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的成语是「三缄其口」。
三缄其口,意为形容一个人说话非常谨慎,不轻易泄露秘密或透露信息。成语源于《左传·成公二年》,其中讲述了一个叫范宣的人因为不肯泄露秘密而死于刑罚的故事。
范宣是一个晋国的官员,他在一次庙会上听到了国君所说的一道重要机密。然而,范宣知道如果将这个机密泄露出去,将会带来严重的政治后果。因此,他决定守口如瓶,绝不提及这个机密。
范宣在家中闭门思考,决心将这个机密带到坟墓里,绝不透露给任何人。琢磨了一晚上,他终于决定用一根细细的丝线将嘴巴捆绑起来,使自己无法开口说出机密。然后,他将机密写成了一篇文章,装订成册,带入了坟墓。
由于范宣的严格保密,他的家人对他的行为感到困惑和担忧。他们试图劝说范宣开口,但他始终默不作声,只是用手势示意自己不能说话。范宣一直保持着沉默,最终坚持到了死亡。
这个故事表达了一个人保守秘密的坚定决心和果敢行动,体现了对机密的高度尊重和对国家利益的忠诚。
成语「三缄其口」在中国文化中广泛应用。它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严守秘密,不被诱惑或利益所动摇;也可以用来教导人们应该慎重言行,避免说出可能引起麻烦或后悔的话语。
「三缄其口」这个成语寓意深远,陈述了一个人坚守秘密的决心和原则。在当今社会中,信息的保密至关重要,我们应该借鉴「三缄其口」的精神,学会保守秘密,不轻易透露他人的隐私或机密信息。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该谨言慎行,避免说出可能带来麻烦或后悔的话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信任和尊重,并维护秩序和和谐的社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