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战略最全解析 | 刘三解 )

挟天子以令诸侯
三解按:这是一个“可以听”的系列专辑,觉得文字麻烦,可以扫描二维码。

如果说“诸侯讨董”还存在一点点“合法性”的话,在董卓死后,袁绍对于朝命的抗拒可谓肆无忌惮,他不仅仅对朝廷任命的大司马刘虞、徐州刺史陶谦刀兵相向,还砍了长安朝廷任命的合法冀州牧壶寿的脑袋。

当然,最嚣张的是,这次杀戮就发生在太仆赵岐风尘仆仆地和解他和公孙瓒的战争之后,他与曹操、公孙瓒尊奉天子、迎接大驾的承诺言犹在耳。
 
至于曹操,也没比袁绍好多少,《典略》中记载:
 
(金)尚,献帝初为兖州刺史,东之郡,而太祖已临兖州。尚南依袁术。 
翻译过来就是,金尚在汉献帝初年被任命为兖州刺史,这个时间,应该是在前任刺史刘岱被黄巾军杀害之后,没想到,金尚东行上任的途中,曹操已经占据了兖州,只好南下依附袁术。
 
不过这位正牌子刺史也没闲着,或者说袁术要打着金尚的旗号争夺兖州,所以才有了《英雄记》中袁术给吕布信件中所提及的:
 
昔将金元休向兖州,甫诣封部,为曹操逆所拒破,流离迸走,几至灭亡。 
翻译过来就是,我曾经带着金尚、金元休去兖州,刚刚抵达辖区,就被曹操阻击,大军溃散逃亡,几乎灭亡。这里说的是初平四年的旧事。当时,袁术出兵兖州陈留郡封丘县,在黑山余贼和匈奴于夫罗的协助下,仍然不敌袁绍、曹操联军,匡亭之战后一路溃败,逃到了淮南寿春方才歇脚。
 
这里又有金尚,说明当时袁术是打着送“合法”的兖州刺史上任的名义进入兖州的,结果被袁绍和曹操一通暴揍,溃逃七百里,打得固然是袁术,可拒绝的也是合法的兖州刺史,可见曹操的“反朝廷”立场。
 
在这之后,曹操的部下还和豫州刺史郭贡照过面,那是在陈宫反叛迎接吕布后,荀彧、夏侯惇据守鄄城,豫州刺史郭贡带着数万之众来到城下,约见荀彧,荀彧见面之后,郭贡认为城中有防备,就离去了。
 
由此可见,曹操的“兖州刺史”或“兖州牧”,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伪职”,没有合法性。

之前节目中我们曾经谈到的,曹操得兖州后派亲信王必去长安沟通、贿赂,这件事的时间,有董昭逃亡至河内张杨处为参照,可知是在初平四年三月初三之后,因为董昭在此日时,仍是袁绍麾下的领魏郡太守,与占据邺城的黑山贼大战。

只是因为弟弟董访在张邈军中,董昭才遭到袁绍猜忌,西投长安朝廷,却在河内被张杨留下。

而袁绍与张邈的结怨并非一日,发作终究有个诱因,这个时间,见《三国志·张邈传》:

吕布之舍袁绍从张杨也,过邈临别,把手共誓。绍闻之,大恨。邈畏太祖终为绍击己也,心不自安。
恰恰由于吕布从袁绍处逃跑的过程中,与张邈“把手共誓”,这才让袁绍“大恨”,进而要求曹操杀张邈,也由此对董昭有了猜忌。

这个时间,在袁绍征黑山张燕之后,吕布出逃之后,按照《后汉书·袁绍传》记载,至初平四年六月,袁绍才出兵入朝歌鹿肠山苍岩谷口征讨于毒,在一路北上消灭了一群黑山诸将后,才在常山与张燕主力决战,吕布发挥了巨大作用后,被袁绍猜忌,不得不出逃,约略同时,袁绍还杀死了居功自傲的大将麹义,逼走了领魏郡太守董昭,可见,袁绍在灭黑山、退公孙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内部清洗,不单纯是人际关系的有仇报仇,有怨报怨,只是时间尚不明晰。

再来看曹操,他于初平四年夏天结束对袁术的进攻,回军定陶,当年秋天,其父曹嵩被徐州陶谦势力所害,曹操领着袁绍支援的兵马又攻向徐州,至次年,即兴平元年春,才从徐州杀回,值得注意的是,正是此时,朱灵留在了曹操麾下,其余袁绍诸军则回归了河北,也正是这时,曹操与张邈执手涕泣。

《后汉书·吕布传》中又提到:

绍既怨邈,且闻与布厚,乃令曹操杀邈。操不听,然邈心不自安。
可见,袁绍要杀张邈的诱因,就是“闻与布厚”,那么,杀张邈的指令只能是在吕布与张邈在陈留“共誓”之后,结果曹操拒绝了。

