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解徐州刺史陶谦忌惮孙策之谜 ——兼论人走茶凉

说到“人走茶凉”,大家可能就会想起现代革命京剧《沙家浜》中的“智斗”唱段:
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出八仙桌,招待十六方。
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
人一走,茶就凉。有什么周详不周详?
今天,我也讲一个“人走茶凉”的三国故事:孙策的父亲孙坚为自己战友陶谦两肋插刀,可他死后不久,孙坚的长子孙策去找陶谦求助时,却吃了闭门羹。后来,陶谦还想害死,由孙策派到江都接自己母亲的吕范。
相关史料,详见陈寿的《三国志》两处记载:
第一、《三国志?孙策传》记载,“坚薨,还葬曲阿。已乃渡江居江都。徐州牧陶谦深忌策。”意思是说,孙坚去世后,安葬在曲阿(今江苏省丹阳市)。孙策守孝结束后,带着全家渡过长江,居住在江都(今属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属于徐州区域内,徐州牧陶谦对孙策移居江都,非常忌惮。
第二、《三国志?吕范传》记载,“时太妃在江都,策遣范迎之。徐州牧陶谦谓范为袁氏觇候,讽县掠考范,范亲客健儿篡取以归。”意思是说,因为孙策的母亲居住在江都,已在曲阿的孙策就派吕范去迎接她。徐州牧陶谦认为,吕范是袁氏的密探,指使县官逮捕并拷打吕范,最终还是吕范的亲信门客中的壮士把他营救了出来。
综上《孙策传》《吕范传》等相关史料可得出,徐州刺史陶谦非常忌惮孙策,进而对前来接送孙策母亲的吕范视为密探,对其严加拷打。在此,自然就产生这样一个疑问:陶谦为什么会忌惮孙策?
一、陶谦与孙坚原本系同一战壕里的战友。
陶谦(132年-194年),字恭祖。丹阳郡人。徐州牧,汉末群雄之一。陶谦最初在州郡任职,被举茂才,历任舒、卢二县令、幽州刺史、议郎,性格刚直,有大志。
中平二年(185年),在车骑将军张温讨伐边章战役中,陶谦、孙坚两人均为张温的参军事,公孙瓒当时又正好督乌桓突骑从征,三人同为张温的部下,属于故交。中平五年(188年),徐州黄巾起,陶谦被朝廷任为徐州刺史,击破徐州黄巾,并推行屯田,恢复生产。初平二年(191年),作为袁术的属下孙坚在阳人打败董卓军队,并攻入洛阳;董卓逃入长安。当袁术派孙坚攻打董卓未归之时,袁绍却改派周昂(一说为周?)为豫州刺史,率兵袭击曾作为孙坚豫州刺史治所的阳城。事到如此,孙坚只好挥师回阳城攻打周昂,周昂溃败遁逃。
与此同时,黄巾军进攻徐州,陶谦向孙坚求救。孙坚在面临两线作战的情况下,还是派出行督军校尉、特许将领步骑朱治,前往徐州助陶谦征讨黄巾。足以说明,孙坚对陶谦友情的重视。
孙坚(155年-191年),字文台,汉族,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东汉末年将领、军阀,东吴政权的奠基人之一。史书说他“容貌不凡,性阔达,好奇节”。曾参与讨伐黄巾军的战役以及讨伐董卓的战役。后与刘表作战时阵亡。因官至破虏将军,又称“孙破虏”。其子孙权即为孙吴的开国皇帝。孙权称帝后,追谥孙坚为武烈皇帝,庙号始祖。
初平四年(193年),陶谦遣使到长安朝贡,获拜安东将军、徐州牧,封溧阳侯。陶谦晚年因战事上为曹操所败,徐州大半几乎遭兵祸所害,以致过度忧劳而逝,终年六十三岁①。
二、在拜访张纮后,孙策决定将家人移居江都生活。
初平二年(191年)四月,袁术派孙坚征讨荆州,攻打刘表。孙坚在岘山中箭身亡②。根据守孝“三年”的规矩,即守孝25个月,因此,孙策的守孝期大致为初平二年(191年)四月至初平四年(193年)9月。
