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虹堤记 偃虹堤景点? 偃虹堤记为官情怀

一、偃虹堤景点?

偃虹堤是岳阳楼新景区离岸不远的湖水中的小岛,是为纪念滕子京而修,上有小亭,远看趣致入画。站在偃虹堤上瞻望岳阳楼新景区,又是一幅令人赞叹不已的风景。只见蜿蜒1200多米的岳州古城墙宛如青色长龙环绕着整个岳阳楼景区,体势雄伟,大气磅礴。古城墙上面又是一条充满明清古韵的仿古街——“汴河街”,只见青砖白墙灰瓦,雕窗画栋飞檐,凸显其古朴雅致。

二、偃虹堤记与岳阳楼记相同点?

偃虹堤记与岳阳楼记都与滕子京有关。滕子京贬官岳阳时,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作记,成千古雄文。偃虹堤乃滕子京为解决岳阳城的水患而修筑的一道防洪大堤,滕子京为岳阳人民办了一件大实事,特作记。

三、醉翁亭和堰虹堤作记的原因是什么?

宋仁宗庆历五年(一零四五),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醉翁亭记》就写在这个时期。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全文贯穿一个“乐”字,其中则包含着比较复杂曲折的内容。一则暗示出一个封建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一则在寄情山水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

《偃虹堤记》是欧阳修作于庆历六年(1046年),当时作者被贬为滁州知州,而滕子京则被贬在岳州。滕宗谅在岳州做了很多有益于百姓的实事,作者认为这种&34;以利及物&34;的为官态度,是值得大力弘扬的,所以写了这篇记文。

四、招公堤记是谁写的?

招堤北端的金星山前,立石碑一方,坐北朝南,上书《招公堤记》,文字为唐光磊先生书,安龙县人民政府于1987年10月立,原碑立于清康熙年间,已毁。

《招公堤记》碑记中称:&34;南笼(安龙故称)地处边陲,粤喉滇吭,实黔地之险。城北有水潆洄,迤逦数十里,长如虹贯,浩瀚洸漾,其势不聚。夫水之积也不厚,则气之凝也不力。议有以为南笼地处险僻,锋羽时至,用武不宁,职此故也……&34;。

五、岳阳楼记的表达方式?

本文共五个自然段,其中叙事的是第1段,写景、抒情的是2、3、4第段,议论的是第5段。

第5段是全篇的重心,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退亦忧”。这似乎有悖于常理,有些不可思议。作者也就此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曲终奏雅,点明了全篇的主旨。“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悲凉慷慨,一往情深,令人感喟。文章最后标明写作时间,与篇首照应。最后第五段的表达方式的作用是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六、记承天寺夜游的主要表达方式?

《记承天寺夜游》中的记是一篇记叙文,它有明确的记叙六要素,也就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所以它是一篇记叙文,它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有时也穿插别的表达方式,如说明、议论、抒情、描写等。

七、《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的启示?

文章体现了苏轼胸有成竹和心手相应两方面的创作思想。以画竹理论为开篇,文与可有画竹“成竹在胸”“心手相应”的理论,阐明了一条极深刻的艺术创作经验。

“胸有成竹”说,即胸中必须先有鲜活的形象,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造型。

“得心应手”说,即必须把艺术表现方法变成熟练的技能技巧,方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形象。

八、钴鉧潭西小丘记的表达方式?

钴鉧潭西小丘记表达方式是以山水自喻,赋予永州山水以血肉灵魂,把永州山水性格化了。达到情景交融效果。

《钴鉧潭西小丘记》是唐代的柳宗元创作的一篇山水游记散文,选自其代表作《永州八记》,是其中的第三篇。

《钴鉧潭西小丘记》不是客观描摹自然风景,而是蕴藏着作者深厚的思想感情。这山水便不仅仅是一种视觉、听觉的客观对象,而是投射了作者心境的活生生的亲切的自然。所以,他笔下的山水,都具有他所向往的高洁、幽静、清雅的情趣,也有他诗中孤寂、凄清、幽怨的格调。

九、苏轼记游松风亭的表达方式?

释义:

我曾经寄居在惠州的嘉佑寺。在这里的松风亭下面散步。走得腿脚感到疲惫了,就想到亭子里休息。可是眺望着山上的亭子还掩映在高高的树捎上面,心想这可怎么能够到上面体息呢?思索很久很久,一下子茅塞顿开,忽然说:“这里的山间有什么地方不能歇息呢?”于是就像挂上钩的鱼。忽然间得以解脱。

如果人能够感悟这种境界,即使在战场上短兵相接,战鼓声犹如雷霆震响,前进就会死在敌人手中,后退就会死于军法制裁,在这个时候也就不妨足足地歇息一下。

鉴赏:

作者说他一次本欲纵步松风亭顶,因足力疲乏,不由产生畏难情绪。正在踌躇之际,突然悟到:“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如电光,如火花,这个妙悟令他豁然开朗,顿时获得了“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般的轻松。

并由此及彼,进而觉悟到,即使在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的战场,人当“进则死敌,退则死法”的生死关头,亦不妨好好歇息一番!此间之顿悟,是禅宗“当下即是”、“看穿忧患”思想的发明,是他在严重的政治打击之下,依旧能处处坦然、无往而不乐的精神支柱,在这里,佛家思想给了他积极的影响。

然而这种思想的表述,作者在文中并未空对空、由抽象到抽象地加以诠释,而是于娓娓叙来、随笔点染中,寓理于象,又夹以解颐的妙语,精彩的比喻,在轻松怡然的情调中,表现出对自然景物的赏会及对生活哲理的领悟;且文章着墨不繁,却既富理趣,又饶情趣,令人玩味不尽。

原文:

《记游松风亭》 宋代:苏轼

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注释:

1、尝:曾经。

2、寓居:暂居。

3、纵步:放开脚步走。

4、就:靠近。

5、木末:树梢 。

6、死敌:死于敌手。

7、死法:死于军法。

8、意谓:心里说,文中有“心想”之意。

9、由是:因此。

10、死敌:死于敌手。

11、虽:即使。

12、熟歇:好好地休息一番 。

13、恁么:如此,这样。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

十、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的作品主旨?

主旨:作为记人散文主要记述了苏轼和文与可以论竹为题,酬诗为乐的一段交往,体现了两人间的真挚情感。

以论竹为诗题,写苏轼和文与可之间赠诗为乐的往事,表现了文与可平易而不从俗的品德。

以曝画而引起睹物思人,忆旧伤怀之情,表达了作者对亡友的悼念之情。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