综合以上信息,再梳理一下时间线,我们可以明晰,初平四年六月,袁绍出兵攻打黑山诸将,经过半年的苦战,终于在吕布的帮助之下取得一定的战果,退兵还邺。

至此时,已经是初平元年春天,曹操领兵自徐州班师兖州,与张邈还是“好兄弟一辈子”,却不想后台老板处发生了一系列的变乱,吕布出逃、董昭出走、麹义被杀,吕布先于张邈盟誓,导致了董昭受猜忌出走,麹义则很可能是因为“纵放”吕布而违抗军令被杀,当然,这就纯属猜测了,史书上说,他是因为跋扈被斩。

袁绍对于吕布的猜忌,引发了他对曹操的命令,杀死张邈,却被曹操拒绝,这也引出了曹操派出王必朝觐天子的事件,应该就在兴平元年春、夏之间,这才能碰上董昭在河内郡,也因为“张邈事件”被董昭洞察了先机:

袁、曹虽为一家,势不久群。
一个要杀,一个要保,本身已经有了冲突,而曹操派使者入关,本就是“另起炉灶”抱朝廷大腿的举动,董昭深知袁、曹联盟的虚实,这才有此一说,要是一点征兆都没有,就敢断言,岂不成了能掐会算了?

问题是,朝廷根本不接这根“橄榄枝”,也犯不着接,所以,不但没有“扶正”曹操的兖州刺史,就连金尚的任命也并没有撤销。

这也就难怪他在取得了对金尚、袁术的压倒性胜利之后,仍旧迎来了举州叛乱,毕竟他辖区内,绝大部分的太守、国相们还是朝廷任命的二千石。直到曹操重夺兖州的兴平二年十月,天子才拜曹操为“兖州牧”,而这个月份,恰恰是汉献帝在李傕、郭汜的追赶下逃亡东归的紧张时刻,纯属“病急乱投医”。
 
在此条件下,按照我们熟悉的历史叙事逻辑,当迎奉天子这样的“大好事”摆在曹操面前的时候,他没有道理不珍惜。
 
然而,从史书记载来看,促成曹操决策的分明是多方面的因素,在这个过程中,曹操一直举棋不定。
 
见《三国志·武帝纪》记载:
 
(建安元年春正月)太祖将迎天子,诸将或疑,荀彧、昱劝之,乃遣曹洪将兵西迎,卫将军董承与袁术将苌奴拒险,洪不得进。 
建安元年正月,汉献帝刚刚在河东郡安邑县郊祀上帝,大赦天下,改元建安,曹操则刚刚进入陈国武平,清理了袁术势力,将要迎接天子,诸将“或疑”,也就是有人表达了疑虑,而荀彧和程昱劝谏曹操执行,于是派出了曹洪统兵西迎天子,结果遭到了董承和袁术部将苌奴的阻击,未果。
 
这里有诸将的“疑虑”以及荀彧和程昱的劝谏,对照《三国志·荀彧传》中的记载,应该是这一条:
 
建安元年,太祖击破黄巾。汉献帝自河东还洛阳。太祖议奉迎都许,或以山东未平,韩暹、杨奉新将天子到洛阳,北连张杨,未可卒制。彧劝太祖曰…… 
荀彧具体劝谏的话太长,就不引述了,对照一下时间,两条记载有所不同,一个记在建安元年正月,曹操到陈国武平之后,一个是记在杨奉、韩暹拥汉献帝到洛阳之后,这个时间很明确,建安元年秋七月甲子日,中间差了六个月。

事件记载也很清楚,曹操开会讨论朝廷迁都许县事宜,有人就说了,现在山东地区动荡,韩暹和杨奉刚到洛阳,又与张杨联合,怕咱打不过,这时候,荀彧出面劝谏曹操下定决心进入洛阳,落实迁都。
 
前一个时间肯定是有毛病的,因为汉献帝正月在安邑,张杨领兵接应,想要迎天子回洛阳,诸将还不听,变故发生一个月后,韩暹出兵攻打董承,到六月时,汉献帝又跑到了安邑以北的闻喜县,或许是白波军想把朝廷带回他们的老巢白波谷附近。
 
不过不久后,因为缺粮,杨奉、韩暹、董承等人又变成了乖宝宝,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就簇拥着天子的车驾进入了洛阳,因为《三国志·张杨传》中提到:
 
建安元年,杨奉、董承、韩暹挟天子还旧京,粮乏。杨以粮迎道路,遂至洛阳。 
更细致的表述在《三国志·董卓传》:
 
是时蝗虫起,岁旱无谷,从官食枣菜。诸将不能相率,上下乱,粮食尽。奉、暹、承乃以天子还洛阳。出箕关,下轵道,张杨以食迎道路。 
蝗灾旱灾一起来,先内讧打成一团,等到大家都没饭吃,也就不掐了,听从张杨的招呼,过太行八陉之一的轵关陉,进入河内郡,一路由张杨供应。

怎么个“上下乱”法呢?
 
