现“情理谐和”、“天人合一”,黛玉不仅没有做到这一点,反而始终与外界处于尖锐对立的状态,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地品位着“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况味,身体被苦闷煎熬,生命从肉体和精神两方面备受折磨,终至凋零。
林黛玉、薛宝钗是《红楼梦》中最重要的两个女性人物形象,作者将她们的判词放在一起来写,有助于引导读者将两人命运加以对照,从而加深作品的感叹意味。在将钗、黛加以对照的同时,作者还安排了几位下层女孩作为钗、黛的陪衬,她们便是“又副册”中的晴雯、袭人和“副册”中的香菱。脂砚斋曾言:“晴为黛影,袭为钗副。”晴雯和黛玉一样,有着鲜明的个性和出众的才能。作为丫头,晴雯的才能不是表现在诗词歌赋上,而是表现在女红方面。晴雯的个性不断受到打压,最后被摧残致死。而袭人和宝钗一样,都是礼教的顺从者,她们也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最终那一得到真正的幸福。香菱是介于钗、黛之间的一种人物,她经过薛宝钗的一手训练,但是尚未丧失纯真的本性。在第四十八回中,薛宝钗和林黛玉对香菱学诗的两种不同态度的描写,便是对她们不同人生观的写照。根据曹雪芹的原意,晴雯,香菱均在黛玉之前死去,是黛玉悲剧的铺垫。在宝玉看正册判词之前,作者先安排他看“又副册”和“副册”判词,原因在此。按理说,“又副册”和“副册”中的判词,至少也应当分别有十二人,而作者只点明晴雯、袭人、香菱三人,目的便在于衬托黛玉、宝钗。

《红楼梦曲》·终身误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
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
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说明、赏析:
此曲写宝玉虽娶了薛宝钗这样的贤妻,但仍不能忘怀黛玉的那份深情。曲名“终身误”,意思是“误了终身”。终身,指一辈子。通常用“终身大事”来代指婚姻。

这支曲子是《红楼梦曲》十二支中的第一支。它以贾宝玉的口吻写来,语调惆怅,主要是“感怀一事”,即宝钗误将终身托付给宝玉。《红楼梦曲》与“金陵十二钗”的判词一样,都是以描写女性的不幸命运为主,所以这支曲子对宝钗的态度是种满含歉意的悲悯,而对黛玉则是一种源于心灵深处的眷恋。
甲戊本脂砚斋眉批称此曲“语句泼撒,不负自创北曲”,颇能概括此曲抒情方面的特色。

《红楼梦曲》·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说明:
此曲以写黛玉为主,兼写宝钗。曲名“枉凝眉”,意思是枉自愁眉不展,暗喻爱的徒劳。

赏析:
宝、黛、钗之间的情感纠葛,是贯串《红楼梦》全书的一条主线。在“金陵十二钗”的判词中钗、黛二人的命运只用了一首判词概括。而在这套《红楼梦曲》中,却接连用了《终身误》、《枉凝眉》两首曲子加以浓墨重彩的渲染。两支曲子都是围绕着宝,黛,钗之间的婚恋关系来写,以宝玉的口吻,对钗、黛两人加以对照,但侧重点各有不同。《终身误》写宝玉在婚后面对宝钗,怀念黛玉,女主角应该是宝钗,因为曲中在两两对照时总是先写宝钗、后写黛玉;《枉凝眉》的女主角则是林黛玉无疑,宝玉在对黛玉倾注满腔怜爱的同时,也表现出对宝钗的同情。《终身误》的含义较为显豁,宝玉用满怀惆怅的口吻,鲜明地表达出对缺少黛玉的婚姻生活的遗憾和惆怅。而《枉凝眉》进一步深入到任务的内心世界,词义较为朦胧含蓄,语气更加哀怨动人。

