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母舰的作用
近日,中国在南海海域举行了新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海上阅兵,辽宁舰航母编队精彩亮相。航母编队的发展壮大是人民军队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战略的缩影。航母部队战斗力建设扎实推进,编队体系作战能力初步形成。世界航空母舰的发展不过百年,回顾航母的发展脉络,理清航母战斗群功能地位,把握其未来发展趋势,可给我们带来不少启示。
舰艇家族的“后起之秀”
1910年,美国飞行员尤金·埃利驾驶“柯蒂斯”飞机从“伯明翰”号轻型巡洋舰上起飞,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舰上起飞。几个月后,尤金又在美国海军重型巡洋舰“宾夕法尼亚”号上完成首次着舰。在那个大舰巨炮的时代,这个尝试可能并不起眼,但恰恰这个不很起眼的“冒险”,对未来的海战产生了重要影响。1914年12月25日,英国袭击德国库克斯港,派出了3艘“水上飞机母舰”,虽然给德军造成的损失很有限,却向人们展示了利用以航空母舰为主的特混编队从空中袭击敌舰的全新海战设想,开创了航空母舰进行空舰战的先河。
航空母舰在战争中的表现让美、英等国看到了军事变革的曙光,从而开始了“航母第一春”。英国建造的“竞技神”号是人类历史上第一艘以航母身份设计建造的航空母舰。一战之后,为了避免新的军备竞赛出现,美、英、日等国签署了限制海军发展的《华盛顿条约》,条约中对战列舰等主力战舰进行了限制,却并不包括航母,主要原因在于当时各国对航母的战争潜力还没有充分的认识,这使得航母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得到了快速发展。
但航母的海上霸主地位并非一日得来。虽然航母在一战中的表现让人们看到了海战的新变化,但那时的航母只是负责侦察和掩护的辅助战舰。1941年12月,日本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率领6艘主力航空母舰偷袭珍珠港,打了美国一个措手不及。大型航母打击群在夺取制空权、对海对陆作战和远程攻击中展现出的巨大威力,让世界各国感到震撼。美国痛定思痛,认识到航母和舰载机才是未来舰队主力和对陆攻击的主要突击兵力。然而,山本五十六开创的航母作战理念并未得到日本海军的普遍认可,保守的日本海军仍然认为战列舰才是海战的主力,仍然要大力发展战列舰。之后的中途岛海战、珊瑚海海战等几场规模空前的“航母大战”,才终于让日本彻底醒悟,却为时已晚,“大日本帝国”和“大舰巨炮”一起,被送进了历史。
二战后,美国“航母编队”驰骋世界各大洋,成为西方阵营的“无敌舰队”。航母也随着战争形态的发展不断进化,其重要性不断显现。在越南战争中,美军先后动用20余艘航空母舰,对越南内陆腹地、港口基地、海上目标进行大规模攻击和海上封锁,仅1965-1968年,航母舰载机就出动20余万次,占对越空袭和轰炸总架次的50%以上。在英阿马岛战争中,英国以2艘航空母舰“无敌”号和“竞技神”号为核心组成一支特混舰队,航渡19天奔赴13000千米之遥的马岛海域参战,夺控制空权和制海权,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进入信息化战争时代,各种精确打击武器不断出现,航母成为海空协同、舰机结合、攻守兼备、机动灵活、坚固难损、高技术密集的海上堡垒。在1991年海湾战争中,美、英、法等国先后向海湾地区派出10个航空母舰编队。在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期间,英美联军日均出动战机上千架次,而三分之一是从航母上起飞的,频繁时每艘航母一个晚上就要出动战机超过100架次,同时航母编队中各种战舰发射的“战斧”巡航导弹也能精确打击重要目标。远程打击手段的出现,航母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核心力量。叙利亚内战进入第八年,去年俄罗斯派出了唯一的航母“库兹涅佐夫号”航母,对于扭转叙利亚局势发挥了重要作用。
航空母舰的生命力有多强
进入21世纪,越来越多的军事专家开始关注这样一个话题:航空母舰的生命力究竟有多强?在各种先进武器快速涌现与大量应用的今天,它是否还能力拔头筹,继续“驰骋海疆无敌手”?航空母舰会不会像当年的“海上霸主”——战列舰,逐渐走向消亡?
