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罗生门》现象

罗生门

一个极为简单的凶杀案,在包括当事人在内只有五个论述人的情况下,仍能衍生出四份颇有出入的述词。

一番讲述下来,我们能确定的只有两件事:1.武士的妻子被强盗侮辱。2.武士死亡。

武士究竟为何死亡?是自杀还是他杀?武士的妻子在这场凶案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强盗又是如何对待武士?

他们掩盖的部分,就是他们最看重的部分。

一.强盗视角

罪魁祸首的强盗反倒是最直接坦然地承认武士死于自己之手的人。在他的讲述中,见色起意被描述为“她像极了我的妻子”,侮辱他人的妻子被描述为“逐渐将她征服”,杀害武士被描述为“与他公平地决斗了二十多个回合,最终英勇地把他杀死”。

强盗最看重的是什么?被判处死刑已是必然,而他最在意的是自己的“强盗”形象。这个形象必须放荡不羁、英勇无畏、甚至有些侠盗的意蕴。而强盗所讲述的事件,也正是为自己理想中的这一形象描绘增色。

二.妻子视角

楚楚可怜的妻子对武士和强盗都深恶痛绝,描述过程中悲痛欲绝,几度崩溃。在她的讲述中,强盗是一个暴虐蛮横之人,这自不必说,而她的丈夫也是一个自私无情之人,她被侮辱后看到的是丈夫极为冰冷厌恶的眼神,由此万念俱灰,晕了过去,醒来时强盗失去踪影,丈夫的胸口插着一把短刀,自己几欲自杀却都未遂。

妻子最看重的是什么?丈夫死去和她受辱都已成事实,可她仍需以自己态度来保全自身的名节。

所以在她的讲述中,她的丈夫与强盗是造成一切悲剧与罪恶的根源,而她只是一个坚贞不屈却备受两人屈辱的可怜女子。

三.武士视角

借巫女还魂的武士虽然死去,可他对事情的经过却仍有另一番说辞。在他的讲述中,妻子叛变依附于强盗,并要求强盗将自己杀死。强盗气愤于她的薄情,将武士松绑让他来处置自己的妻子,武士对她既怨恨又失望,悲愤之下用随身的短刀刨腹自尽。

武士最看重的是什么?他最应怨恨的本该是造成这一切的强盗,可他却对强盗表示原谅并将自己的死因解释为自杀。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日本武士与强盗之间地位差距悬殊,被强盗杀死对崇尚武士道精神的武士来说已经是奇耻大辱,更何况妻子受强盗侮辱自己无能为力。这已经不仅仅是武士的荣誉,还是一个男人的尊严。

四.樵夫视角

作为目击者的樵夫看起来无任何利害关系,证词也应最为可信。在他的讲述中,强盗想要武士的妻子追随自己,而妻子表示要两人决斗,自己选择胜者。武士与强盗本犹豫懦弱不愿决斗,在妻子的百般激将下才开始动手。在两人畏畏缩缩的斗争中,武士失手被强盗杀死,而妻子则趁两人战斗时逃跑。

樵夫最看重的是什么?他身处局外,与当事人无任何牵扯,本不必有所隐瞒,可他却因一时贪念,偷走了武士那柄价值不菲的短刀。对于每日只能靠上山砍柴度日的樵夫来说,一柄短刀的价值自然高于百分百还原的真相。

五十年代的日本处于昭和时期战后新旧右翼更替的时期,高速发展的经济和动荡的政治时局下武士道精神名存实亡。

武士道精神中最典型的行为是切腹,而最为看重的是荣誉,武士面对死亡懦弱恐惧,却碍于时代的武士标准连自己死于他人之手都不愿承认,一味地将过失推到妻子身上,表现还不如为君子所不齿的强盗。

现在人们常说“人设”一词,即“人物设定”。真人秀中即使没有剧本,也有人设,这一人设往往由导演由节目需要设定,嘉宾的言行举止也往往围绕人设展开。

而现实中“人设”早已悄然存在,自我定义与他人定义的交织融合构成了一个框定的人,这个框便成为了一种理所当然的行为规范,倘若背离其中又想不毁人设,那只得以一个接一个的谎言来弥补掩盖。

说谎必有原因,或是为自身利益,或是为道德形象,抑或是为他人感受,即“善意的谎言”。那么这将回到一个悖论:撒谎者并不是假想别人不能宽恕自己而不能宽恕自己,实际上更多情况下是为自身所构造的标准而束缚。

我们呼吁事实,鄙视谎言,可究竟对真相应该有怎样的接受程度,对谎言又有怎样的宽容程度。人的道德和实际的感官总存在一个明显的差异,而基本的道德与说谎者的谎言之间又应有一个怎样的融合度,才能既满足人们不得不以谎言而达成目的的心理,又能不触及人们心中所树立的道德标准与容忍程度的底线。

人们对别人说谎,对自己也说谎,皆是为了弥补某种未能被满足的痛苦而维护自己内心已经被破坏了的理想。正如《罗生门》中的武士是为掩饰被地位甚低的强盗杀死的痛苦,而妻子则是为掩饰自己失贞的痛苦。在这种程度上来说,自欺欺人似乎总好过万念俱灰,有所掩饰总好过毫无羞耻。

黑泽明选了芥川龙之介作品《罗生门》的题目,讲的却是另一篇作品《竹林中》的故事,罗生门一词诞生时便有“生死徘徊”的意味,在书中亦有人性通向地狱之门的意蕴。而自电影改编后,罗生门开始代指事实真相在真相与假象之中徘徊,由当事人按对自己有利的方向描述事件,最终使真相扑朔迷离。

这也被称为“罗生门现象”。

一件以见色起意开始,以武士死亡告终的极为明了的凶杀案尚且能演绎出各种版本,何况其他事件更加错综复杂,历时弥久,当事人自身与目击者所说尚且受自身利益与主观标准影响,何况又经人口相传,添油加醋,到达我们耳中已经是第几种版本,无法想象。

无论是过去的“沃尔玛超市食品质量事件”,“巴中扶老人事件”还是如今双方各执一词,媒体纷纷造势,吃瓜群众纷纷站队叫嚣的各类新闻事件,都可用“罗生门现象”解释。

在这个眼见尚不一定为实的世界,耳听又何必太过认真。

所以许多事即使身在其中都不应妄下结论,何况身处局外,更应理智冷静。

即使推崇怀疑主义与利己主义的芥川龙之介赋予了《罗生门》与《竹林中》如此黑暗如此不留情面的主题与批判,黑泽明仍能够给予新的定义与希望。电影的最后,樵夫抱着被抛弃的婴儿离去,乌云笼罩的天空也透出缕缕金光。

“我家里有六个孩子,添一个,也就是一样的辛苦了。”

这并非人人盼望的圆满结局,但的确是这扑朔迷离的世界中仍然存有的人性光辉。

感谢阅读与关注~

今日份分享歌曲:

(公众号后台回复“罗生门”即可获得资源)

往期回顾:

从《甄嬛传》看东野圭吾《恶意》

强烈推荐:分享清单第二弹来袭

那些《龙猫》带给我们的小美好

强烈推荐:分享清单第一弹来袭

在此提前祝大家劳动节快乐~

致敬所有劳动者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