韩暹打董承,给董承打得跑去投奔张杨,张杨就派他先去整修洛阳的宫殿,而也就是这个时候,太仆赵岐主动请缨南下荆州,游说刘表供应朝廷,《后汉书·赵岐传》中的原话是:
 
岐至,刘表即遣兵诣洛阳助修宫室,军资委输,前后不绝。 
也就是说,赵岐到了之后,刘表立刻派兵帮忙修宫殿,又连绵不断地输送粮食物资。
 
可见,《三国志·董卓传》中说的“州郡各拥兵自卫,莫有至者”的说法,并不符合事实,至少河内张杨和荆州刘表是谨守臣节的,这也是后世史家对《三国志》对曹魏多有虚美隐讳批评的一个实例。
 
那么问题来了,前面说到,曹操议论迎奉天子的时间竟然出现了两个,到底哪一个才是真的呢?
 
答案是,两个都是。
 
这个看似矛盾的信息,其实暗藏玄机。
 
曹操第一次讨论迎奉天子的时间,是在建安元年正月进军陈国的路上,而这实际上是他西进席卷颍川、汝南大战略的一部分,所以,次月,就击败了颍汝黄巾余部,可见,曹军主力一直在豫州行动,没有介入司隶校尉部。
 
但是,曹操同时派出了曹洪率领偏师出击,遭到卫将军董承和袁术部将苌奴的阻击,董承又是在与韩暹内讧失败后,投奔河内张杨,再被派到洛阳修整宫殿,则曹洪被阻击的时间,必然在建安元年二月之后。
 
也就是说,曹洪是正月出兵,二月之后受阻,到了八月,后台老板曹操才出场,恰恰出现了两个时间节点,也就解释了上面的问题。
 
那么,建安元年正月发生了什么让曹操不得不出兵的事件呢?
 
很简单,老板的命令。

见《三国志·袁绍传》,原话是:
 
初,天子之立非绍意,及在河东,绍遣颍川郭图使焉。图还说绍迎天子都邺,绍不从。 
翻译过来就是,之前袁绍反对拥立汉献帝,等到天子逃到河东郡,他就派出了颍川人郭图为使者朝见天子,郭图回归之后,游说袁绍奉迎天子迁都邺城,袁绍拒绝了。
 
天子在河东郡的时间就是六个月,理论上任何时间点郭图都可以去,但是,在《为袁绍檄豫州文》里有这么一句话:
 
会后銮驾东反,群虏乱政。时冀州方有北鄙之警,匪遑离局,故使从事中郎徐勋就发遣操,使缮修郊庙,翼卫幼主。 
翻译过来就是,汉献帝从关中离开,东返洛阳的时候,因为冀州北方发生战争,不能离开,所以,袁绍派出从事中郎徐勋安排曹操出兵,以整修都城、宗庙,保护皇帝。
 
这条史料我们之前解析过,从事中郎是六百石属官,对于本官也是六百石议郎的曹操来说,属于很高规格的安排了,而袁绍强调了銮驾东返回的过程,以及缮修郊庙的行动,都点出了这个派遣指令,发布于天子还在河东时。
 
既然天子还在河东,曹操派出的曹洪去洛阳怎么“迎天子”呢?
 
而且,在《三国志·诸夏侯曹传》中明确提及了他攻克的地点:
 
阳武、中牟、京县、密县。 
这四个县都在河南郡境内,恰好是成皋、荥阳天险以东和东南的广大区域,而荥阳一直是洛阳东方的咽喉要塞,恰恰说明曹洪给董承、苌奴堵在了荥阳以东,很明显,他的进军目标只能是洛阳,而他的任务自然不可能是迎接还没来的天子,而只能是“缮修郊庙”。
 
也就是说,曹操面对袁绍的出兵指令,搞了个“一分为二”,主力部队继续抢地盘,接收袁术留下来的颍川、汝南,而派曹洪应付差事。

 
正因为如此,曹洪的这次行动被称为“将迎天子”,而《荀彧传》中记录的则是“议奉迎都许”,更明确点明是汉献帝到洛阳之后,那这个时间,只能是建安元年七、八月间,行动虽然是两次,真正当回事的,其实是第二次。
 
所以才有了“集议”,有诸将的参与,又有荀彧的定计,曹操最终决策,然后倾尽全力地执行,这才是军国重事的决策程序,你也可以看到曹操“军府”独立成型之后,几乎都是这个决策套路。
 
反观第一次,甚至没有提及“议”的程序,而是“诸将或疑”,进而荀彧、程昱劝谏,曹操派出曹洪,受阻之后,也没有进一步动作,明显是袁绍命令下达,曹操部下们表示执行不了,荀彧、程昱站出来劝说,还是可以干的,比如派个人意思意思,就完事儿了,毕竟天子还远着呢,你打下洛阳,人不来有啥用,你还打去河东吗?
 
