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的巴赫猜想是什么 “巴赫猜想”是什么? 哥巴赫猜想是真的吗

一、“巴赫猜想”是什么?

哥德巴赫猜想是:a.任何一个大于 6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b.任何一个大于9的奇数都可以表示成三个素数之和;哥德巴赫猜想促进了数学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民间数学家们如此醉心于哥猜,而不关心黎曼猜想之类的更有意义的问题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黎曼猜想对于没有学过数学的人来说,想读明白是什么意思都很困难.而哥德巴赫猜想对于小学生来说都能读懂。

数学界普遍认为,这两个问题的难度不相上下.民间数学家解决哥德巴赫猜想大多是在用初等数学来解决问题,一般认为,初等数学无法解决哥德巴赫猜想.退一步讲,即使那天有一个牛人,在初等数学框架下解决了哥德巴赫猜想,有什么意义呢?这样解决,恐怕和做了一道数学课的习题的意义差不多了。

拓展资料:

哥德巴赫(1690.3.18-1764.11.20)是德国数学家;出生于格奥尼格斯别尔格(现名加里宁城)。哥德巴赫之所以在数学上负有盛名,是由于他在1742年给欧拉的一封信中提到所谓“哥德巴赫猜想”。

二、什么是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德国数学家。1742年6月7日,他在写给著名数学家欧拉的一封信中,提出了两个大胆的猜想:一、任何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奇质数之和:二、任何不小于9的奇数,都是3个奇质数之和。这就是数学史上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 同年6月30日,欧拉在给哥德巴赫的回信中,明确表示他深信哥德巴赫的这两个猜想都是正确的定理,但是欧拉当时还无法给出证明。 1900年,20世纪最传大的数学家希尔伯特,在国际数学会议上把“哥德巴赫猜想”列为23个数学难题之一。此后20世纪的数学家们在世界范围内“联手”进攻“哥德巴赫猜想”堡垒,终于取得了辉煌的成果。 1957年,我国数学家王元证明了“2+3”。1962年,我国数学家潘承洞证明了“1+5”,同年又和王元合作证明了“1+4”。1966年,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攻克了“1+2”,也就是:“任何一个足够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数之和,而这两个数中的一个就是奇质数,另一个则是两个奇质数的和。”这个定理被世界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 目前,有许多数学家认为,要想证明“1+1”,必须通过创造新的数学方法,以往的路很可能都是走不通的。

三、巴赫猜想的内容是什么?

哥德巴赫猜想的具体内容是:

1、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素数之和。

2、任一大于5的奇数都可写成三个质数之和的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简介

这个问题是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C.Goldbach,1690-1764)于1742年6月7日在给大数学家欧拉的信中提出的,所以被称作哥德巴赫猜想(Goldbach Conjecture)。

今日常见的猜想陈述为欧拉的版本,即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素数之和,亦称为“强哥德巴赫猜想”或“关于偶数的哥德巴赫猜想”。猜想手稿从关于偶数的哥德巴赫猜想,可推出:

任一大于5的奇数都可写成三个质数之和的猜想。后者称为“弱哥德巴赫猜想”或“关于奇数的哥德巴赫猜想”。

若关于偶数的哥德巴赫猜想是对的,则关于奇数的哥德巴赫猜想也会是对的。弱哥德巴赫猜想尚未完全解决,但1937年时前苏联数学家维诺格拉多夫已经证明充分大的奇质数都能写成三个质数的和,也称为“哥德巴赫-维诺格拉朵夫定理”或“三素数定理”,数学家认为弱哥德巴赫猜想已基本解决。

四、巴赫猜想壁布价位?

无法确定因为目前巴赫猜想仍未被证明或推翻,因此还不存在与之相关的壁布。另外,即使巴赫猜想得到证明,也无法确定与之相关的壁布的价位,因为这取决于市场供求、生产成本、品质等多种因素。

五、哥德巴赫猜想和霍奇猜想?