二十年来辨是非,
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
虎兕相逢大梦归。

说明、赏析:
在钗、黛两人的判词之后,紧接着便是贾元春的判词。元春是贾政与王夫人之女,是宝玉的亲姐姐。王夫人头胎生的是一个公子,名贾珠,不满二十岁便去世了;第二胎是贾元春,生于大年初一,命相甚为尊贵;第三胎便是贾宝玉。元春后来被选入宫中,晋封为贵妃,从而使贾府的富贵荣华达到顶点。贾府为了迎接她归家省亲,才大兴土木,修建了大观园。元春是贾府的荣耀,也是大观园众女儿的重要庇护者。有了她,才有众人在大观园中富于诗意的生活。在这首判词的前面,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一个香橼”。弓谐音“宫”。表明与宫闱有关;橼,一种叫佛手柑的植物,谐音“元”或“缘”。这幅画说明大观园的兴建和园中女儿的那段美好生活,是由元春被封为贵妃而得来,始于一种机缘巧合,在贾府的富贵表象下,潜伏着危机。
“大梦归”既可指元春之死,也象征着贾府的迅速走向衰败,众女儿风流云散,让作者生出人生如梦的感喟。

《红楼梦曲》·恨无常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
荡悠悠,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
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说明、赏析:
此曲写元春之死。曲名“恨无常”,语意双关,既是恨人的寿命有限,有暗示了荣华富贵不可依恃。其中寄托了作者深沉的痛苦和对命运的感慨。
元春在小说中露面的次数虽然不多,但是她对贾府和大观园而言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正是因为有了她,才有了贾家的“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之盛,才有了大观园的存在和园中女儿们那一段自由自在的生活。因此,元春被置于钗、黛之外其他女性的首位。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前面元春的判词中已经作过说明。这支曲子与判词的着眼点有点不同,判词侧重于向读者勾勒出元春个体命运的历程,而曲子则截取了“元春之死”的画面,想我们揭示了元春之死与贾府盛极而衰,走向覆没的命运之间的密切联系,着眼点在元春对贾府命运的影响。

正册判词之三·“才自精明志自高”
才自精明志自高,
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
千里东风一梦遥。

说明、赏析:
在探春的判词前,“画着两个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直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画中放风筝的两人,结合后文《红楼梦曲·分骨肉》一曲来看,可能是探春的“爹娘”,即贾政、王夫人。探春虽然是赵姨娘所生,但从名分上讲,只有王夫人才是她的“嫡母”。这幅画,象征着探春远嫁他乡,随波逐流,无力主宰自己的命运,更不用说挽回家族的命运,只能掩面自伤。风筝作为探春的象征,在小说中多处出现。如第二十二回探春作风筝诗谜,第七十回,又描写她放了一个“软翅子大凤凰”风筝,这个风筝与另一个凤凰风筝以及一个玲珑喜字风筝缠绞在一起,线断而去,象征着探春的远嫁,一去无归。
判词点明了探春的性格特征,她的精明强干,却对命运的无常,悲剧而无能为力。

《红楼梦曲》·分骨肉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
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
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
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说明、赏析:
此曲写探春远嫁。曲名“分骨肉”,即骨肉分离之意。比喻关系最密切的人,现在要强行分散,哀痛自不待言。
上支曲子《恨无常》写的是“死别”,即“元春之死”;这支《分骨肉》则是写“生离”,即探春远嫁。
需要指明的一点事,探春为庶出,她的生母是赵姨娘。赵姨娘是贾政的小妾。在宗法制度下,妾是没有地位的,妾的子女通常只把正室作为他们的母亲看待。加上赵姨娘的人品低劣,探春从心底瞧不起她。探春与生母之间的隔阂,与她同王夫人的亲近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也是曲名“分骨肉”所包含的更深一层的悲剧意蕴。

正册判词之四·“富贵又何为”

