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之光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站在黄鹤楼前,李白送别他的挚友孟浩然。
同时王维在武汉“送康太守”;
温庭筠在武汉“送人东游”;
王昌龄在武汉“送人归江夏”;
岑参在武汉“送费子归武昌”;
杜牧在武汉“送王侍御赴夏口”;
刘长卿在武汉“送屈突司直使湖南
…
几朝风雨,他们脚下这片土地历经兴衰,城镇逐渐兴起,俨然成为一个大都市
——武汉
武汉,是一个英雄的城市
何谓英雄?眼界开阔,智慧超凡谓之“英”;敢为人先,勇猛过人谓之“雄”
在正文之前,且听散人君随意说说:
散人君生于武汉,长于武汉,与这座城市算是结下了不解之缘。虽然武汉话尚显蹩口,但这并不影响我与武汉难舍难离,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这次疫情,又将这座在近代史上无比辉煌的城市推到台前,承担更大的责任,迎接更艰难的挑战。散人君只想叙叙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这可能也是出于散人君的私心,想让这座英雄之城被更多人了解。
这一期散人君会主要介绍武汉的近代史,而下一期,则由神秘嘉宾主笔,书写那触手可感的烟火气,独属于这座城市的气息,武汉,已然重生。
不管你是不是来自于这座中部城市,只希望可以在这篇文章中,寻着历史的脚步,明白这座城市的兴衰历程,看到它留下的浓墨淡彩和传奇。
其实,在江都堂散人某一期的文章《寻访张之洞》中,梧桐已经提到洋务运动时期武汉的变化,城市格局和城市地位:我们所熟悉的“武汉三镇”其实在张之洞督鄂前并不存在,那时的行政区只有以长江为界的武昌城和汉阳府。
随着1858年《天津条约》的签订,汉口成为了通商口岸,自此经济地位日益提升。于是张之洞请奏朝廷,将汉口从汉阳中分离出来治理,由此形成了武汉三镇鼎立的雏形。
此外,张之洞的其他举措也大幅度提高了武汉向近代化都市的发展,使之在当时成为“东方芝加哥”:修筑卢汉铁路、粤汉铁路、现代马路、车站和码头,完善交通基础设施,使武汉真正发挥出“九省通衢”的地理优势,成为全国性经济枢纽;发展轻、重工业,拉动城市经济的发展,促使职业结构的变迁,增强城市人口流动性,使其更加开放包容;修筑武金堤、武青堤和张公堤,治理城市水患,减轻洪水季的经济损失,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虽然梧桐主要是在叙述张之洞时期的政绩,但是这其实从侧面反映了武汉其实是作为洋务运动众多中心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地点。
早在明清,汉口镇就位列于四大名镇之中,那时的汉阳与武昌并未开发作为工业商业区,正是从洋务运动时期,一大批工厂的创立,新式学堂的开办,交通设施的快速建设奠定了武汉的格局,尤其是新式学堂,新思想的大力引入,培养了大批具有前沿思想的人才,打好了群众基础,这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武汉,在之后的历史舞台上一次又一次地成为了焦点。
敢为人先,从洋务运动起正式迈出了第一步
武汉, 自近代以来就以其集中的政治活动、频繁的经贸往来和广泛的文化交流, 卓立为华中乃至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城市之一,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近代以来, 政治运动波谲云诡, 武汉在全国的政治地位也随势流转。从周恩来的一段话中可以看出武汉的地位可见一斑。1938 年为纪念双十节, 周恩来撰文概括了百年来武汉的政治地位,“武汉是中华民国的诞生地,是大革命北伐时代的最高峰,现在又是全民族的抗日中心。”
推翻清廷统治,武汉义不容辞。辛亥革命第一枪在武昌打响后, 武汉一跃成为全国政治中心, 备受世人瞩目, 尽管这顶耀眼的光环只维持了几个月的时间, 却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孙中山曾言道:“民国成立,咸享幸福, 推究端源, 皆诸君子义同袍泽, 自复武汉所致。”自湖北军政府成立伊始, 武汉即成为全国革命的中心, 领导革命向纵深发展, 推动全国范围内革命高潮的到来,“起事不过数旬, 光复已十余行省。”
虽然辛亥革命是失败了, 然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民主共和制成为共同的认知, 共和政体成为唯一被全社会认可的合法形式。中国政治走向出现重要的拐点, 步入政党政治时代。辛亥革命使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武昌首义居功至伟。
八七会议在汉召开,中国共产党扭转乾坤。1927 年的武汉再次成为风云际会之地,决定中国命运走向的斗争又在此上演。1927 年 4 月 18 日武汉市政府正式成立, 作为京兆区的三镇也首次在行政区划上统一为一市。在大革命高潮期间建立的武汉国民政府, 既是全国的革命和工农运动中心; 又是革命与反革命斗争、反动政治派别内部斗争的中心。
