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戎不取道旁李(课堂 | 罗才军:《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不取道旁李

一、教材呈现

二、课堂实录

一、得文——朗读体味,夯筑语感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一起读课题——

生:(齐)王戎不取道旁李。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生口齿清晰、停顿准确)

师:字正腔圆,清晰准确。文章的题目有七个字,这位同学读的时候不是混在一块儿读的,而是先读哪两个字?

生:王戎。

师:再读——

生:不取。

师:最后读哪三个字?

生:道旁李。

师:为什么这么读?

生:王戎是一个人名,不能拆开读。

师:课文的主角就是——

生:(齐)王戎。

生:“不取”就是不去摘、不去拿。

生:“道旁李”是指路边的李子,这三个字也是不能拆开的。

师:题目就把人物、地点、事件都交代清楚了。读书就该这么读,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再来读读题目——

生:(齐)王戎不取道旁李。

师:就像刚刚主持人说的,这是一篇文言文,跟平常的白话文不一样。把书本打开,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感觉读一读,至少读三遍。

(生自由读课文)

师:谁来为大家读一读,像读题目一样干脆、利落、准确?

(生朗读)

师:你是她的同桌,你来评价一下。

生:声音很好听,也很好听,但是断句不够清晰。

师:非常专业的评价,意思是说你读得字字清晰,句句响亮!就是在文中的断句还需要更加清晰。那请你来读。

(生朗读)

师:诶,你觉得她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逗号之类的停顿都读得挺好的,字句之间也有停顿,比我读得好多了。

师:多好的孩子,我真敬佩你。你读得真好,这位字字清晰,句句响亮;而这位不仅读得字字清晰,句句响亮,还能准确地断句,使得文言文读起来不仅正确流利,还有了像歌曲一样的——节奏。

师:朗读文言文不容易,但是刚才两位同学读得很好。请你再为大家读一读(话筒递给一生)。他读的时候,请其他人边听边在他停顿的地方画斜线标注。若他有读得不妥的地方,老师会及时指出来。

(生朗读《王戎不取道旁李》,师边听边提醒断句)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师:都画好了,太厉害了。这个女孩子相比前一个女孩子除了我刚刚说过的优点以外,读得语速较慢,读诗歌、文言文读得慢一点才有味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语速不要太快,做到字字清晰,句句响亮,节奏分明。

(生齐读课文)

二、得法——理解内容,习得学法

师:学习文言文光读还不行,要读懂这篇文章,我们还得走进字里行间去。接下来,请同学们快速默读,琢磨琢磨每句话大概是什么意思,有些关键地方还可以在旁边批注两三个字。

(生自读理解,师巡视)

师:我特别欣赏有些孩子的良好的阅读习惯,边读边作批注;还有些同学在尝试着说给自己听,这样你能知道自己说得准不准,顺不顺。准备好的同学请举手示意。

生:“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这句话说的是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一群和他年龄相仿的人一起游玩。

师:理解得很到位,但是有些复杂了。“诸小儿”用我们现代话说就是什么意思?

生:一群小朋友。

师:这样就可以了,“诸”就是很多的意思,比如说这是一小儿,两个就是两小儿,一群小孩就是诸小儿。

师:哪个字表示“曾经”?

生:尝。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课文下面有注释。

师:真能干!我们不仅知道“尝”是曾经的意思,还知道了阅读文言文的时候,如果有注释,那我们就要——

生:(齐)借助注释。(师板书:借助注释)

师:那么没有注释的地方你是怎么读懂的?

生:没有注释的地方,比方说这个“游”我可以给它组个词,再联系上下文。后面说“道边李树多”,说明他们去游玩。

师:组词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板书:组词)除了组词,还可以联系上下文。(板书:联系上下文)真了不起!他是真正有办法,能理解的。第二句“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谁来说?

生:“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这句话的意思是——看见道路边的李树结了很多果子,果子多得都快把树枝都压弯了。

师:“谁”在看?

生:王戎看到了。

师:其他人没看到?

生:诸小儿。

师:“果子多得都快把树枝都压弯了”,能不能想起一个常用的成语?

