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西湖的诗(我心中的西湖 | 填满四时的记忆)

赞美西湖的诗

很遗憾,作为浙江人,只是去过西湖寥寥几次,很遗憾,在杭城读书,也没去过西湖几次,总是以事情繁杂或路途遥远为由,为自己的懒惰找说辞。于是在我心中西湖依旧是记忆中诗词里的那般风情月貌,不同于苏州园林山水的小巧精致,西湖的山水还有着天然的气势,是那临安城外的“山外青山楼外楼”,是那钱塘湖东的“绿杨阴里白沙堤”,是那西湖西畔的“暮山好处空翠烟霏”,西子四时之风光各有千秋,云物俱鲜。高濂在《四时幽赏录》里如此记载杭州四时佳景,“三生石谈月,飞来洞避暑,压堤桥夜宿,山晚听轻雷断雨,空亭坐月鸣琴,观湖上风雨欲来,步山径野花幽鸟,扫雪烹茶玩画,雪夜煨芋谈禅,山窗听雪敲竹……”短短几行文字,感觉好像读过余生几度光景,是我所向往的“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的美好假期,有着“闲敲棋子落灯花”的悠闲舒适,尤其,在西湖,不论是樱花入画的阳春三月,还是断桥残雪的隆冬时节,多少人的闲散时光被西湖点缀,甚是有幸。

对江南,对西湖的印象在高一时遇见的一部国漫作品中得到了深化,是中国唱诗班的短篇动画,里面有一集《饮湖上初晴后雨》短片时长8分,集合了中国人物、中国历史、中国场景,通过一个赏月秋游的小故事,来勉励每一个在生活中过得不如意的人。他以苏轼赞美西湖湖光山色的名作《饮湖上初晴后雨》作为背景,画风清新,古韵雅致,情节细腻,讲述的是中秋之夜,明代才子娄坚名落孙山,失意时应好友邀请,一同坐船游览,吟诗作对,欣赏秋景。才子娄坚(1554年-1631年),字子柔,一字歇庵。祖籍长洲,徙江东(今高桥镇),后徙嘉定城南。年五十,贡于春官,经明行修,擅诗古文辞,从归有光游,融会师说,成一家言。和平安雅,以真朴胜人。诗律在元和长庆间,古风尤胜。书法大苏,妙绝天下,尺书寸简,人争传购。曾经热衷于举业,履试春官,铩羽而还。遂绝意科场,寄情山水。后来书法造妙,世以尺书片简为贵。诗文道德,名著江南,与唐时升、李流芳、程嘉燧三人生通气应,世人并尊为“嘉定四先生”。游的河是嘉定汇龙潭,坐的乌篷船,就是这个秋高气爽月正园的佳节,众才子游湖赏秋月,吟诗对饮,恰应了短片和古诗的题目,“大才子”娄坚却被一个“小女子”上了一课。娄坚,字子柔,落榜一年仍失魂落魄,郁郁寡欢的他在赴宴的路上还撞到了人,被路人识破后,羞愧地逃走了。娄坚慌张失礼,手足无措,“有失体统”,来到潭边时,碰到好友唐时升,一番寒暄之后,登船赴宴,船底的水纹和故事都在潭水里漾开了。因为迟到,子柔被众人要求罚酒,本就窘迫的他显得更不自然起来,老师开解他:“中秋佳节,只管清谈把盏,勿要被这些俗礼缚住了。”一一问过礼后,举杯共饮。轻舟在水上飘着,众才子谈笑甚欢,唯独子柔还是黯然神伤,一个人喝闷酒,沉浸在自己的感伤中不能自拔。这时才女小曼刻意嘲他:“大才子怎么湿了衣衫?”话音一落,子柔又陷入沉思,回忆起自己寒窗苦读,信心勃勃步入考场,本以为可金榜题名天下知,然结果却是“失落跌倒湿了衣衫”。众才子即兴吟诗,各抒己悟。才女唱罢南曲《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之后,才发觉子柔退席,兀自在船边顾影自怜。听到宋代贤士吕蒙的境遇和自己相似,身负才华,却身居破窑十载寒窗,饱尝炎凉,子柔不由感叹:“端的是儒官多误身!”小曼又问他:“自唐至今,状元有几人?进士又有几人?公子可都记得姓甚名谁?”子柔一一答来,却被小曼抢了话语,“大才子这般自怨自艾,对河垂泪,确有小女子的怜怜之态。”读书人一次不中,就郁闷了一年,实在不该,被小曼“一语中的”后,子柔羞愧地低下头。这时,老师徐学谟也来宽慰这“苦才子”:“子柔啊,汝试观古今衣冠富贵,而今安在,唯贤士留其名耳!”一曲后,聆听老师教诲后,子柔也释怀了,胸中不平之气消散殆尽,众皆大喜。是啊,千百年来,唯有贤者留其名罢了!又一起入席,朗月正园,悬于半空,才子们从船窗都探出头欣赏潭心月色。月光如水,而乐声悠悠荡荡,“水光潋滟晴方好……”《饮湖上初晴后雨》配乐响起,女声诵读声丝丝入扣,画面转换成一潭明月,几束柳条,长廊小亭和点点莲灯。古风,古意;如诗,如画。才子娄坚的落榜故事和秋月美景融于一体,一幅幅清幽淡雅的夜景映入眼帘,月色和潭水相和,画面和配乐相融,短短8分钟,不仅让人窥探到了明代文人们诗意生活,清谈把盏不被世俗礼教束缚,随遇而安享受自然景色,如“惟江上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之所共食”,给人宛如一梦的享受,还有面对人生失意的豁达心态,在我们当今的生活中亦是如此,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小小影片,小曼这位女子也是十分有才气的,语言的艺术“大才子,这船又没漏,怎的湿了身呢?”还有大才子愁容托腮,给自己加了一捺,竟是个“木”字!曲子里的水是西湖水,故事里的水是官场水,才子寒窗苦读以天下苍生为己任,醉心科举仕途,忘记为生民立命的路又何止科考及第此一条哉,郁郁寡欢,顾不上行路游湖,连及自己跌湿了衣衫。又有吟诗一悲一慷慨,大丈夫当如是也。确实大丈夫当提三尺青峰,立不世之业。但也如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让我想到,苏轼作此诗,游西湖时又是如何心境如何光景?苏轼这一生,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不是被贬就是奔波在被贬的路上,但他无怨无悔,总是将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公元1071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失利,被迫到杭州任通判(副市长),时值暮春,看到飞舞的柳絮,触景生情,提笔写下:“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抬头看,树上的柳絮在春风的吹拂下越来越少,难到天下之大竟找不到一处怡人的景色吗?春色将尽,令人无限伤感。然而低头望去,大地绿草如茵,芳草连天,又是别有一番喜悦上心头。纵观苏轼的一生,虽然三起三落,但他生性豪放,为人率真,进可安天下退能山水怡情,一生都在演绎着超旷豁达的生命传奇。公元1074年,苏轼应邀与友人一同畅游西湖,竟然真的遇到一生中最美的那株“芳草”。时值中午,朋友设宴款待苏轼,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方写罢此诗,但这首诗应将其一连起来看,许多人只知其二,又或是只爱在晴天时游赏西湖,错失了雨雾朦胧下西湖的水光山色有其自佳之处,感觉就像是下雨天,人烟稀少,乘兴而来,兴尽而返,没有琐事牵绊,如此心境甚妙。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叶嘉莹先生说,东坡先生有那不变的持守,竟和西湖给我的感觉有点像,正是由于这种平静的心态,守着这一方水土、一方人民,守着着四时景不同的西湖,才有了雨后西湖的千古佳句。“定似香山老居士,世缘终浅道缘深。”东坡先生的心境尤能令我佩服,于杭城定居,于西湖参禅,红尘千般纷扰,但依旧心明如镜。