孙策(175年—200年),字伯符,破虏将军孙坚长子、吴大帝孙权长兄。东汉末年割据江东一带的军阀,汉末群雄之一,孙吴政权的奠基者之一。《三国演义》称其武勇犹如霸王项羽,绰号“小霸王”。
根据《吴历》记载,在曲阿守孝结束后,孙策慕名到江都拜访闻名遐迩的名士张纮,向他请教,如何实现为父亲报仇雪恨,为朝廷平定天下的目标。
张纮(153年-212年),字子纲,徐州广陵(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人。东汉末年吴国谋士,和张昭一起合称“二张”。他曾被大将军何进、太尉朱儁、司空荀爽辟为掾属,皆不就,避难江东。孙策平定江东前,亲自多次登门邀请,张纮出仕为官。张纮被孙策的真诚打动后,为孙策提出了一整套发展方略,史称“江都对”,亦称“荆扬对”。
“江都对”主要内容有:近期,发挥孙策骁勇善战的特点,投奔丹阳太守舅舅吴景,招兵买马,积蓄和发展自己的力量;中期,向扬州和荆州方向发展,占领两州,成为自己的根据地;远期,凭借长江天险,平定各地叛乱,匡扶汉室,成就一番伟业。
同时,张纮还告诉孙策,“到那时我也一定会与好友一起渡江南下协助将军你的。”双方结成了忘年之交,为此,孙策将自己家人托付给张纮照顾。之后,孙策带领全家渡过长江,从曲阿移居江都。
在此,有必要说明,孙策将父亲孙坚安葬在吴郡曲阿,守孝结束后,孙策要去寿春(今安徽寿县),向袁术讨要父亲孙坚余部,可母亲和弟弟留在哪里合适?原本只有两个选项:一是继续留在曲阿;二是去丹阳投奔舅舅吴景。到了江都拜访张纮之后,孙策就决定将家人接到江都托付给张纮。除了张纮答应给予必要的照顾孙策的家人外,当时的江都,与曲阿、丹阳相比,社会要安定很多。《三国志》《后汉书》都记载了,当时徐州的太平盛景以及殷盛富庶。比如,《三国志?陶谦传》记载,“是时,徐州百姓殷盛,谷米封赡,流民多归之。”这当然与徐州刺史陶谦治理有方是分不开的。
三、孙策到徐州彭城拜访陶谦,希望能得到他的援助。
根据张纮为孙策制订的“江都对”策略,首先,孙策要投靠舅舅吴景,在丹阳招兵买马,扩充自己的实力。其实,当时孙策的头脑还是很清醒的,单靠自己微弱力量,难以在短时间里壮大自己的实力。因此,除了想到要向袁术讨回父亲孙坚留下的军队外,孙策还想拜访父亲孙坚生前曾帮助过的人,比如陶谦,以寻求帮助。
孙坚与陶谦是战友,孙坚曾派出朱治帮助陶谦剿灭过黄巾军。因此,孙策决定到彭城(今江苏徐州)拜访过陶谦,碰碰运气。
在此有两个问题需进一步厘清:一是孙策拜访陶谦的时间;二是孙策与陶谦聊了什么?
孙策守孝结束后,到广陵江都拜访张纮之后,才决定将母亲和弟弟迁居到江都生活的,因此,孙策拜访陶谦的时间,应该是孙策移居到江都之后,即初平四年(193年)下半年。
初平四年(193年)三月,陶谦向朝廷上贡,被封为徐州牧,成为徐州最高军政长官。彭城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易攻难守,当年西楚霸王选择将这里作为国都,就是为了能迅速四处用兵剿灭反对者。陶谦此时可能是效仿西楚霸王项羽,也将治所从东海郡郯县(今山东郯城县),迁到彭城,其进取之心昭然若揭。
既然是战友孙坚的长子孙策到了徐州拜访自己,陶谦还是会接待孙策的,况且少年孙策,在淮泗地区已有一定名声。另外,在官场混迹多年的陶谦来说,也想了解孙策,接下去有什么打算。
年轻的孙策还真有可能将自己与张纮说的话,再次说给陶谦听:
(1)投靠袁术,请求对方归还孙氏旧部将士;
(2)利用舅舅吴景控制的丹阳郡的地盘发展自己的势力;
(3)占据吴郡、会稽等地,以为根基;
(4)待时机成熟后,再举江东之兵,攻打荆州,为父报仇。
(5)雄踞长江南岸,成为一个拥护汉室的地方割据政权。
表面上看孙策的想法与陶谦没有冲突,但是年轻的孙策根本没有想到,自己的发展壮大,就是对他人发展的限制与制约。加上,此时的孙策英气逼人,更让人到暮年的陶谦感到压力山大。正因为如此,此时的陶谦已将孙策视为自己的竞争对手!