富贵又何为?
襁褓之间父母违。
展眼吊斜晖,
湘江水逝楚云飞。

说明、赏析:
史湘云是金陵史家的小姐,贾母的内侄孙女。她虽然生长于富贵人家,但自幼父母双亡,由叔父忠靖侯史鼎抚养。婶母待她非常不好,“在家里竟一点儿作不得主”,有大量的针线女红活计等着她做。在大观园中与姐妹们短暂的相聚,是她少女时代最快乐的时光。后来史鼎迁任外省大员,贾母将湘云接到大观园中居住。关于史湘云的结局,判词未作明确交待。后四十回写她嫁给青年公子卫若兰,然而好景不长,夫妻就离散了。这首判词前面画着“几缕飞云,一湾逝水”。
判词的前两句写史湘云的早年经历,后两句侧重于写意,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优美的画面,同时暗点了史湘云的名字。史湘云加入海棠诗社时,众人为她取号为“枕霞旧友”,斜晖与晚霞意思相近,吊则包含着凭吊,怀旧的意思。“展眼吊斜晖”,是史湘云凭吊她在大观园中的那些旧友、怀念那些灿若云锦的美好时光,还是他人凭吊史湘云?我们不好妄加推测。若是前者,则最后一句描写的是史湘云回首往事时的惆怅的心情;若是后者,则最后一句暗示了史湘云早逝或早寡的结局。

《红楼梦曲》·乐中悲
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
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
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
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
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说明、赏析:
此曲写湘云。曲名“乐中悲”,是说荣华富贵中潜伏着危机,欢乐中潜藏着悲哀。
这支曲子类似于湘云对自己命运的自诉、自叹、自解。全曲情感起伏跌宕,一波三折。点出了湘云的人生经历,幼年时的“坎坷形状”,接着一转,写出湘云苦中作乐的情怀。成年后,湘云似乎苦尽甘来,“厮配得才貌仙郎”,然而到最后依然是“云散高唐,水枯湘江”,“地久天长”不过是一种美好的愿望罢了。湘云的判词只用简单的四句话概括了她的一生。曲子的内容更加丰富一些,它不但透露了更多湘云婚后生活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向我们展示了湘云丰富的内心世界。
脂砚斋称《乐中悲》“悲壮之极,北曲中不能多得”。用“悲壮”二字,来概括湘云苦中作乐、开朗爽直的生活态度,颇为恰当。

正册判词之五·“欲洁何曾洁”
欲洁何曾洁? 
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
终陷淖泥中。

说明、赏析:
这一首是妙玉的判词。妙玉是大观园内栊翠庵中的一个尼姑。她出生于官宦之家,因为从小体弱多病,才被送入空门,带发修行。在这首判词的前面,画着一块美玉,落在污泥之中。美同“妙”,美玉即妙玉。美玉同时象征着妙玉高洁的性格。落在污泥之中,则暗示着妙玉的不幸遭遇。

《红楼梦曲》·世难容
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天生成孤癖人皆罕。
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
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
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
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说明、赏析:
此曲写妙玉。曲名“世难容”,意思是说妙玉太清高,不能为世俗所容,最后落得一个悲惨的结局。“馥比仙”,有的脂本作“复比仙”。
这支曲子,一般认为是以第三者的口吻为妙玉惋惜,并对她的性格缺陷提出的批评。不过,我们也可以将其视为妙玉的自诉心曲。
妙玉自视甚高,琴棋书画样样皆通,所以她自称“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或许是这种清高,造就了她的孤僻。接下来,妙玉自己对自己的洁癖进行了反思,以及妙玉的人生命运。
需指出的是“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一语,表明妙玉一直对宝玉怀有好感,以致临死还因为这一份感情未得到安顿而深感遗憾。

正册判词之六·“子系山中狼”
子系中山狼,
得志便猖狂。
金闺花柳质,
一载赴黄粱。

说明、赏析:
这首判词写的是贾迎春。她是宁府贾赦的女儿,生母早亡,在荣府和其他姐妹一起长大。迎春生性懦弱,缺乏文采,外号“二木头”。后被其父贾赦许配给孙绍祖,被折磨致死。判词的前面,“画一恶狼,追扑一美女欲啖之意”。画面表现的便是迎春的婚姻悲剧。
迎春的悲剧是由孙绍祖忘恩负义而造成的,而贾赦对此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迎春的婚姻悲剧,是《红楼梦》整体悲剧的一个组成部分。

《红楼梦曲》·喜冤家

中山狼,无情兽,全不念当日根由。
一味的骄奢淫荡贪欢媾。觑着那,侯门艳质同蒲柳;
作践的,公府千金似下流。叹芳魂艳魄,一载荡悠悠。

说明、赏析:
此曲写迎春。曲名“喜冤家”,意思是婚姻本事人生的一大喜事,但不幸的是偏偏碰到了冤家。
在判词中,我们已对迎春的悲剧有所了解。这支曲子,在内容上与判词无二,只是它更接近于迎春的口吻,增添了许多感情色彩。

