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避暑山庄简介(宫廷地图上的承德避暑山庄)

承德避暑山庄简介

用有趣的地图

分享地图背后的故事

欢迎关注、交流

这是一幅清光绪年间的承德避暑山庄地图,原无图名,今人多称之为《热河行宫全图》。在图的左下角,落款题为“臣 管念慈恭绘”,还钤有“臣”“慈”两枚印章。
管念慈是清末苏州画家和书法家,工于山水画。他的生平资料非常稀少,光绪年间被召入廷,成为宫廷画家,掌管造办处画院。晚年,管念慈寓居上海,为《点石斋画报》绘制插画。所以,《热河行宫全图》是管念慈在宫中的作品,是一幅皇家宫廷地图。
与一般所认知的科学和严谨的地图不同,《热河行宫全图》是一幅典型的中国传统山水画地图。全图纸本彩绘,高119厘米,宽246厘米。以全景和俯瞰的视角,形象呈现出避暑山庄及其周围景观。
图上景观可分为四个区域,虎皮石宫墙环绕的避暑山庄位于全图的中心,占绝大部分画面,山庄南面和西侧是承德府的衙署与村落景观,北面是外八庙,东侧是武烈河、棒槌山和康熙年间建立的寺庙,避暑山庄及周围的地理情形描绘清晰。山庄及外八庙等皇家建筑与景观贴黄签标注,非皇家建筑等地物用红签注明,社会等级秩序鲜明呈现于图上。
在全图,避暑山庄是重心;在山庄,宫殿区是中心。避暑山庄分为四个景区,即宫殿区、山区、湖区和平原区。显然湖区和平原区在图上被压缩,宫殿区则不成比例地被放大,与实际不符。宫殿区是避暑山庄的核心部分,是清代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时的生活起居与理政场所,因而毫无疑问地被作画人画为全图核心的核心。

具体建筑的绘制,也十分讲究和忠于事实。珠源寺是山庄里的一座佛寺,规模宏大,位于松林峪口南侧,建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寺内主殿是宗镜阁,用铜铸成,全殿用铜207吨,耗银6万多两,因而被称为“铜殿”。在《热河行宫全图》,可以看到该殿标注为“铜殿”,颜色为金铜色,与其他建筑明显有别。

该殿通高7.55米,重檐歇山顶,面宽4.66米,脊装宝塔,檐装吻兽,铜殿额联为乾隆皇帝御题,供奉铜铸的释迦牟尼,在古代建中可视为稀世珍宝。1943年,日本侵略者因战争继续铜做军工原料,将整个铜殿拆毁运走,这一古建精华就此化为乌有。今天,我们只能通过一些老照片,或这幅地图来大致了解其样貌。

在山庄北面的外八庙中,须弥福寿之庙的大红台楼群十分显眼。图上黄签写为“福寿庙”,是“须弥福寿之庙”的缩写。该寺庙是乾隆皇帝为迎接六世班禅入觐朝贺,仿西藏的扎什伦布寺而建,供六世班禅在承德起居。

大红台楼群的正中是妙高庄严殿,这是六世班禅在承德时的讲经之所。大殿为重檐尖屋顶,上覆鱼鳞鎏金铜片,铜瓦镀金共用头等金叶约1.5万两。殿顶4条脊上各置2条铜鎏金飞龙,每条重1吨多。8条飞龙,4条向上,4条向下,弓身翘尾,势欲腾空。这些建筑特点也在《热河行宫全图》上能得到反映,妙高庄严殿的金顶显然是用金粉涂绘的,与其他建筑的屋顶有别。

在图上,我们还能看到一些今天所见不到的景观、建筑。比如,位于图上西北角、与外八庙并排的狮子园。狮子园是一座独立于避暑山庄的清代园林,与山庄大致同时代兴建。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雍亲王胤禛居住。

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他继位之后并未到过避暑山庄,只是在继承大统之前在承德的狮子园居住过,这是他与承德的关系。后来,乾隆皇帝少年时也曾在此园中生活过。嘉庆年间,狮子园开始衰落。道光和光绪年间,因所处狮子沟暴发多场洪水,狮子园被冲毁。今天我们去承德旅游,已无法见到这处王府园林景观,它已变成一个叫“狮子园村”的村庄,当地老百姓管这里叫“小宫”。

