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农奴制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知识总结)

俄国农奴制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1861年) 知识总结

一、克里木战争 
(1853—1856年)
1、时间:1853—1856年
2、双方:俄与英国、法国、土耳其发生战争。1853年,俄国对土耳其发动战争,1854年,英法加入土耳其一方作战。战争主战场在俄国的克里木半岛进行。1856年俄国战败。 
3、 实质:俄国与英法争夺殖民地和欧洲霸权的斗争。
4、 性质: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5、结果:俄国战败,被迫签订《巴黎和约》。
6、影响:克里木战争暴露了俄国经济和军事的落后,加剧了俄国农奴制危机。国际地位下降,国内矛盾激化,推动1861年改革。

二、改革目的

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维护沙皇专制统治,挽救统治危机。

三、改革背景

农奴制激化社会矛盾,阻碍了俄国社会的发展。
(1)政治上:农奴制激化了阶级矛盾,农奴的反抗彼起此伏,严重威胁沙皇专制统治;
(2)经济上: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远远落后于其他西欧国家;
(3)思想上:出现反对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新思潮;
(4)军事上:克里米亚战争惨败(直接原因),俄国国际地位下降,国内矛盾激化;
(5)主观上:亚历山大二世认识到惟有变革才能自救。
特别提醒1:1825年,一些进步的贵族青年军官发动了反对沙皇专制和农奴制的“十二月党人”起义。
特别提醒2:19世纪中期,以赫尔岑 、车而尼雪夫斯基等为代表的文学家、思想家形成了具有俄罗斯特色的“知识分子” 群体,对沙皇专制和农奴制进行了揭露和抨击,要求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

四、改革内容
(解决资本主义制度与封建农奴制度的矛盾)

(一)“解放”法令(二一九法令)—废除农奴制
1861年3月3日(俄历二月十九日),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解放”法令,宣布废除农奴制。
(1)内容
政治上: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并享有一些列公民权利;地主不得买卖、赠送和抵押;
经济上:土地仍属地主所有,农民可赎买一块份地,同时承担一定的任务;份地须高价赎买;
组织上:强化村社制度,加强对农民的管理。 
特别提醒1:农民通过赎买获得一半土地,另一半土地仍归地主所有。
(2)评价解放法令(二一九法令)
进步性
A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的来源,客观上利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并提供劳动力、资金和市场,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B通过改革,农民得到了自己的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对促进俄国农业乃至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C改革使俄国的生产关系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封建性向资本主义方式的过渡,是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俄国开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局限性
A农民受到由地主控制的村社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还被束缚在土地上;
B改革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合法掠夺;是在保护地主阶级的利益的前提下进行的;改革后农民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和奴役;
C改革很不彻底,政治上没有触动沙皇专制制度,经济上保留了大地主土地所有制,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还面临着民主革命的任务。
特别提醒: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改革是由沙皇主持进行的,不可避免地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这说明俄国仍未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

五、体制改革
(近代化变革)

1、废除农奴制(经济近代化)
(1)废除农奴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2)俄国农村中资本主义的成分也得到增长。
2、司法体制(政治近代化)
(1)司法制度:
亚历山大二世颁布《司法章程》,废除旧的等级法院;实行同一原则;律师制和公开陪审制,建立近代司法体系;
特别提醒:同一原则:规定所有人在同一法院,依照同一法律,遵循同一程序进行审判。
(2)在广大农村地区仍然按照旧制度审理案件,农民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影响:司法改革使政府官员的法律意识有所增强,但改革的实际进展缓慢。
3、政治体制:
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建立地方和城市自治机构。在农村建立地方自治局,在城市建立城市杜马。俄国依旧是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
影响:保证了城市资产阶级代表在地方自治机关中占据主导地位;为发展本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4、军事体制(军事近代化)
缩短服役年限,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
5、教育体制(教育近代化)
鼓励社会和私人办学,扩大大学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6、思想:
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
六、改革的特点
1、具有资本主义民主性质: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并享有公民权利。
2、具有不彻底性:土地仍归地主所有,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经济基础,高额的赎金实际上是对农民的掠夺。
3、目的是为了巩固沙皇统治,挽救统治危机。
七、评价农奴制改革
1、性质:
封建地主实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特别提醒:1861年农奴制改革主观目的是维护沙皇专制和贵族地主的统治,挽救统治危机,并不是要发展资本主义。但客观上发展了资本主义。
2、地位:
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转折点。
3、作用
积极性:
(1)1861年农奴改革,推动了俄国封建经济解体,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2)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农业生产发展,资本主义农业逐渐成为俄国农业的主要成分;
(3)农奴制改革也促进了工业的发展,扩大了国内市场;
(4)促进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在俄国的传播。
局限性:
(1)改革以后,俄国仍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阻碍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矛盾依然尖锐。俄国资本主义水平仍远远落后于美国和西欧国家。
A不彻底性:保留大量封建农奴制残余;农民仍被束缚在土地上;
B掠夺性:“解放”后的农奴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C欺骗性:改革后农民土地比原来还少,不足以维持生计,重新受剥削。
(2)农奴制废除后的俄国农村,资本主义和农奴制残余互相勾结,广大农民遭受着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特别提醒1:“解放”法令对俄国资本主义的影响。“解放”法令使俄国的农民获得了法律上的人身自由,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同时,这些自由劳动力从市场上购买生活用品,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国内市场。农民必须以高价赎买的方式才能获得份地,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金。
特别提醒2:农奴制度废除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但总体水平落后,而且发展不平衡。