孙策徐州之行,不仅未能得到任何援助,反而为自己未来的发展设置了障碍。因此,才有了《三国志?孙策传》的记载,“坚薨,还葬曲阿。已乃渡江居江都。徐州牧陶谦深忌策。”
有人认为,陶谦知道孙坚的英武,老子英雄儿好汉,孙策就是个难缠的家伙。孙策在舒县等地又结交了社会上流人物,江、淮一带的名士都投奔他。陶谦就怕孙策呆在江都,自己的队伍会被孙策挖了墙脚,故不得不防。这种观点是太小看老谋深算的陶谦了。
四、孙策舅舅吴景占据丹阳,动了陶谦的奶酪。
丹杨郡太守周昕家族与袁术、孙坚家族有大仇。孙坚为豫州太守时,偷袭阳城的是周昂、周?兄弟,他们正是周昕的二弟和三弟。为此,袁术第一个拿周昕开了刀,袁术上表任命孙策的舅舅吴景为丹杨太守,堂兄孙贲为丹杨都尉,将周昕赶出了丹杨。
这仗一开始打得并不顺利,尽管地处长江以南,无法获得北方曹操等势力的支援,但周昕还是依靠骁勇的丹杨兵,顽强地抵住了吴景的攻势,然而他打仗有一个非常离谱的弱点——迂腐,所以当吴景放出“丹杨百姓,敢从周昕者杀无赦”,这类多半仅是恐吓性的流言后,周昕竟信以为真。为了不令战争殃及百姓,他主动放弃了抵抗,并解散了手下的军队,只身一人逃回家乡会稽,临走时还不忘留下一句话:“我则不德,百姓何罪?”结果吴景兵不血刃就得到了丹杨全境。
吴景占领丹阳,名义上是袁术的胜利,实际上真正得益者是孙策,因为在他和张纮在“江都对”中,明确说出了要以丹阳为根基,继而扩张实力。吴景拿下丹杨,出任太守,而孙贲宁可放弃豫州刺史这个要职,紧随其后以丹杨都尉辅之,足以说明,孙家下定决心要把丹阳这块地牢牢抓在手里。
然而,吴景占领丹阳,却动了陶谦的奶酪。丹阳郡,是陶谦和他的三万丹阳兵的故乡;或者说,三万丹阳精兵是陶谦的身家性命。作为徐州的老军阀,陶谦手中虽然没有好的战将,但是握有一支精锐的“丹阳兵”,他就可以对抗曹操这样的大鳄。曹操曾说过,“丹阳山险,民多果劲,好武习战,高尚气力,精兵之地。”刘备增援陶谦的时候,陶谦赠送了数千丹阳兵给刘备。后来随着刘备转战千里的部队,就是这支精兵。其余的丹阳兵则在曹豹的指挥下勾结吕布夺徐州的战争,估计后来吕布的部下中不乏丹阳勇士。显然还有少许残留丹阳兵遗留在徐州,他们成为好生食生鱼鳖的广陵太守陈元龙部下,就是这点儿丹阳兵,后来竟然击退了小霸王孙策的渡江攻击!