所以,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根本不是什么深思熟虑的战略方针,而是形势步步推进下,一个因缘际会的结果。
 
具体来说,有这么几条:
 

第一,袁绍这个主君的明确要求;
 
第二,董昭这个内线糊弄了杨奉;
 
第三,董承这个内鬼来招引曹操;
 
第四,丁仪这个故交的建策之功。
 
这四条,可谓缺一不可,反倒是流传甚广的毛玠献策“奉天子以令不臣”可能比前面说的荀彧议论还要晚,而荀彧的原话是:
 
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 
也就是说,迎奉天子这是顺应民心的正确道路,与什么“令诸侯”、“令不臣”没有关系,但这个建议却是在讨论迎天子迁都许县的“集议”上,相当于定调子的发言,而毛玠的发言则是直接面对曹操,而曹操也因为嘉许他的想法,让他担任幕府功曹。
 
曹操拥有“开府”权力,已经是迁都许县之后,这时候才有“幕府”建制,主要侧重的也不是对“不臣”,而是谈耕种务本,建设根据地。
 
所以,尽管出名,在决定性上讲,远不如上述的四条。
 
袁绍的派遣,之前已经说过了,董昭的作用,其实是在为曹操创造介入朝廷的条件,见《三国志·董昭传》的记载:
 
建安元年,太祖定黄巾于许,遣使诣河东。会天子还洛阳,韩暹、杨奉、董承及杨各违戾不和。 
翻译下,就是建安元年,曹操打败黄巾军占领许县后,就派出使者到河东,正好赶上天子回归洛阳,韩暹、杨奉、董承和张杨各自矛盾不和。
 
按照时间来看,曹操打败黄巾后,天子即拜他为建德将军,说明去河东的使者带去了捷报,带回了朝廷中几派势力的形势,也带回了对曹操的正式任命,这也是曹操第一次真正拥有“合法”的将军号。
 
当年六月份,曹操升任镇东将军,袭父爵费亭侯,这又源自董昭以曹操的名义写信给杨奉,杨奉有兵却缺粮,曹操信中提出要供给粮食,杨奉大喜过望,主动联名表奏曹操升官,又推动着诸将护送天子南下洛阳。
 
这个过程中,曹操应该也是不知情的,主要是董昭的推动。
 
当杨奉、韩暹、董承、张杨四将汇聚洛阳,各自升官把持朝政,张杨为大司马,杨奉为车骑将军,韩暹为大将军、领司隶校尉,都被授予“假节钺”的特权,也就是代天子专杀的权力,类似于赐尚方宝剑。
 
从关系来讲,杨奉、韩暹一伙儿,张杨、董承一伙儿,兵力上,又是杨奉最强,张杨主动退居野王,杨奉后来也到梁县驻扎,把洛阳留给了韩暹和董承。

 
董承和韩暹本有旧怨,所以才会:
 
潜召兖州牧曹操。 
正是董承偷偷叫曹操来,所以,前面引文中诸将们讨论洛阳形势时,恰恰忽略了董承,也就意味着,曹操之所以召开“集议”讨论入洛与迁都许县,直接原因,就是董承的邀请,而正在此时,曹操的老友,应该也是姻亲,汉献帝身边的侍中丁冲寄信来,见《魏略》记载:
 
乃与太祖书曰:“足下平生常喟然有匡佐之志,今其时矣。”是时张杨适还河内,太祖得其书,乃引军迎天子东诣许。 
翻译过来就是,丁冲帮曹操下决心,你一直有匡扶天下的志向,现在到时候了!当时,张杨刚刚退兵,曹操得到信,立刻出兵入洛阳,迁都许昌。
 
要知道,曹操之前和董承又不熟,话最多也就信三分,丁冲就不一样了,亲戚朋友都沾,既然写信,肯定也说明了洛阳的形势,正是空虚之时,曹操近似于“捡漏儿”。
 
说白了,在这个重大事件中,荀彧就相当于股评人,舌灿莲花、意义规律说了一堆,董承则相当于半公开的市场消息,真正主导大炒家曹操买定离手的,还是亲友团丁冲传来的内幕消息。
 
那么问题来了,曹操这局到底是给自己押宝,还是替袁绍下注呢?
 
答案究竟是什么,请听下回分解。

End

挟天子以令诸侯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