八、斯托雷平土地改革
(1906年)

1、改革的背景:20世纪初俄国内外交困。
(1)国际:
日俄战争的战败。1904-1905年,日本和俄国为争夺朝鲜和中国东北而进行了日俄战争,俄国战败,再一次动摇了沙皇政府的根基。
(2)国内:
农奴制改革不彻底(根源);1905年革命。
特别提醒:1905年革命
A概况:1905年1月22日,圣彼得堡工人进行大规模请愿游行,遭到沙皇政府残酷镇压,导致“流血星期日”事件,引发了全国民众的愤慨,革命烽火燃遍全国,沙皇政府一度风雨飘摇。
B影响:1905年使沙皇政府认识到,为了在农村建立稳定的社会基础,为了保护贵族地主的利益,需要扶持一大批富农。
2、目的:
在农村建立稳定的社会基础,保护贵族地主的利益,扶植富农。维护沙皇专制统治。
3、内容:
农民可以带着份地退出村社,独立农民可以购买超过定额地份地。
4、影响
(1)积极:
土地改革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瓦解落后的封建村社;促成了被称作“斯托雷平奇迹”的经济大发展;
(2)消极
A改革使富农越富,贫农越贫(“扶强抑弱” ),根本不顾及贫苦农民的利益。导致社会矛盾愈发激烈,沙皇俄国处于革命的前夜。
B改革不仅没有缓和俄国国内的矛盾,反而使占全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失去了对沙皇政府的信任。

九、知识拓展

1、俄国1905年革命(亦被称为1905年失败起义)是什么?
是指于1905至1907年间,发生于当时的俄罗斯帝国境内,一连串范围广泛,以反政府为目的,又或没有目标的社会动乱事件,诸如恐怖攻击、罢工、农民抗争、暴动等。
2、1861年改革为何从根本上看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1)从背景上看
改革是受到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潮流和工业革命的影响,在本国的农奴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发生的。
(2)从内容上看
改革在法律上废除了农奴制,农民成为自由人,封建的人身关系得以废除;改革还使农民通过赎买获得了一块份地,部分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这均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变革。
(3)从作用上看
改革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扩大了国内市场,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俄国1861年改革为什么只能走自上而下的道路?
(1)从下层群众看
1859—1861年间俄国曾出现革命形势,但是由于俄国经济发展落后,资产阶级软弱且缺乏领导能力,再加上农民的觉悟低,斗争是分散的、自发的,同时沙皇政府还有足够的镇压力量,所以自下而上消灭农奴制的企图归于失败。
(2)从统治阶级看
A国内农奴制的严重危机已使沙皇无法照旧统治下去了。
B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使沙皇政府认识到农奴制度必须废除。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正在形成,某些地主已看到农奴制不如资本主义剥削更为有利可图。
 
注:本文为应一同学需求发布,其他同学如有知识点需求也可在后台留言,老师总结后便会发布。
                         
|声明:综合整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如想获得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历史园地

俄国农奴制改革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