战列舰之所以消亡是因为其在航空母舰的舰载机打击下难以生存,相比于战列舰的大口径舰炮,航母舰载机的火力投送距离更远,也更为猛烈和精准。战列舰担任的角色都能够由航母完成,而且航母拥有夺取海上制空权、远程攻击、侦察指挥等功能,因此航母取代战列舰只是时间问题。
二战结束后,夺取制空权与制海权、对地面部队提供空中支援和精确打击成为航母编队的主要任务。进入信息化战争时代,航母打击群作战能力更是倍增,在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中,无数战机从航母上起飞,成功突破对方防空体系、精确打击关键目标并夺取制空权。在未来陆、海、空、天、电、网“六维一体”的信息化联合作战中,海战场向多维空间拓展,航母仍然是海上打击力量主要搭载和投送平台,是海上联合打击、夺取制空权和制海权的重要力量,在海上联合作战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未来军事行动日益多元化,在大规模撤侨、人道主义救援等非战争军事行动方面,航母编队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可以预见,在相当一段时期内,航母“舰队核心”和“海上霸主”的地位不会动摇。原因很简单,能够替代航母、可以提供海军空中力量的平台和武器系统,或者尚未出现,或者还不成熟。虽然每个武器都有生命周期,但是从航母的功能定位来看,“航空母舰”这一舰种消亡之日,就是海军不再需要空中力量之时。而在21世纪,不需要夺取制海权和制空权,海军空中力量不再是海上战争的重要力量,这种情况目前还难以想象。
根据美国计划,“福特”级航母一共建造10艘,最后一艘预计将于2058年进入美国海军服役,从上一代“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的服役周期超过50年的情况来看,这些航母至少在100年内可给世界带去“十万吨级问候”。如果“福特”级航母保养工作能够跟得上,“航母”再“小心驶得百年船”的小目标基本上也可以实现。
新技术将使航母焕发生机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主要大国正加快新技术在航母上运用的步伐。电磁弹射和电磁阻拦是未来航母弹射阻拦系统的发展主流。相较于已经使用了数十年的蒸汽弹射器技术,电磁弹射器具有更多优点。第一,弹射功率线性可调,使用范围更广。电磁弹射器可以根据飞机的重量调节,各种飞机都可以弹射,并且对舰载机结构性损耗更小。第二,减少使用维护人员,降低故障率。蒸汽弹射器两次重大故障平均间隔是405周,而电磁弹射器可以达到1300周,同时操作人员还可以减少30人。第三,弹射效率大幅度提高。蒸汽弹射器能量利用率仅有6%左右,而电磁弹射器可提高约10倍,达到约60%。虽然电磁弹射器优点很多,但系统极其复杂,控制、储能、供电、散热等都是巨大的挑战。以美国“福特”级航母为例,虽然已装备电磁弹射器,但是包括电磁弹射器在内的大量新装备带来的各种问题,使得“福特”级航母服役日期一推再推。
综合全电力推进技术也是未来舰艇动力技术发展的趋势。综合全电力推进系统,与传统推进方式相比,具有一些明显的优点,比如可简化动力结构布局、提高武器携载量、经济性好等。全电推进系统能耗小,在30年工作寿命期间将比机械推进节省16%以上的燃料费。与机械动力推进相比,全电推进系统在宽频带可降低15~20分贝。操作人员可选择最合适的发动机组合形式,确保发动机以最佳效率工作,避免了发动机的低负载运行。
随着第五代战机开始服役,世界主要军事大国都在研究隐形飞机上舰问题,最具代表的是美国正在推进F-35“闪电”隐形战机的舰载版。由于隐形战机的技术难度大,研发成本高昂,英国希望直接采购美国的F-35C隐形战机,日本近期也决定改造“出云”级直升机驱逐舰,并谋求引进F-35B隐形战机。同样拥有隐形战机的俄罗斯也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航母发展计划,虽然因为各种原因推迟了,但发展舰载版“苏-57”的呼声仍然很高。怀有“大国梦想”的印度,在与俄罗斯共同开发FGFA隐形战机,至于未来是开发舰载版FGFA还是引进美国的F-35C战机,虽未确定,但至少表明印度也希望在未来航母上搭载隐形战机。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智能化军事革命初露端倪。无人化作战力量与航母的结合,有望使航空母舰焕发新的生机。一旦可搭载定向能武器的无人战斗机、可携载无人机“蜂群”的“空中母机”登上航空母舰,无人水面舰艇和水下潜航器加入航母编队,将有可能使传统的夺取制海权、制空权及远程攻击的作战样式焕发新的生机,也将对航母的功能定位带来新的变化。(朱启超 兰济民 刚桂虎)
转载请注明来源
欢迎关注光明军事微信公众号
投稿邮箱:gmjs201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