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你千遍不厌倦:行走在南门前和十字街

“南门前”“南门街”“十字街”作为地名,无疑是与维西百年古城的历史有关。我不知道最初的维西古城南大门具体在什么位置,也无法考证,只是喜欢随意游走,找寻一些久远的痕迹。《滇黔志略》“维西厅”:“旧无城,雍正八年,总督鄂尔泰题请,委通判陈权筑土城,周二里七分有奇,设四门……”
从一些维西文人的书籍文字间,我知道保和镇还存在一些古代旧城墙,于是经常四处乱钻。
南门到北门,多次找寻未果。8月6日中午,我维西一中的伙伴小刘(他家住瓦窑村)给我传来三张图,说维西古城墙就只有两三米的一段了,在县委党校不远处。下午四点,我跨过保和镇头道河桥,从南门前岔路口往上慢慢寻找。沿着老医院岔路往西,经过碧海云天酒店,移步上行。
路越来越窄,下午的巷道少有人走动,显得有些清静。
前面这间木楞房似乎不太协调,但是只有这些不协调的老东西保存着故事。
隐藏在十字路口的餐馆叫做“松诺吉博”,也曾经来次吃过几次饭。前几年,我一位怒江的师范同学老波,(他改行从政)来维西,维登乡领导在此接待他,我也难得和分别很久的老同学见了一面。老波头带来一些怒江的咖啡和茶叶,回想一起在昆明同宿舍住了三年的往事,不禁感慨万千。世事沧桑,就如这座城市。越来越漂亮了,但是历史的痕迹被湮没了。外国的城市越古老越好,中国是越新越好,楼越高越好。就像昆明,作为一座历史名城,没有多少古老的遗迹了。维西也一样,在破四旧的过程中,很多寺庙建筑荡然无存。
再往上,路更加狭窄,坡更陡。
县委党校围墙边的香樟树苍翠地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曾经的维西老酒厂。现在搬到山头上去了。三十年前,我的堂姐在这里打工,我读一中,来找姐姐的时候比较多。
芳草萋萋的小路,绿柳成荫。
回望老城中心,文昌宫苍松翠柏掩映,革命老区纪念碑崭新耸立。当初陈权就在此地定下维西古城蓝图,此地与文昌宫、宝华山呈三足之势,小镇算得上一块宝地。
再继续往南看,小楼依山修建,人家渐渐增多。
崭新的党校与保和镇第一完全小学遥相呼应。我经常在这周围寻找古城墙遗迹。
顺菜园边的车路继续向北。
在山梁处,终于找到小刘所说的那段古城墙。藏在桃树下,台阶延伸到上面的人家,还好没有完全被挖断毁掉。
大约三米的土石夯筑的墙,历经百载风雨侵蚀而不坍塌,也算奇迹。我仔细触摸每一寸墙体,细小的砂石和着黄土在雨水很多的时节依然干燥。
谁家小孩在这掏洞,玩耍?
往下,是大礼堂的后面的老房子。据老人说,是从十字街搬上来的。房子下就是文化广场,有古井。
老房子后,有一颗紫薇。
谁家的百合花,独自芬芳惹人怜。
礼堂北方的围墙,砖头已经有些残损,似乎在诉说着什么,藤蔓爬上来,组成一幅特殊的画面。
走进礼堂,舞台上有人群排练不久后全民健身日的健身舞。
烈日下,篮球飞,快乐跑。
转入十字街,偶尔从崭新的楼房之外,穿插着一些老房子。
古老的传统木雕窗子,给人一种图案之美。

十字街交叉口,往下连接小平街的这段是最繁华的步行街。传统的针头线脑、缝纫衣帽、布鞋雨靴、理发店铺、民族服饰都集中在一起。赶集的日子人头攒动,摩肩接踵。
往西的路段少一些人气。

中药材。

十字街牌坊下,会有卖猪肉的,炸火腿肠土豆条的,修鞋的,配钥匙的等,所以这里具有更多的世俗气息。偶遇一些身着军装的人吹奏着军乐,原来是念萨街一家金店开业,正在宣传呢。
绕过新华书店,不走大道,我偏向一条小巷。
里面是十字街社区居委会,还有监委会。
来到妻子二舅家门外。这里以前是镇上有钱人家的深宅大院,好像叫什么”施家大院”吧。现在,里面住着好几户人家。墙壁都翻新了,只是这大门换成铁门,门柱还保留着一些古老的痕迹。
看这木雕,可以让人想象以前的辉煌。

转过这个胡同,就到了新街花鸟市场了。我的行踪很快弯弯曲曲画了一个圆。

简单的转悠在小镇深处,就像看一本精彩的书籍。平平凡凡,却又精彩纷呈,回味无穷。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