在上了一节西湖文学史之后看到西湖岸边杨柳树,浩如烟海的诗词,说不尽柳树的婀娜多姿,而柳树的柔美给这连绵山水的西湖光景增添了无尽的意味。西湖的文化底蕴,更是在那数不尽的唐诗宋词里。柳树作为西湖的底色或浅绿或深青,又将值梅雨江南的时节,浮现古人“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湖畔镜像,烟雨迷离,一条悠远的雨巷连接着遥远的宋朝,“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让我想起苏州园林门口的阿婆们也沿街叫卖花环,不知是何种花,却清新别致,仿佛看到了画卷上的青石板巷,临安雨水,也曾打湿了前朝的卖花之声。

对西湖的另一点深刻印象在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寥寥几字,白描手法却意境深远,每每读到,便觉眼前浮现此情此景,隆冬饮酒,是我在杭州第一年时就盼望的冬日雪,最喜欢“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悠闲,也有“何时杖尔看南雪”的向往。在纪录片中有幸得见西湖大雪的景象,也算是圆了一场曾经的梦。梦里好像是曾经早读时刻,天光微亮,想起少有的几次黎明未眠,独见天边透亮的星,蓝紫色的天空渐渐浮出些许云霞,渐变的霞光后逐渐浮现日光,妙极是另一侧依旧是蓝色的夜,浙东沿海的日出是此光景,遥想雪夜“更定矣,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的情景,雪映天光,海色微蓝折射到天边,大雪纷飞,银装素裹是何等少见尤在南方,此情此景,此地此怀,又遇同道中人大饮于湖心亭,此等畅达情致都难再有,而我们只能根据作者的描述同他一起去看上下一白的西湖雪天。一次次读完都意犹未尽,余韵悠长,仿佛数百年前,见证如此画面,久久驻足,不愿离去。

我心中的西湖,只能是我心中的西湖,后面几年定要不负时光,去填满记忆中的四时西湖。

文字 | 张晓瑶

图片 | 网络

编辑 | 王琨

赞美西湖的诗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