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围湖造田? 什么是围湖造田?分析围湖造田的利与弊

一、何是围湖造田?

围湖造田是指将湖泊的浅水草滩由人工围垦成为农田的一种活动。围湖造田是过度围垦往往会损害湖泊天然资源,破坏湖泊生态环境和调蓄功能。

建闸使江湖隔断,洄游、半洄游鱼类的游动通道受阻,破坏了繁殖、肥育的生态条件,使湖区水产资源受到极大损害。围湖造田必须通过综合调查,保证湖泊生态的协调,发挥湖泊的调蓄、水产、农业和旅游等多种功能,以获得生态、环境、经济的综合效益。

二、围湖造田的利弊?

围湖造田是一种利用湖泊、河流等水域进行开垦农田的方式。其利弊分别如下:

利:

1.增加农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围湖造田可以将原本水域面积开垦成农田,从而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满足大众粮食需求。

2.便于水土保持。围湖造田可以防止水土流失,避免农田水患和沙漠化等环境难题,同时有利于土壤肥沃度的增加。

3.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围湖造田可通过统筹规划和管理,实现水资源的集中调度和有效利用,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提高。

弊:

1.破坏水生态环境。围湖造田会破坏原有水体生态平衡,对湖泊、河流等水域造成一定的污染,并可能导致湖泊生态体系的崩溃。

2.增加生态风险。围湖造田后,由于农业生产活动等缘故,可能会对周边环境和生态资源带来一定程度的污染,增加生态风险。

3.增加投资成本。围湖造田需要进行较大规模的土木工程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成本相对较高。

4.环保要求高。围湖造田需要遵循严格的环保标准和规范,避免过度提高,控制开采速度,以保护生态环境和社会资源。

围湖造田有其优点和缺点,在操作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科学规划和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利益和减少其负面影响。

三、滇池围湖造田资料?

历史翻到了1969年,当时,整个中国都在以各种方式进修大寨经验,围海造田,开山造田在各个城市上演,昆明也不甘落后。鉴于当时国际形势,鉴于备战备荒的需要,没有经过周密的思索和科学的论证,省市革委会号召:“向滇池要粮,向荒山要粮,移山填海,围海造田!”在1969年12月的一天,省、市革委在昆明东风广场召开10万军民参加的“围海造田誓师大会”,号召”向滇池进军,向滇池要粮”,强调这“是改天换地,为民谋利,造福子孙的大事。

于是昆明地区数十万人,前后2000多个单位,响应革委会的号召,发扬愚公移山的灵魂,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男女老少齐上阵,浩浩荡荡赴滇池,誓叫草海变良田,何者龙王不低头?数以万计的围海造田大军中,有农民,有工人,还有学生,很多学校因此而停课,学校开始大力宣传和鼓励学生的参与。

四、围湖造田的好处?

1、可解决人口迁移的安置难题。

2、可增加当地的GDP。

3、有利于解决建筑行业、工业等建设开发等用地难题。

4、围湖造田可增加耕地面积,这在一定程度上我国人民的吃饭难题。

然而事实证明,围湖造田在缓解人口压力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的破坏。而且权衡考虑,这种行为是弊大于利的,因此民族现在规定要“退耕还湖”。

五、围湖造田的技巧?

围湖造田过去在洪湖搞过,就是冬天组织劳力在湖边打垸子,接着把湖里的泥挑起来填高。现在是退田还湖了。

六、围湖造田的利与弊?

围湖造田是一种利用湖泊、河流等水域进行开垦农田的方式。其利弊分别如下:

利:

1.增加农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围湖造田可以将原本水域面积开垦成农田,从而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满足大众粮食需求。

2.便于水土保持。围湖造田可以防止水土流失,避免农田水患和沙漠化等环境难题,同时有利于土壤肥沃度的增加。

3.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围湖造田可通过统筹规划和管理,实现水资源的集中调度和有效利用,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提高。

弊:

1.破坏水生态环境。围湖造田会破坏原有水体生态平衡,对湖泊、河流等水域造成一定的污染,并可能导致湖泊生态体系的崩溃。

2.增加生态风险。围湖造田后,由于农业生产活动等缘故,可能会对周边环境和生态资源带来一定程度的污染,增加生态风险。

3.增加投资成本。围湖造田需要进行较大规模的土木工程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成本相对较高。

4.环保要求高。围湖造田需要遵循严格的环保标准和规范,避免过度提高,控制开采速度,以保护生态环境和社会资源。

围湖造田有其优点和缺点,在操作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科学规划和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利益和减少其负面影响。

七、围湖造田何意思?

围湖造田是指将湖泊的浅水草滩由人工围垦成为农田的一种活动。围湖造田是过度围垦往往会损害湖泊天然资源,破坏湖泊生态环境和调蓄功能。

建闸使江湖隔断,洄游、半洄游鱼类的游动通道受阻,破坏了繁殖、肥育的生态条件,使湖区水产资源受到极大损害。围湖造田必须通过综合调查,保证湖泊生态的协调,发挥湖泊的调蓄、水产、农业和旅游等多种功能,以获得生态、环境、经济的综合效益。

八、洞庭湖围湖造田历史比较?

洞庭湖原为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湖区位于荆江南岸,跨湖南、湖北两省,面积最大时约6000平方公里,所谓八百里洞庭一说依此而来。

春秋战国以来,历代统治者为缓解人口增加的压力,都进行围湖造田,与水争利。

1958年的“大跃进”对洞庭湖围湖造田进入一个高潮期。

1998年中国经历大洪水之后,政府认识到围湖造田的危害,适时作出了退田还湖的重大决策。

现在,洞庭湖区不断加快退田还湖、移民建镇,湖区面积比1998年扩大了779平方公里。

洞庭湖现在位居江西鄱阳湖之后,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泊。

九、围湖造田的反义词?

雨“围海造田”意思相反的词语有∶水漫金山。

中国的洪湖、鄱阳湖、洞庭湖、滇池等湖泊,自1960年以来被大规模围垦造田,加剧了湖区环境生态的劣变。湖北省的洪湖,1964年尚有水田83.2万亩,经多次围湖累计达30万亩,现存水面53万亩。由于湖容减小,严重减弱湖区的调蓄抗灾功能,以致汛期渍涝灾害频繁、低湖田土壤环境恶化,效益下降。

围湖造田,是中国历史上“古已有之”的事。自春秋战国以来,历代统治者为了缓解人口增加的压力,都提倡围湖造田,与水争地。土里还有新鲜的螺蛳壳。

十、围湖造田何故选淡水湖?

为了保持生态平衡和沿湖群众生活财产的安全。历史上洞庭湖曾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由于现代的围湖造田,以及天然的泥沙淤积,洞庭湖面积由最大时的约6000平方千米骤减到1983年的2625平方千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鄱阳湖超过而成为第二大淡水湖。近年来加强了对湖泊区域的保护,实行退耕还湖。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