生:果实累累

师:很好,你可以把常用的成语也用进去。看到旁边的李树,果实累累。多得都快把果实压弯了。

生:诸儿竞走取之,所有小朋友都跑过去想要摘树上的李子吃。“唯戎不动”,我看下面的注释“唯”是“只有”的意思。根据前面,知道这个“戎”是王戎。

师:在文言文当中,一个人的称呼可以是全称,有名有姓,也可以仅仅是他的名,也可以仅仅是他的姓,也可以是他的字,他的号。比方说,李太白谁啊?

生:李白。

师:杜子美?

生:杜甫。

师:厉害,我再说个难的。“杜工部”谁啊?

生:杜甫。

师:猜的吧?但是猜对了。因为杜甫曾经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你们看,名可以做称呼,姓可以做称呼,姓名合起来可以做称呼,字可以做称呼,号可以做称呼,甚至一个人的——

生:官职可以做称呼。

师:我们继续说意思。

生:“不动”就是说王戎动都没有动过,没有像那些小孩一样跑过去摘李子。

师:你们这个班不是一样的班,光理解句意不行,还得知其所以然,还要说一说你怎么知道的?

生:“竞走”和“唯”我是借助注释理解的;还有组词的方法;还有联系上下文我可以知道“戎”是指得王戎。

师:他用到什么新鲜的方法了吗?

生:比方说“多子折枝”和“唯戎不动”跟我们的白话文差不多,我们猜一猜就能理解了。

师:什么叫猜一猜?这个应该叫——想象。

生:想象画面。(师肯定,板书:想象画面)

师:“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这种景象我们可以想象,我们用一个成语来形容,那就是——

生:果实累累、硕果累累。

师:所以我们还可以补充平常学过的词语(板书:补充)

师:继续读句子,解释。

生:“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人问王戎:“你为什么不去摘李子呢?”王戎回答说:“树在道路旁边,却有很多果实,那么这些果实肯定都是苦的。”

师:很好,联系上下文,想象补充了“王戎”,文言文里经常省略称呼,在解释的时候要补充进去。但还是有点没头没脑,谁来补充得更明白?凭什么果树在道路旁边那么多就是苦的?

生:有人问王戎:“你为什么不去摘李子呢?”王戎回答说:“树在道路旁边,却有很多果实,如果是甜的那早就被别人摘完了,所以这些果实肯定都是苦的。”

师:明白了吧?这样人家一听就明白了。在理解文言文的时候要用自己的话想象补充,才能让别人听明白。我想问一下,在理解这一句,你用到了哪些方法?

生:“人问之”我用了组词的方法,“人”是人们,“之”应该是代词,指代王戎。人们问的什么我联系了上下文,问的肯定是王戎为什么不去摘李子。

师:对啊,联系上下文,有问才有答。继续。

生:“答曰”,“曰”是说的意思,是王戎回答。(解释王戎回答部分非常清楚)

师:说得很清楚了,我就不说了。最后一句,谁来说?

生:“取之,信然”的意思是小朋友们拿到果子一尝,发现的确如此。

师:哪个词语表示“的确如此”的意思?

生:信然。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借助注释。

师:《王戎不取道旁李》里的每一句话,大家都读懂了吗?

生:读懂了。

师:我们今天不仅读懂了意思,而且还知道了阅读文言文可以用这些方式,比如说——

生:(齐)借助注释、借助经验、组词、想象、联系上下文。

三、得意——梳理故事,深刻意会

师:考考你们。请看大屏幕,课文中有三个一样的字,它是谁?

生:之。

师:“之”字在文言文里出现得特别多。今天的课文中,“之”字出现得也比较多,请看大屏幕上这三个“之”。第一个,“竞走取之”的“之”是什么意思?

生:“竞走取之”的“之”是李子的意思。

师:第二个“之”,“人问之”。

生:这个“之”是指王戎。

师:指王戎这个人。有没有更准确的说法?

生:我想再补充一下,“之”应该指的是王戎不摘李子这件事。

师:这件事能不能省略?