正册判词之七·“堪破三春景不长”
勘破三春景不长,
缁衣顿改昔年妆。
可怜绣户侯门女,
独卧青灯古佛旁。

说明、赏析:
这首判词写的是贾惜春。她是宁国府贾敬的女儿,贾珍的胞妹。在四春之中,她年龄最小,精通绘画。第七十四回,作者说惜春“天性孤僻”。在这首判词之前,画着“一所古庙,里面有一美人,在内看经独坐”,暗示了惜春最后遁入空门的结局。

《红楼梦曲》·虚花悟

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
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把秋捱过?
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
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
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

说明、赏析:
此曲写惜春。曲名“虚花悟”,是悟透好景不长的意思。花开的景致虽美,但早晚有凋谢的一天,惜春因此认为人生的一切美景,包括荣华富贵、夫妻恩爱在内,都不过是过眼云烟。
此曲与判词相比,更加详细的描写了惜春的内心世界,解释了她出家的原因。应当说,惜春对贾府的命运的预言还是非常准确的。但她毕竟年纪尚轻,花样的年华便因不堪承受家族的污浊而遁入空门,令人为之惋惜。
妙玉出家,是因为个性太强,与世俗不能相容;宝玉出家,是因为面对感情与责任束手无策。他们出家,都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只是对现实世界的逃避,对彼岸世界并没有太多的向往。只有惜春出家,是家庭环境作用于性格的结果,她小小年纪,便割断了与现实世界的种种联系,满怀着对彼岸世界的期待。惜春像是一支没有盛开过的花朵,这大概是曲名“虚花悟”的另一重含义。她视美丽绽放过的花朵为虚幻,但象征永恒的长生果又何尝真的存在呢?

正册判词之八·“凡鸟偏从末世来”

凡鸟偏从末世来,
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
哭向金陵事更哀。

说明、赏析:
这首判词写的是王熙凤。她出生于金陵四大家族之一的王府,是王夫人的内侄女,贾琏的妻子。贾政和王夫人将荣国府的日常家务交给贾琏,王熙凤夫妇料理,贾琏惧内,王熙凤大权独揽。她深得贾母的欢心,被戏称为凤辣子,俗称为凤姐。她不但生得美丽,而且口齿伶俐,行为干练,举止泼辣,秦可卿托梦给她,称她是“脂粉队里的英雄”。这首判词的前面,画的是“一片冰山,山上有一只雌凤”。冰山象征着贾家的势力貌似强大,其实不过是一座冰山,太阳一出来便会融化。雌凤代表了王熙凤,她立于冰山之顶,处境非常危险。

《红楼梦曲》·聪明累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
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
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
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说明、赏析:
此曲写王熙凤。曲名“聪明累”,是知进不知退,聪明反被聪明误之意。
和惜春的“心冷嘴冷”相比,凤姐是另一种性格类型。她喜欢大包大揽,王夫人身体不好,荣国府的一应家务事都交由她主管。宁国府中秦可卿的葬礼也是由她操持。她有手腕,会玩弄权术,同时口齿伶俐,深得贾母的宠信。对内,她有时口蜜腹剑,将贾瑞、尤二姐等人置于死地;对外,她放高利贷,勾结官府,草菅人命。她自以为背靠大树好乘凉,恣意妄为,忘了秦可卿在托梦时说的一番话:“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所能常保的?”最终,贾府“忽喇喇似大厦倾”,凤姐也“昏惨惨似灯将尽”,这时,她才发出感叹:“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这支曲子,用语生动形象,仿佛是王熙凤的口吻。第一句“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被脂砚斋评为“警拔之句”。
王熙凤是《红楼梦》中塑造得最复杂、最成功的艺术形象之一,这不仅是由于她的性格被刻画得非常鲜明,还因为她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贾府实际上是整个社会的一个缩影,而王熙凤就是这个社会当中最为活跃的一类角色。他们才高志大,在不择手段往上爬的同时,也为社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他们既是社会的功臣,也是社会的蛀虫。他们可能会风光一时,最后却往往“登得高,跌得重”。王熙凤的悲剧有着普遍的社会意义,她那好强的个性,压倒须眉的气魄,以及悲惨的下场,都令人爱恨交织,深深地为之感叹。

