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应对法
为你解读《突发事件应对法》(一)
■王利群
一、 立法背景
公共安全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长期以来受到党中央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二十世纪中期以来,随着各种不确定性因素频添,突发事件种类愈加复杂,数量日益增加,发生频率加快,且涉及主体多元,不同领域交叉,影响规模扩大。
为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特别是2003年面临“非典”危机,立法资源严重匮乏,出现应急低效无序的情况,我国提出了“用法律来规范应急管理行为”的立法理念。
(2003年非典)
《突发事件应对法》自2006年筹备起草,2007年8月正式出台,力图实现突发事件应对中,对共性问题的法制化、规范化和明确化,使体制趋于协调统一、灵敏有力与合理有序,避免应急行为的随机误差。《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颁布标志着中国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法律制度的基本确立。
二、主要内容
《突发事件应对法》是我国应急工作的法律基础,它从以下几个方面确立了我国突发事件应急工作的法律原则和法律制度:
1.《突发事件应对法》通过法律的形式统一了我国突发事件应对的各项工作,建立了一个比较系统的应对突发事件的制度体系。《突发事件应对法》加强了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统一性和规范性,包括:
(1)确立了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主要流程,包括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形成了一个集预防与应急于一体的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体系。
(2)建立了针对不同性质和不同程序的突发事件的应急工作体系,有利于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提高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效率。
(3)建立了高效、统一的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组织体制,有效地保证了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开展。
2.《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了政府在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的权力,坚持了依法行政的法治原则。该法作为规范突发事件应对的全国性法律,它有效地规范了各级人民政府在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的各项权力,从依法行政的原则出发,坚持以法治原则的要求来约束和规范政府在处理突发事件过程中所行使的行政管理权力,有效地防止了政府部门滥用职权或者是超越职权从而危害公民的合法权益。同时,该法也对政府在处理突发事件过程中可以采取的行政措施的“度”作出了严格的要求。
3.《突发事件应对法》强调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必须严格遵循法律所规定的程序,坚持严格的程序法治原则。为了保证政府应急工作部门在处理突发事件过程中能够依法办事,坚持贯彻依法行政的法治原则,该法通过对政府应急工作部门从事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工作程序作出严格要求,从而将政府的行为有效地控制在法律、法规所规定的权限范围内。
4.《突发事件应对法》强调要保障公民的各项权利,将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作为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中心任务。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采取应急措施要尽量避免损害公民的合法权益。
(2)因突发事件应对导致公民正常的法律权益受到影响的,有关影响公民合法权益的法律制度暂时中止生效。
(3)因政府采取必要措施处理突发事件给公民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受损害的公民有依法获得补偿的权利。
(4)该法还对政府采取措施来应对突发事件提出了公开性的要求,有效地保证了社会公众的知情权。
5.《突发事件应对法》确立了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在突发事件应对中的法律义务,规范了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法律责任制度。处理突发事件,尤其是突发事件应对期间,除了政府应急工作部门依法采取必要的措施来迅速控制局势、稳定社会秩序之外,社会公众也应当有义务积极地参与和支持政府的应急工作,从而保证政府应急工作的有序开展,提高政府应急工作的效率。《突发事件应对法》对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在突发事件应对中的各自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都作了明确规定,目的在于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公众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和作用,从而全面提升全社会在突发事件处理中的应急能力和水平。
三、 实施情况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颁布实施,是我国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不断成熟的经验总结,也是我国应急法律制度走向法制统一的标志。认真贯彻落实《突发事件应对法》,严格地按照该法所确立的各项法治原则和建立的应急法律制度来从事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对于最大限度地保护公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社会正常的法律秩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突发事件应对法》自2007年颁布至今,其间发生的应急管理案例体现出该法在立法层面存在情景性缺失、立法过于原则化抽象化,以及缺乏救济机制等问题,这些都亟待被关注和解决。
同时,为了充分发挥《突发事件应对法》在责任追究方面的作用,有必要修改完善相关条款,有待下一步的研究和修订。
(文章刊登在7月21日中国应急管理报三版,欢迎收藏)
来源:中国应急管理报,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协办 作者:王利群 责任编辑:田硕
中国应急管理报 新媒体中心
编辑:庞舒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