生:可以省略。

师:为什么?因为后面有解释。你看,文言文把能省略的部分都省略了。

师:第三个“之”,“取之”中的“之”又表示什么意思?

生:这里的“之”也代表李子。

师:取李子一尝,果然如此。以后我们在文言文里看到这个“之”字,要特别注意,它可以指代很多东西。但只要你联系上下文细细揣摩,就都能读懂。王戎说:“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王戎凭什么这么说?

生:他仔细观察(板书:观察),发现“树在道边而多子”。

师:王戎没有跟其他小朋友一样,看见李子就不假思索地去摘,而是先观察。观察之后他做了什么?

生:他开始思考。(板书:思考)他想:为什么树在道路边,却有这么多李子?如果李子很甜很好吃的话,人们早就摘走吃完了。可见,这些李子是苦的。

师:真好!课文说“树在道边而多子”,在中国的古代,“道”不是一般的路。猜猜,“道”是什么样的路?

生:我觉得“道”应该是大路,可以跑马的那种。

师:没错,“道”,是大路,是官道,是可以骑马的。比道小的,可以叫什么?

生:可以叫路。

师:比路更小的,可以叫什么?我们学过的古诗里说“远上寒山——”

生:(齐)“石径斜”,更小的路可以叫“径”。

师:“道”是很大的路,每天道上来来往往的人、车,我们可以用哪些词来形容?

生:车水马龙。

生:人来人往。

生:人流如潮。

师:这样车水马龙、人流如潮、人来人往的大道上,却没有一个人去摘这棵道路边李树的李子,那只能有一个原因,那就是——

生:李子是苦的。

师:所以王戎是先观察,再思考,最后下了一个——

生:结论。(师板书:观察、思考、结论)

师:王戎不取道旁李,是因为他先仔细地观察到——

生:(齐)树在道边而多子。

师:想到车水马龙,人流如潮的大道边,李子结了那么多,却还没被摘完,于是最后他得出了结论——

生:(齐)此必苦李。

师:我们以后做事也不能鲁莽哦,而是要——

生:(齐)先观察,再思考,最后下结论。

四、得言——基于故事,想象补充

师:阅读中我们发现,课文中有好多的内容写得并不完整。现在请你发挥想象,尝试着根据故事内容进行想象补充。比如“人问之”,会问些什么呢?摘下来一尝,果然是苦的。大家又会怎样佩服王戎呢?请大家拿出作业纸来写一写,可以尝试着用文言的形式来补充。

(生自由练写,师巡视指导)

师:人问之,怎么问的?请你来问一问。

生:人问之——李树多子折枝,为何不取之?

生:人问之——戎,何不摘李?

生:人问之——此李树多子折枝,为何不尝?

生:人问之——你为何不取此李?

师:建议把“你”字的“单人旁”拿掉,变成什么字?

生:变成“尔”,尔为何不取?

生:人问之——汝为何不取?

师:问得都不一样,问得都有特色。除了会问,还得会赞!取之,信然,果然是苦的。众人不禁叹曰——第一叹!

生:王戎真乃自幼聪慧也。

生:王戎真乃奇才也。

生:王戎真乃神童也。

生:王戎真乃聪明之士也。

师:太厉害了!我也要赞一句——尔等真乃神童也!还没写完的同学赶紧补一补,改一改。《王戎不取道旁李》这个故事一代一代往下传,流传了很久,有的人把它写成了诗,有的人把它变成了歌,有的人把它画成了画。请看大屏幕,这就是一位画家画的这个故事。(出示)如果按照课文的顺序,这四幅画应该怎样排序?

生:4、3、2、1。

师:说对了,我把图片顺序排好了。如果每一幅画,都要你用课文中的句子来配上文字,请问第一幅画应该配什么文字?

生: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师:你观察得可以,但是思考得不够。图画其实并不是完全按照课文句子顺序来的。

生:我认为应该是——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师:第二幅。

生: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生:第三幅应该是——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生:第四幅是——取之,信然。

师:现在老师把这些图配上课文,就变成一幅连环画。快速地读一读。

(生快速看图读课文)

师:一个会排序的小孩,一个会读连环画的小孩肯定已经把课文读懂了,现在我们再来读一遍课文。

(生齐读课文)

师:现在我们把速度增加一倍,能挑战吗?好,开始!