正册判词之九·“势败休云贵”
势败休云贵,
家亡莫论亲;
偶因济刘氏,
巧得遇恩人。

说明、赏析:
这首判词写的是王熙凤的女儿巧姐。她出生于七月初七,民间传说中为牛郎织女相会之日,又称为“乞巧节”。刘姥姥二进大观园,为她起名巧姐。判词的前面画着“一座荒村夜店,有一美人在哪里纺绩”。纺绩,即纺纱,既说明了巧姐的结局是成为一名村妇,又以“织女”的形象暗示了巧姐的名字。
判词前两句,感慨颇深。王熙凤曾经是贾府中炙手可热的人物,在其得势之时,趋炎附势之徒纷纷巴结她,而王熙凤大权独揽,也曾经得罪了不少人。一旦贾府势败,这些人纷纷冷眼相向,连亲戚关系也靠不住了。巧姐是王熙凤唯一的女儿,在富贵窝李长大,谁又能想到她会赶上家败人亡,走投无路的一天呢?幸亏王熙凤偶然接济过刘姥姥,结下了一段善缘。按照曹雪芹原意,在贾府势败后,巧姐很有可能被其“狠舅奸兄”卖入妓院,幸遇刘姥姥将其救出火坑,使她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这真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红楼梦曲》·留余庆
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
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
劝人生,济困扶穷。
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
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

说明、赏析:
此曲写巧姐。曲名“留余庆”,意思是生前积德行善,死后造福子孙。取意于《易·坤·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此曲以巧姐的口吻而作发出感慨,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王熙凤偶然之间于刘姥姥接下善缘,贾府落败,“狠舅奸兄”将巧姐卖入妓院,幸得善人刘姥姥相救。

正册判词之十·“桃李春风结子完”
桃李春风结子完,
到头谁似一盆兰。
如冰水好空相妒,
枉与他人作笑谈。

说明、赏析:
这首判词写的是李纨。她字宫裁,出生于金陵名宦之家,后嫁与贾政长子贾珠为妻。作者在第四回的开头,对她做过一番介绍。
李纨的判词之前,画着“一盆茂兰,旁边有一位凤冠霞帔的美人”。茂兰象征着贾兰日后将会飞黄腾达,“凤冠霞帔的美人”则是预言李纨将母因子贵,授封为诰命夫人。
贾府败落后,贾兰在科举考试中春风得意,李纨母以子贵,结局算是好的。兰生于水中,只有李纨这样冰清玉洁的“好水”,才能养育出贾兰这株“茂兰”,这足以让旁人艳羡不已。然而,在表面的风光背后,谁又能体会到李纨内心的苦闷呢?李纨苦守一生,不过是博得一个虚名,她的一生,不过是给他人作为笑谈的材料罢了。李纨是那个时代一种特殊女性命运的代表—节妇。作者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大胆地消除了主流社会加在这类女性身上的光环,揭示了她们悲剧性命运的实质。

《红楼梦曲》·晚韶华

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那美韶华去之何迅!
再休提锈帐鸳衾。只这带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
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
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
昏惨惨黄泉路近。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