哥德巴赫1742年给欧拉的信中哥德巴赫提出了以下猜想: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质数之和。但是哥德巴赫自己无法证明它,于是就写信请教赫赫有名的大数学家欧拉帮忙证明,但是一直到死,欧拉也无法证明。因现今数学界已经不使用“1也是素数”这个约定,原初猜想的现代陈述为:任一大于5的整数都可写成三个质数之和。欧拉在回信中也提出另一等价版本,即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质数之和。今日常见的猜想陈述为欧拉的版本。把命题&34;任一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为一个素因子个数不超过a个的数与另一个素因子不超过b个的数之和&34;记作&34;a+b&34;。1966年陈景润证明了&34;1+2&34;成立,即&34;任一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二个素数的和,或是一个素数和一个半素数的和&34;。 今日常见的猜想陈述为欧拉的版本,即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素数之和,亦称为“强哥德巴赫猜想”或“关于偶数的哥德巴赫猜想”。 从关于偶数的哥德巴赫猜想,可推出:任一大于7的奇数都可写成三个质数之和的猜想。后者称为“弱哥德巴赫猜想”或“关于奇数的哥德巴赫猜想”。若关于偶数的哥德巴赫猜想是对的,则关于奇数的哥德巴赫猜想也会是对的。弱哥德巴赫猜想尚未完全解决,但1937年时前苏联数学家维诺格拉多夫已经证明充分大的奇质数都能写成三个质数的和,也称为“哥德巴赫-维诺格拉朵夫定理”或“三素数定理”。

霍奇猜想是代数几何的一个重大的悬而未决的问题。由威廉·瓦伦斯·道格拉斯·霍奇提出,它是关于非奇异复代数簇的代数拓扑和它由定义子簇的多项式方程所表述的几何的关联的猜想。属于世界七大数学难题之一。霍奇猜想与费马大定理和黎曼猜想成为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融合的m理论结构几何拓扑载体和工具。

六、哥德巴赫猜想的背景?

哥德巴赫1742年给欧拉的信中哥德巴赫提出了以下猜想:任一大于2的整数都可写成三个质数之和。

但是哥德巴赫自己无法证明它,于是就写信请教赫赫有名的大数学家欧拉帮忙证明,但是一直到死,欧拉也无法证明。因现今数学界已经不使用“1也是素数”这个约定,原初猜想的现代陈述为:任一大于5的整数都可写成三个质数之和。(n>5:当n为偶数,n=2+(n-2),n-2也是偶数,可以分解为两个质数的和;当n为奇数,n=3+(n-3),n-3也是偶数,可以分解为两个质数的和)欧拉在回信中也提出另一等价版本,即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质数之和。

今日常见的猜想陈述为欧拉的版本。把命题”任一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为一个素因子个数不超过a个的数与另一个素因子不超过b个的数之和”记作”a+b”。1966年陈景润证明了”1+2″成立,即”任一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二个素数的和,或是一个素数和一个半素数的和”。

今日常见的猜想陈述为欧拉的版本,即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素数之和,亦称为“强哥德巴赫猜想”或“关于偶数的哥德巴赫猜想”。

七、哥德巴赫猜想的全文?

猜想: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质数之和。

哥德巴赫1742年给欧拉的信中提出了以下猜想: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质数之和。但是哥德巴赫知道自己无法证明它,于是就写信请教赫赫有名的大数学家欧拉帮忙证明,但是一直到死,欧拉也无法证明。

八、哥德巴赫猜想缩写?

哥德巴赫猜想简称”1+1″。

哥德巴赫猜想是德国业余数学家哥德巴赫200年前提出的一个猜想。主要核心原来有两部分:

1.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之和。如 12=7+5 。

2.每个不小于9的奇数都可以表示为三个素数之和。如 19=3+5+11 。

而这里后面一个其实是前面一个的推论。因为除了2以外所有素数都是奇数。因此任意一个奇数减去2以外任意一个素数就是个偶数。如果任意一个偶数可以拆成两个素数之和。那么当然任意一个奇数就可以拆成3个素数之和。所以一般说哥德巴赫猜想就是指前面那个关于偶数的。因为这样说起来太麻烦。所以数学界都简称它“1+1”。就是1个奇数+1个奇数的意思。

九、哥德巴赫猜想举例?

一、任何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奇质数之和;

二、任何不小于9的奇数,都是三个奇质数之和。

十、歌德巴赫猜想是什么?

我看不出他的证明有什么错误,他说他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那他就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

仔细拜读之后,想起了著名物理学家沃尔夫冈·泡利的名言「not even wrong」,翻译成中文就是「甚至连一点错也没有」。

再看了一遍,发现之前的理解有偏差,此君证明的是「歌德」「巴赫」猜想,这是由著名文学家歌德和著名音乐家巴赫各自独立提出的猜想,与我们所认知的哥德巴赫提出的猜想是两回事,所以大众对他的指责是完全错误的。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