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教案
写在前面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私藏不如分享。新教材推行改革之际,许多老师或多或少都会在教学设计方面存在些许疑惑。春风弦歌公号特推出【新·教学设计】系列专栏,期以与语文人在教学设计方面“切磋琢磨”,共同进步!欢迎语文人批评指正,更欢迎您能将自己的教学设计与我们一起分享。
投稿邮箱:siqituandui@163.com
探寻人性之路:《边城》《阿q正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学案,分析边城的人们及阿Q的人物形象;
2.比较阅读,进入作家的创作进程,感悟其对“人性”的思考以及对“人性美”的呼唤;
3.深入探究,体会经典作品的现代意义,感悟处于现代化社会中被唤醒的心灵。
教学重点:
分析边城的人们及阿Q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进入作家的创作进程,感悟其对“人性”的思考以及对“人性美”的呼唤。
教学方法:
1.比较阅读法
2.自主学习法
3.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亚洲周刊》对20世纪全世界范围内用中文写作的小说进行了排名,推出了“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行榜”。在这一排行榜中,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位列第一,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名列第二。今天我们有幸能在同一堂课中遇见选自《呐喊》的《阿Q正传》和沈从文的《边城》。
通过昨天的预习,想问问同学们,鲁迅和沈从文的小说,你更喜欢谁的小说?请简要说明你的理由即可。
通过刚刚同学们回答,我们能感受到两部小说风格迥异、各具特色,大家也各有所爱,经典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不仅在于他的语言、手法、情节,更在于它在后世绵长岁月里的深远影响,比如《边城》《阿Q正传》中对“人性”的思考和探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两部经典,追随两位作家的“探寻人性之路”。【板书“人性”】
首先,让我们感知这两部作品中的人们。
二、研读文本
(一)讨论交流
昨天同学都做了学案,对边城的人们和阿Q的人物形象大家都有了初步的认识,下面请同学们交流一下彼此的观点和想法。
(二)研读文本
1.请同学们思考: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边城的人们,你会用哪一个词?为什么?
的边城人
明确:
淳朴、善良、真诚、友善、尽责、热情、纯真
翠翠、祖父、顺顺、傩送
【板书】
小结:跟随同学们的思路,我们再一次回归文本,结识了一群边城人,无论是淳朴、善良、真诚,还是友善、尽责,都体现了人性“美”的一面。尤其是沈从文先生那散文化的笔风,更让我们感受到边城人的古朴、自然。【板书“美”】
下面让我们把时间定格在辛亥革命时期,地点切换到未庄,去认识一下阿Q,看看同是处在闭塞的乡村中,他是否具有边城人的风采?
2.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阿Q,你会用哪一个词?为什么?
的阿Q
明确:
自尊自大、自轻自贱、自欺欺人、欺软怕硬、麻木不仁、奴性十足
【板书】
小结:在阿Q和未庄人的灵魂里残存着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沉重的奴隶意识,他们安于做奴隶,把做稳了奴隶视为最大的满足。他们麻木不仁、自轻自贱、奴性十足,体现了那个时期中国国民普遍的人性弱点,与《边城》的“美”相对应,是极具人性“丑”的一面。【板书“丑”】
三、深入探究
3.两部作品都成书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老师在给大家的学案中也交代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中国人民正处于内忧外患、水深火热之中。在民族存亡之际,敏感而有良知的作家大多会积极地对人性进行思考和反思,同是对人性的思考,为什么沈从文和鲁迅会给我们呈现出“美”与“丑”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呢?
明确:
①作家生平:
“故乡”对两个人的意义不同。
【预备ppt】1902年沈从文出生于湖南凤凰县,1918年自家乡小学毕业后,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徙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后正式参军。1922年,沈从文脱下军装,来到北京,他渴望上大学,可是仅受过小学教育,又没有半点经济来源,就在北京大学旁听,1924年,他的作品陆续发表。
“湘西”是沈从文心中的桃花源,在文革时期遭到迫害时,他的心中也一直想的是湘西。“湘西”是沈从文内心的那片月色下的荷塘,在面对现实世界的残酷时,那是他可以安放灵魂的精神净土。
童年时期的鲁迅就经历了家庭变故,这一切对于年幼的鲁迅来说,无疑在他的内心深处形成了难以解开的情结,他从破落的封建家庭中走出,从腐朽的封建社会中走来,而在他致力于精英文化的身后,是生活在“故乡”里的一群牵绊着鲁迅、亟待被唤醒的民众。
②作家风格:沈从文抒情笔调、诗意湘西,鲁迅杂文笔法、冷峻深刻、痛揭封建社会弊病
③创作动机:
评价:很多文学评论家都曾表示,中外许多小说的解读之所以陷于低效或无效,其根本原因在于读者仅仅满足于作为读者的身份去被动地接受面前的作品,真正要读出小说深层的艺术奥秘,当设想自己作为作者进入创作过程,分析出其为什么这样写,而又为什么没那样写。文学理论家刘勰也曾说过“披文以入情”的理念。
小结:
【ppt】“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沈从文《从文小说习作选》
沈从文钟情人性的优美鲜活,期望以此找回重塑民族品格的基因,是在重塑人性之美。【板书:重塑】
说道“为什么”做小说吧,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用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鲁迅再现现实人性的泯灭,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是改造人性之丑。【板书:改造】
从充满温情的湘西到千疮百孔的未庄,无论是人性美的关照,还是国民劣根性的批判,沈从文与鲁迅形成了完全不同的精神脉络,虽是探求主题的路径不同,但都是都是引发我们对“人性”的思考与对“美”的人性的呼唤。
4.在两部作品面世近百年后的今天,你认为它们还有现实意义吗?
结语:
黑格尔曾经说,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没有从历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训。幸好,我们还有文学世界。文学家会把世间的丑与恶尽收眼底,以期用文字带给世间以反思;文学家也会把世间的美与善尽藏心间,愿以文字带给世间以爱和希望。即便是以笔代戈的鲁迅,也是改造国民性中的逆行者,坚韧地追寻着人性中的“诚”与“爱”!我也真诚地希望通过今天的这节课,我们都能够在文学的时空中不断地丰富和提高自己的生命体验,阅读着,思考着,成长着!
四、作业:
假如在一次文学沙龙中,鲁迅和沈从文相遇,你觉得就《阿Q正传》和《边城》他们会聊些什么呢?请发挥你的想象力,写一篇短文,角度不限,300-500字。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1
完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