说明、赏析:
此曲写李纨。曲名“晚韶华”,即韶华已晚,意思是好时光来得太晚了。

曲中没有将李纨作为节妇大家歌颂,而是从人性的角度,对她的内心世界作了如实的剖析。

正册判词之十一·“情天情海幻情身”
情天情海幻情深,
情既相逢必主淫。
漫言不肖皆荣出,
造衅开端实在宁。

说明、赏析:
“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的最后一首,写的是秦可卿。李纨是贞烈守节的典范,秦可卿却是风流放荡的代表,一贞一淫,恰成鲜明的对比,但两人的结局却差不多,同归于“薄命司”。
此处判词前,画着“一座高楼,上有一美人悬梁自尽”,也表明作者原先为秦可卿安排的结局是“淫丧天香楼”。今本将秦可卿的结局改为病死,将秦可卿与贾珍的关系作了朦胧化处理,这一方面符合贾宝玉幼年时未晓人事的视角,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维护秦可卿在贾宝玉心中的美好形象。
贾宝玉幻想中的秦可卿,是一个近乎完美的理想化的女性形象。秦可卿虽然没有在大观园里生活过,但却和太虚幻境有着直接的练习,而大观园正式太虚幻境在人间的投影。秦可卿实际上是情的化身,集大观园中许多女性的美好素质于一体,所以她的表字是“兼美”。宝玉与秦可卿的相逢,标志着贾宝玉这个少年的情窦初开。他把秦可卿想象的无比美好,殊不知在秦可卿的身上还隐藏着贾府这个大家庭中许多丑恶的不为人知的秘密勾当。当宝玉成年后回首这段往事的时候,心中的幻灭感一定极为浓厚。
秦可卿的悲剧,拉开了后来大观园中众多女儿悲剧命运的序幕。
“金陵十二钗”的判词中,写了不同类型的女性,她们的地位,性格不同,到最后都难逃“薄命”的归宿。旧时有两种说法,一时“红颜薄命”,二是“红颜祸水”,且往往将这两者联系起来,“红颜”既为“祸水”,其“薄命”似乎便罪有应得了。秦可卿可以算是“红颜祸水”的典型,作者将她与那些高贵的小姐们并列,用意中包含着对传统观念的批判。贞节如李纨,清高如妙玉等等不同性格类型的女性,都逃不了“薄命”的命运,课件罪魁祸首不在于这些弱女子,而在于造成人性扭曲的社会生活。

《红楼梦曲》·好事终
画梁春尽落香尘。
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
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
宿孽总因情。

说明、赏析:
此曲写秦可卿。曲名《好事终》,意谓男女情事的终了,暗指秦可卿与贾珍乱伦私通之事,同事也含有贾府的荣华富贵即将走向尽头之意。
秦可卿在《红楼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虽然她在第十三回就死了,但是在贾宝玉的记忆中,她是一个表面上近乎于完美的女性,诱发了青春期的贾宝玉对异性的朦胧向往,同时也使贾宝玉隐约看到了家族内部隐藏的罪恶。
秦可卿是一个美丽的女人。曲子的第一句“画梁春尽落香尘”,暗含了秦可卿在天香楼悬梁自尽的结局,但是这一情节在现在流行的《红楼梦》中已经被删掉了。据说这是曹雪芹接受了其亲友畸笏叟的建议而删的,但作者在判词和这支曲子中仍然故意留下了一些线索,让读者去追究秦可卿之死不同寻常的意义。脂砚斋在评语中称此举为“六朝妙句”,大约是指此句类似于宫体诗那种内容轻艳、辞藻华美的风格。作者不再采用北曲中那些本色自然的语句,而用这种香艳的“六朝名句”来咏叹秦可卿,含有深刻的用意。“六朝旧事随流水”,人们往往用“六朝旧事”来表达怀旧的心情,我们不妨视为宝玉日后回想往事时的一种心情。六朝又是一个朝代更迭频繁的时代,它提示我们富贵如过眼云烟。同时,六朝特别是梁、陈两代的君主大都荒淫堕落,醉生梦死,与贾府的不肖子孙们极为类似。
“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这几句话,读者或许会觉得有些难以理解。秦可卿虽然与贾珍有着暧昧的关系,但是她并不属于那种轻薄放荡的女子。第五回曾写到长辈眼里的秦可卿:“贾母素知秦氏是极妥当的人,因他生得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乃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第十三回,秦可卿临死之时托梦给凤姐,她对贾府潜藏的危机看的非常透彻,其筹划也非常高明,理家的本领远在凤姐之上。这样一个女子,怎么会是败家的根本呢?旧时有“红颜祸水”的说法,将亡国,败家的责任推到一些美丽女子的身上,其实真正的原因还是在于男子。秦可卿死后,贾珍不惜花费巨资,为其大办丧事,便是一个例证。
“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是对宁国府中男人们的正面批判。贾府作为诗书旧族,“箕裘颓堕”的局面是从贾敬开始的。贾敬一心想做神仙,整年烧丹炼汞,“只在都中城外和导师们胡羼”,完全放弃了教育子孙的责任。于是贾珍、贾蓉夫子“只以为高乐不了,把宁国府翻了过来”。他们和尤二姐、尤三姐鬼混,干下了不少丑事,大约也埋下了贾府日后败亡的祸胎。
“宿孽总因情”一语,有人认为这是作者使的障眼法,将“情”作为保护色,来掩盖全书政治批判的锋芒。这当然也是一种合理的解释。其实,对此还可以做些具体的分析。在贾宝玉听完全曲后,警幻仙子有一段高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批判的并不是“情”,而是那些“淫污纨绔”与“流荡女子”。这些“皮肤滥淫”之徒一味胡来,所作所为正是对“情”的玷辱。警幻又称,“淫虽一理,意则有别”,淫是溺于情的意思,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即,作者认为,正当的情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但是情往往也会引发世人罪恶的念头。虽然情本身并无过错,但它却是“宿孽”的缘由。情谐音“秦”,在书中,秦可卿正是被当作“情”的化身来描写的。她的风流形态、花容月貌,诱发了贾府中那些轻薄浪子心中的罪恶念头。“情”遭到了玷辱,秦可卿悬梁自尽,而贾府的不孝子弟们仍然在继续寻欢作乐,将贾府一步步推向覆灭的深渊。