武汉政府内的国民党左派和中共党员继续推动大革命深入发展, 成功收回汉口、九江的英租界。针对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右派势力企图阻止革命的经验, 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旗帜鲜明地予以谴责, 表明革命态度。新设农政、劳工两部, 力求为农工谋利益。全国总工会由穗迁汉, 全国农民协会临时执委会也在汉成立。工农运动蓬勃开展, 以湖北农运为例, 据 1927 年五六月的报告统计, 到 5 月农运工作负责人较 3 月增加 1600 人, 到 6 月农协会员已达284.2 万人。但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局势日益危急。
武汉各政治派别对于革命该向何处去,也产生尖锐的冲突, 具体表现在怎样处理土地革命和统一战线之间关系上, 及由此引发的东征还是北伐; 推动还是限制农民运动; 中共继续加入还是退出国民党等一系列斗争。革命发展到了风口浪尖, 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第七次扩大会议决议影响下在武昌召开中共五大, 虽依然要求开展土地革命和维护统一战线共同进行, 仍没能挽救革命, 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革命领导权问题、集体领导原则、民主集中制, 始建党的监察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制度, 以及土地革命政纲, 为我党后来的土地革命起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在汉的共产国际代表罗易违背党的组织原则, 私自将联共中央的“五月指示”电报副本给汪精卫看。以此为导火线, 武汉国民党于 7 月 15 日的中央常委扩大会上宣布与共产党决裂。分共会议后, 武汉国民政府的革命色彩迅速消褪, 不久“宁汉合流”, 8 月 25 日, 国民政府迁至南京。然武汉依然发挥着革命前哨站的作用, 在危急情况下, 八七会议的召开“扭转了党内的混乱状况, 整顿了党和革命队伍, 对领导人民坚持斗争起了重要作用。”
抗击日寇,武汉会战成战况转折的重要一役。1937年底南京失守后, 国民政府重要部门纷纷留驻武汉。各国外交驻华使节、民主党派人士云集, 中共中央代表团和驻南京八路军办事处亦迁转抵汉。武汉第三次成为全国政治中心, 事实上的战时首都, 在全民抗战的战略防御阶段涂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全民族团结抗战达到最高潮。在国民政府“非团结无以得抗战必胜、建国必成之把握。非共同努力于三民主义之实现, 无以得真正之团结”的抗战宗旨下, 通过《抗战救国纲领》, 成立由各党派参加的国民参政会, 各政治派别的政治目标空前一致,成民国以来未有之团结局面, 毛泽东曾评价为“这时全国各方面是欣欣向荣的, 政治上有民主的趋势”。
国共二次合作在武汉时期发展到最高峰, 被后人评价为国共二次合作的蜜月期。军事上组织的以广阔地域为外围的大武汉保卫战谱写出一曲爱国悲歌。虽然武汉最终沦落敌手, 但严重消耗了日军的人力、财力, 达到了阻敌西进的目的, 挫败了日本的速战速决战略, 将抗战拖入战略相持阶段, 武汉保卫战成为整个抗战的转折点。大批武汉本地及迁汉工厂的机械设备和技术人员转移进入后方, 据统计从武汉迁出的物资、设备有 10.8 万余吨, 保存了一部分国民工业, 为坚持抗战直到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武汉保卫战牵制了 40 余万侵华日军主力, 也为我军在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提供了条件。
敢为人先,追求卓越就是我们的城市口号。洋务运动时一度超越广州,直逼天津,在师夷长技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那段抛头颅洒热血的时期,武汉不甘落后,于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帝制由此被推翻,何等的荣耀,何等的辉煌,同时这又是一份多重的担当,顶住了多少的压力。
但是,武汉不怕,纵然这是一座年轻的城市,但年轻就是资本,活力无限的武汉人,将新的思潮推向全国,自此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革命,革命,不流血哪来的革命,这座城市一直是英雄的城市,亚洲第一个民主国家从此诞生。此后,国家存亡危在旦夕。武汉会战,虽败犹荣,与日寇的鏖战粉碎了他们的计划,将战争拖入战略相持阶段。
建国后,武汉更是不曾落后。1957年,“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第一座长江大桥正式投入运营,武汉三镇真真正正联通在一起。纵然地位随着改革开放等诸多因素在一段时间内有所下降,武汉,武汉人,仍将那份精神存在心里。1998,洪水肆虐,我们抗洪抢险,众志成城;2008大雪封城,我们齐心协力,抗击雪灾;2020,庚子岁初,新冠肆虐,白色恐怖下,武汉人,还在书写传奇的篇章。
现在樱花烂漫,这座城市,又恢复了生机,又充满了烟火气
-END-
作 者 | 散 人 君
排 版 | Liyx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江都堂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