现在吴景占领丹阳,意味着孙策已获得了这个盛产优质兵源的大郡,这对陶谦来说则是一场恶梦。
五、袁术对徐州虎视眈眈,陶谦理应提防着孙策。
据《后汉书·袁术传》记载,初平四年(193)初,袁术大败于曹操,失掉根据地南阳郡(今河南南阳)退至淮水流域。当年三月,袁术集散兵进攻寿春,驱逐扬州刺史陈瑀,自称扬州刺史,兼领徐州伯,遂占据淮南一带。不久,李傕等人把持的朝廷拜袁术为左将军、假节,封阳翟侯,实际上承认了袁术占据地盘的统治地位。
初平四年(193)秋,曹操自兖州出兵徐州(今山东郯城),向东南扩展势力。大军连下十余城,至彭城和徐州牧陶谦展开激战。结果大胜,斩首万余级,陶谦退守郯县,守城不敢出。曹操纵兵杀掠徐州百姓,坑杀数万人于泗水,泗水为之不流。又进军取虑(今江苏睢宁西南)、睢陵(今江苏睢宁)、夏丘(今安徽泗县)等县,曹军所过,鸡犬皆尽,城市乡村都不见行人。不久,因军粮得不到及时供应而选择撤军。
兴平元年(194)春,曹操之父曹嵩自琅邪(今山东胶南琅邪台西北)至兖州投奔曹操,途中被陶谦部将张闿杀死。曹操归罪于陶谦,“志在复仇”,于同年夏天再攻徐州,连下五城,又在郯县以东大败前来援救陶谦的刘备等军。因其根据地兖州发生政变,曹操火速撤军,赶回兖州。
孙策拜访陶谦等人后,得不到任何援助,他立即前往寿春拜访袁术,孙策事实上成了袁术的部属。孙策准备讨回父亲孙坚的旧部,建功立业及报杀父之仇。袁术听其言语,察其举止,知道他能屈能伸,大有过人之处。但要马上将孙坚旧部还给他由其自立,袁术又心有不甘。于是,袁术便说:“我已任命你的舅父吴景为丹阳太守、你的堂兄孙贲为都尉。丹阳是出精兵的地方,你可去投奔他们,召集兵勇。”
六、在一个不恰当的时间与地点出现吕范,陶谦逮捕并拷打之。
由于徐州牧陶谦非常忌惮孙策,袁术又要让孙策到丹阳募兵,为此,孙策决定让刚结识的吕范到曲阿接上自己的母亲、弟弟,一同前往丹阳。
吕范(?-228年),字子衡。汝南郡细阳县(今安徽省太和县)人。吕范年轻为汝南县吏,后避难寿春,结识孙策。此后随孙策、孙权征伐四方,对稳固孙氏在江东的统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孙权将其比之于东汉开国元勋吴汉。
吕范从扬州的寿春回到徐州江都的时间,大概是初平四年(193)秋冬,甚至可能是兴平元年(194)春季。而此时的陶谦,由于曹操对徐州的一次次进攻,曹操占领徐州大片土地,所过之处全都遭到屠戮,鸡犬不留,旧城废址里不再有行人。
曹操这一波连锁反应,陶谦统领下的琅琊国、东海郡、彭城国、下邳国、广陵郡等徐州五郡国已乱成了一锅粥,这给袁术治下的淮南带了很大的好处,大量的徐州士族、百姓带着家业来到淮南,使淮南越发富庶。同时,袁术派兵到徐州广陵、下邳一带掳掠钱粮人口、蚕食土地。袁术和陶谦的争斗从徐州,延伸到了豫州。
就在此时,吕范到了徐州的江都。孙策指派吕范前往江都动员全家再次搬迁,由江都南下到曲阿,进入吴景的势力范围。陶谦得到江都的谍报,说孙策的部属吕范已到江都。陶谦第一反应就是,孙策受袁术的指使派吕范到往江都作密探,应立即逮捕并严加审讯。
由于陶谦对孙策的敌意,吕范对徐州的形势有过预判,故吕范招募得力干将,引领门客偷偷将孙策母亲吴夫人接走,成功完成了接送使命。之后,吕范又逃出陶谦的监禁,迅速回到丹阳。《三国志?孙策传》记载,“徐州牧陶谦深忌策。策舅吴景,时为丹杨太守,策乃载母徙曲阿,与吕范、孙河俱就景,因缘招募得数百人。”也就是说,孙氏族人孙河和吕范二人陪同孙策奔赴丹阳。孙策视吕范为自己的至亲,每每请其赴宴,便与吴夫人一起饮食,并不讲究君臣之礼。
七、人走茶凉的短视行为,使陶谦手中的一幅好牌打得稀巴烂。