《红楼梦曲》·飞鸟各投林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
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
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
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
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
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说明、赏析:
这一支是收尾曲,写贾府的结局。以“飞鸟各投林”比喻家亡人散。
《红楼梦曲》在将各色女子的不幸命运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之后,来了一个有力的收尾,使前面各不相干的曲子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支收尾曲除了最后两句之外,正好十二句,合十二钗之数,应该是每人一句。有些句子喻指明显,如“有恩的死里逃生”指巧姐,“欠泪的泪已还”指黛玉,“老来富贵也真侥幸”指李纨,等等,都是一眼就可以识别出来的。有些则需要细细推敲。学者们对于各句所指有不同的推论,现将周汝昌、俞平伯先生的推论列举如下,以供读者参考。

周汝昌先生在《红楼梦与中华文化》中有如下推论:
为官的,家业凋零 富贵的,金银散尽——两句总括“家亡”
有恩的,死里逃生——巧姐
无情的,分明报应——王熙凤
欠命的,命已还——元春
欠泪的,泪已尽——黛玉
冤冤相报实非轻——迎春
分离聚合皆前定——探春、湘云
欲识命短问前生——迎春 元春
老来富贵也真侥幸——李纨
看破的,遁入空门——惜春
痴迷的、枉送了性命—一秦可卿 

俞平伯先生《红楼梦辨》的推论有所不同:
为官的,家业凋零——湘云
富贵的,金银散尽——宝钗
有恩的,死里逃生——巧姐
无情的,分明报应——妙玉
欠命的,命已还——迎春
欠泪的,泪已尽——黛玉
冤冤相报实非轻——可卿
离聚合皆前定——探春
欲识命短问前生——元春
老来富贵也真侥幸——李纨
看破的,遁入空门——惜春
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凤姐

曲的最后一句:“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用一副生动形象的画面,将贾府最后“家亡人散”的情形呈现在我们眼前。第十三回秦可卿托梦给凤姐,也曾提到一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与此形成反照。随着贾府这个烜赫一时的大家族的灭亡,它留给宝玉的所有交织着美好与罪恶、换了与悲哀的记忆,也一起烟消云散了。陈高本以“兰桂齐芳”、“沐皇恩贾家延世泽”的方式结尾,与曹雪芹的创作意图不够吻合。
金陵四大家族“贾、王、薛、史”,谐音“家亡血史”。

金陵十二钗正册:
林黛玉(情情)、薛宝钗(冷情)
贾元春(宫情)、贾探春(敏情)
史湘云(憨情)、妙玉(度情)
贾迎春(懦情)、贾惜春(绝情)
王熙凤(英情)、巧姐(恩情)
李纨(槁情)、秦可卿(情可轻) 

贾宝玉(情不情、非常情)

原应叹息春风晚: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凤姐、李纨。

差忒情欲巧妙云:宝钗、黛玉、可卿、巧姐、妙玉、湘云。

金陵十二钗正册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