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陶渊明( 经典课文原创解读(二)《归园田居》:陶渊明回到“大自然”了吗? )

归园田居陶渊明
作者简介:张晓勋,广东省石门高级中学语文教师,南海区优秀教师,佛山市语文优秀青年教师

经典课文原创解读(一):为什么林觉民《与妻书》比《禀父书》长很多?
陶渊明回到“大自然”了吗?

       在初读《归园田居》后,学生一般会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里的“自然”理解为“大自然”——它出现在整首诗的最后,和诗首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里的“丘山”首尾呼应。这种理解,当然没错,但有点肤浅,它无法完满地解释,为什么陶渊明写的是田园诗而不是山水诗——陶渊明不写大自然的山山水水,却罗列了很多非大自然的意象,如“方宅”“草屋”“榆柳”“桃李”“人村”“墟里烟”“狗”“深巷”“鸡”“桑树”等。
       作为全诗的收结点,“自然”一词,在“自然界”的解释之外,需要有另一个解释,才能真正地统摄全诗。联系之前的“尘网”“羁鸟”“池鱼”“樊笼”等比喻意象,提炼出其共同的相似点,就是羁绊、束缚,令身心不得舒展、自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然”可以理解为“樊笼”之类意象的反面——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自然而然的状态,而这,恰恰是道家思想里的“自然”真意。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并非指“大自然”,否则就和前文的“地”“天”同义重复,实则是“自然而然”的自然,“无状之状”的自然。

庄子也认为,“天道自然无为”,并在《齐物论》中以天籁、地籁、人籁三者做比较:“地籁则众窍是己,人籁则比竹是己”,“夫天籁者,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天籁是众窍自鸣而成的、不依赖以任何外力作用的天然之音,胜于用乐器演奏的“人籁”、借助于外力作用的“地籁”。

以这种理解来看待诗中对田园生活的描写,才会觉得妥当熨帖。“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田园的种种事物,或远或近,或粗或浅,或动或静,都各处其位,祥和安定,没有一丝的违和感,呈现出的正是“自然而然”的当行本色。至于诗人自身,“性本爱丘山”,这种热爱即为“自然”,但“误落尘网中”,成为“羁鸟”“池鱼”,久在“樊笼”里,“一去三十年”,一直到了“归园田”后,才是返回“自然”,能按照本性,遵循本心,“自然”地生活。
       一言以概之,“自然”除了有实像的“自然界”含义外,还扣合抽象的道家观念。在诗中还有不少类似的写法:
       “守拙归园田”:“拙”,出现于《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庄子》里有“不才之木”的寓言:栎树“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在道家思想里,“巧”不如“拙”。在陶渊明看来,在官场里的拍马溜须、阿谀奉承、投其所好、勾心斗角,是“巧”,回归田园,返璞归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拙”,去“巧”而守“拙”,才符合生活的真义。

       “虚室有余闲”:“虚”,在《庄子》有阐释:“虚者,心斋也。”“彻志之勃,解心之谬,去德之累,达道之塞。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这二十四种因素充斥心灵时,会侵蚀人的本性——“勃志”、“谬心”、“累德”、“塞道”。只有清空这些事物,让心“虚”下来,才能回复虚静无为的本性。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两句诗乍看是脱胎自汉乐府《鸡鸣》“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宫中”,但联系陶渊明的其他诗文,未必如此简单——“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桃花源诗》),为什么陶渊明如此喜欢写鸡和犬?从思想渊源处追溯,这和《老子》里对理想社会的描写有关:“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鸡犬之声相闻”,寄托着道家乌托邦的想象,因此陶渊明在设计桃花源时,写到了“鸡犬相闻”,在听到“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后,才会有夙愿得偿的由衷欣喜。

       虽然《归园田居》中涉及到道家的很多观点,暗含了道家的很多典故,但毫无刻板空洞、枯燥呆滞之感。这就和当时盛行的玄言诗区别开来。
钟嵘在《诗品》对玄言诗做如此评价:“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爰及江表,微波尚传。孙绰、许询、桓、庚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玄言诗充斥着道家学说,“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平典似道德论”,阐释道理多于描绘形象,像论文多于像诗歌。陶渊明则在扣合道家学说的同时,有意加强诗歌的形象性、画面感:“守拙”后紧接的是动作性很强的“归园田”;“虚”很抽象,用之落在“室”字上就较为形象,“室”又暗合“心斋”;“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直接选择道家经典里的形象,稍加化用,增添“深巷”、“桑树”的背景,田园气息扑面而至。       总之,以“自然”为切入点,我们可以发现,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陶渊明为《归园田居》设置了两条文脉:一条是实脉,通过种种田园意象,营造出田园和平安宁的氛围,表达出诗人的“情”之所系;另一条是虚脉,通过道家文辞典故,赋予田园生活的神圣底色,表达出诗人的“心”之所安——虚实结合,形神兼备,充分显示出诗人挣脱世俗“尘网”、回归精神家园时的欣慰和喜悦。

归园田居陶渊明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