(生快速读课文)

师:现在我们把速度再增加一倍,只有自己勉强听得清,别人听不清,开始!

(生快速读课文)

师:刚刚我们是地球人能达到的最快速度,敢不敢来挑战火星人的速度?什么是火星人的速度呢?照着四幅图读课文,仔细看图,用准确、快速的语言来讲述这个故事。

(生快速读课文)

师:现在回归正常的速度,字正腔圆,字字清晰,句句响亮,一起来。

(隐去文字,学生集体看图背诵)

五、得人——适度拓展,丰富认知

师:正如各位所想的一样,小时候那么聪明的王戎,长大之后也了不得。请看大屏幕。

师:他闻名于世,是因为哪个特点?

生:远见卓识。

师:他有比人家更远的见识,有比人家更卓越的观点,这可不是偶然得来的,是因为他从小就养成了习惯,面对一件事情一定要——(师手指板书)

生:先观察,后思考,再下结论。

师:不过这样厉害的王戎也有着不同的一面,请看大屏幕。(出示)快速读读关于王戎的这两个小故事。有注释的借助注释,没注释的联系上下文,或者用积累、补充、组词等方法都可以,看看你能不能读懂它。

(生自读自悟)

师:第一个故事在说什么?

生:王戎有很甜很好的李子,他拿出去卖,怕别人得到李子的种子,所以就把李子里面的核儿取出来再卖。

师:你怎么知道是取出来再卖?

生:恒钻其核。

师:对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恒钻其核”,就是把里边的核都挖出来。这样的李子你买吗?

生:(齐)不买。

师:第二个故事,知道什么意思吗?有注释也有插图哦!

生:王戎很小气,他的侄子结婚,他送了一件单衣。

师:联系上下文,按照你的积累和想象,你觉得单衣是一件什么样的衣服?

生:可能是很薄的衣服。

生:很普通、很朴素的衣服。

师:侄子是很亲近的人,侄子结婚,王戎居然只送了一件便宜普通的衣服。便宜也就罢了,送出去就送出去了。可是他——

生:后来还要了回来。

师:你怎么知道要了回来?

生:后更责之。

师:除了借助注释,还可以看什么?

生:看插图。(师板书:借助插图)

师:通过注释、插图都可以了解到一些重要信息。现在在你的心里,你觉得王戎是个什么样的人,请你也用这样的方式说一说,王戎真乃_____________也。

生:王戎真乃小气之人也。

生:王戎真乃悭吝也。

生:王戎真乃吝啬也。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就像王戎一样,世上的人不是单单只有好的一面或者坏的一面。生活中的很多人,你的同桌、你的朋友、你的爸爸妈妈都是既有优点,也有——

生:(齐)缺点。

师:所以在生活中与他人相处,我们要学会——

生:全面地了解观察。

生:要多角度去看待他人。

生:我们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生:我们还要学会包容他人。

师:大家懂得了善解人意,体谅别人,取长补短,学会包容!很棒!下课!

三、观课

文言文的教学既让老师头疼,也让学生畏惧,所以选取适切的方法就很重要。“教材只是个例子“,罗才军老师这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总结方法,使得学生不仅学懂了这一篇,在下次遇到另一篇文言文的时候可以采用今天学到的阅读策略和方法进行自主阅读。从最后阅读两则短小的文言文来看,学生已经基本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相比之下,之前推送过的孙庆博老师上的《王戎不取道旁李》则是另一种上法。那个班的学生没有罗老师借班的学生优秀,一点就通,所以孙老师带着学生反复朗读,在有疑难的地方进行朗读示范,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动作、表情的变化,从而读懂课文。很得于永正老师教学艺术的三昧。

◤一个温暖、有趣而深沉的我在等你

一起来看好书好文好课堂 ◢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王戎不取道旁李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