笏满床怎么读 “笏满床”应该如何理解? 当年笏满床说的是谁

一、“笏满床”应该如何理解?

解读“笏满床”:历史典故与《红楼梦》中的深意

在曹雪芹的鸿篇巨著《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的《好了歌》中,一句“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引人深思。这看似简短的八个字背后,隐藏着丰富的历史典故和深刻寓意。

“笏”之内涵

“笏”,古时是君臣朝见时,臣子携带的重要礼仪工具,用于记事或指画,象征着权力与责任。其“满床”一词,源于唐朝《旧唐书·崔义玄传》的一个故事:崔家一门多人显贵,每逢家宴,官员们的笏板堆积如山,象征着家族的荣华与权势。然而,这个典故后来被误传为郭子仪的寿宴,形成了一个广为流传的图景。

误解与真相

然而,《红楼梦》中的“笏满床”并非如表面那么简单,它并不是形容官员众多,而是另有深意。实际上,这个典故在《红楼梦》中被解读为万历皇帝朱翊钧长达三十年的不上朝。贾珍,作为《红楼梦》中的角色,被作者巧妙地影射了这位怠政的皇帝。

朱翊钧在位期间,前期改革有成效,但后期沉迷女色,党争不断,导致他几乎不问朝政。这种“床头笏满”的景象,暗喻着朝廷的混乱与无序,以及官员们的等待与无奈。万历皇帝的懒政,使得明朝政治陷入了瘫痪,为王朝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历史背景与全球视野

在十六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如火如荼,而明朝却因万历皇帝的怠政陷入危机。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等国的崛起与扩张,与明朝内部的衰落形成了鲜明对比。作者以“笏满床”这一隐喻,揭示了明朝末年皇权的式微与外患的威胁。

《红楼梦》中的家族衰落

在冷子兴对贾家的描述中,贾敬的弃政和贾珍的放纵,正是“笏满床”现象的直接体现。贾家的败落,作者归咎于万历皇帝的懒政,将权力的滥用与家族的衰亡紧密相连,以此警示后世。

笏满床在《红楼梦》中的寓意并非仅指官场盛况,而是深层次地反映了明朝末期的政治危机和家族衰败的根源。作者通过对这一典故的重新解读,巧妙地将历史事件与小说情节交织,揭示出更为深远的社会和人性主题。

二、满床笏历史典故

典源出处 《旧唐书·崔义玄传》:“开元中,(崔) 神庆子琳等皆至大官,群从数十人,趋奏省闼。每岁时家宴,组佩辉映,以一榻置笏,重叠于其上。”《新唐书·崔义玄传》亦载。

释义用法 唐玄宗时崔神庆之子崔琳等皆做大官,每当家宴时,单用一张床放上朝用的笏板,还放不开。后以此典形容家族显赫, 门第高贵。

用典形式

笏满床 宋·苏轼:“他年汝曹笏满床,中夜起舞踏破瓮。”

满床笏 宋·辛弃疾:“须是荣华更长久。满床靴笏,罗列儿孙新妇。”

堆笏满床 宋·陆游:“冲和堂中和气袭,堆笏满床群从集。”

一床置朝笏 宋·陆游:“一床共置朝回笏,百屋常堆用剩钱。”

三、文言文中的笏,留后表示什么

笏:古时候,上朝的官员,手里要那一块十公分宽,三四十厘米长的板子,舞台上叫‘牙笏’。

《百度百科》记载: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朝(cháo)~。“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却立”。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留后,不见前文,不好妄自猜测。估计是这块‘牙笏’被朝廷留下?或许有别的意思?不得而知。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