除了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热河行宫全图》对承德府的情形也有所描绘,让我们得以一睹当年承德的街市情形。其中,可能最让我们亲切的是承德文庙。在图上,承德文庙处贴的是黄签,标注为“先师孔子庙”。

这处建筑目前在承德依然可以见到,去过承德旅游的人,应该对承德文庙不陌生。就规模来说,承德文庙是除曲阜和北京孔庙外最大的一处孔庙,是中国三大孔庙之一。

承德是因避暑山庄兴起的城镇,随着避暑山庄的建造及政治地位的确立,承德的行政建制、人丁及与之配套的军政文化机构也得以逐渐建立和完备。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大家想下雄安的建设,就可以理解承德的发展。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乾隆皇帝发出一道上谕:

朕每岁木兰秋狝,先期驻跸热河。四十年来,见该处户口日增,民生富庶,且农耕藩殖,市肆殷阗,俨然成一都会,惟弦诵之风未盛。由于口外多朴鲁,无所师承,且未另立学额,更无以示鼓舞。因思热河各厅所属编氓及侨居年久者,其弟子不乏秀良。诚能教育而振兴之,未尝不足以示造就。自宜创设义学,延师训课,以励文风。并当建立学宫,酌定庠额,俾得藉以上进。

乾隆皇帝见承德成为富庶城镇,但缺少文风,少人才,乏教育,因而重视起承德的儒学文化教育,要兴建热河文庙。乾隆皇帝发出谕旨后的第二年,热河文庙动工建设,仿照北京孔庙而建,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建成。这年的五月,乾隆皇帝亲自参加了文庙落成典礼,举行祭孔仪式。

从承德文庙建成到乾隆皇帝退位当太上皇,共计17年。在这17年间,乾隆皇帝到承德文庙就达19次之多,几乎一年一次。这多少能看出他对承德文庙,或说承德儒学教育的重视。

在今天的承德文庙里,我们还能看到乾隆皇帝题写的“化成久道”“教垂万世”等匾额,及他御制的《热河文庙碑记》。

在《热河行宫全图》上,也有令人不解的地方。在山庄东侧的宫墙处,绘有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完工建成的永佑寺舍利塔。该塔修建前后历时二十年,全部用砖石砌筑,除基座和宝顶外,塔身共分9层。但《热河行宫全图》却将该塔绘制为13层,不知这样处理的用意为何,应该不是错误、疏漏所致。

作为一幅宫廷画师绘制的宫廷地图,《热河行宫全图》无论是绘制技巧,还是内容呈现,都表现出极高的水准,具有欣赏性和一定实用参考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它描摹出了一座皇家园林的精巧、雅致与恢弘气象。

如果回到管念慈绘制这幅图的时代——清朝光绪年间,并稍稍梳理避暑山庄的历史,就会发现图上的精致、气象似乎与当时的历史实际不符。

避暑山庄是清朝的第二个政治中心,自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开始修建,到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全部建成。这一阶段是避暑山庄的全盛时期,清朝国力强盛,政治稳定,康熙和乾隆两帝多次驻跸于此,遥控帝国的运转。

嘉庆皇帝继位后,勉强维持避暑山庄的政治作用。从道光朝开始,除咸丰帝为躲避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的战火而逃难至山庄外,道光、同治、光绪和宣统几位皇帝都没有到过承德。也是从道光朝开始,因国力日衰,山庄开始停止岁修,仅做维护性修善,山庄中的陈设也开始分期分批撤运,山庄逐渐失去政治作用与光环,再无康乾气象与气度。

所以,尽管光绪年间管念慈绘制的《热河行宫全图》画面精美,呈现出皇家园林的雅致与规模,但它掩盖了山庄的落魄与衰败。这种落魄不仅是具象上的,更有气象上的。如果说它展示了康乾时期的避暑山庄,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以之来代表清末的避暑山庄,就有些牵强,甚至会让后人误读。

或许因为是面圣之物,也代表了皇家宫廷,所以它必须精致,必须如此绘制。这些是我们今天欣赏和研读这幅图时,所可注意的画里画外之别。

承德避暑山庄简介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