孙策父亲孙坚对陶谦真讲义气,在面临豫州治所阳城被攻陷的危急时刻,仍然派出朱治率军帮助陶谦剿灭黄巾军。然而,孙坚去世后,他长子孙策来彭城向陶谦寻求援助时,则予以拒绝,甚至他对孙策产生忌惮的情绪。通过上述分析,大致可得出陶谦忌惮孙策的三大原因:
第一、陶谦将孙策视为假想敌,孙策未来规划直接影响到徐州未来的发展。
第二、孙策将丹阳定位为开创事业的基石,这就直接动了陶谦的奶酪,影响到陶谦招募丹阳精兵。
第三、袁术对徐州虎视眈眈,陶谦将孙策视为袁术的帮凶。
其实,陶谦和袁术,都是个短视的人。在他们还没有与陶谦翻脸之前,陶谦与袁术、公孙瓒是同盟关系。由此说来,陶谦帮助孙策既是道义上的事,同时又具有现实意义,甚至可能将孙策拉到自己的阵营中来,为自己服务。假如陶谦能将孙策加入到自己阵营,徐州的发展壮大和他自己的命运都可能完全不一样。
当然历史不可以假设,但是陶谦这种“过河拆桥”的世态炎凉做法,自然很不得人心。这或许就是陶谦管辖的徐州虽有士卒十多万,却很少有能战的将军。陶谦被曹操围攻,他只得求助公孙瓒,公孙瓒派刘备到徐州援救,陶谦就给了刘备四千丹阳兵。
其实,刘备和陶谦在为人处事上完全不同,刘备可以与关羽、张飞有福同享、有难共当;反观陶谦则是过河拆桥,人走茶凉,真心愿意跟随陶谦的人自然少之又少。因此,刘备虽然缺少大量兵卒,但他拥有关羽和张飞两员大将,而陶谦有大量的士卒,却没有能征善战的将军,最后陶谦成了孤家寡人。
我们讲到了陶谦“人走茶凉”的故事,在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战国四公子之一孟尝君,也曾经历过“人走茶凉”心路历程,可他在冯驩的指点下,改变了自己的观念,值得后人学习!
话说在齐国当宰相的孟尝君,门下有三千多个食客,天天高朋满座,胜友如云。有一天,一怒之下的齐王把孟尝君的官儿帽子给摘了。三千食客一哄而散!
后来,凭着唯一留下来的食客冯驩帮助,孟尝君官复原职。在回京城的路上,孟尝君咬牙切齿地说:“我田某一贯好客,在对待客人上从来不敢有什么失礼,我门下的食客最多时达到三千人,可一看到我被废,立刻抛弃我而去了。现在,我靠着你才得以官复原职,那些食客还有什么脸面来见我呢?如果他们谁要是再来找我,我定要向他们的脸上吐唾沫,好好地羞他们一下!”冯驩一听,立即拉好马缰绳,下车来给孟尝君叩头。孟尝君赶紧下车拦住,说:“你是为那些家伙们求情吗”冯驩说:“不是,是因为你刚才的话说错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发生,都有它一定的道理,您明白它的意思吗”孟尝君说:“我不知道你说的是什么意思。”
冯骥说:“凡是有生命的东西最后都会死掉,这是必然规律。一个人,富贵时朋友多,贫贱时朋友少,这都是事实。您没有见过那些赶集的人吗?早晨天刚亮时,大家都侧着身子往市门里挤,等到日落天黑,在市场门口路过的人们甩着膀子走过连头都不回,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喜欢早晨市场的门而讨厌傍晚市场的门,而是因为他们想买的东西到傍晚时,市场已经没有了。由此可见,在您失掉了宰相职位的时候,宾客们都一哄而去,就很自然的,没有必要怨恨他们,否则会白白地得罪一些人。希望您仍然像过去一样地对待他们。”
孟尝君听罢,立即向冯骥致谢说:“愿意遵命。听了您的这番话,我还怎敢不照办呢!”
人走,茶凉;曲终,戏散。
孙坚走了,三年之后陶谦也跟随孙坚走了。
孙坚走后,孙氏家族在江东崛起;陶谦走后,留下的唯有一声叹息!
(二〇二一年三月二十一日星期日写于丽水)
附:
①拙著《陶谦小传:傲慢的君子》(发布在“三国余记”公众号,yu2781211),该人物传记除了《序?陶谦是君子还是小人?》外,还有14个章节:§1 丹阳奇缘;§2 能文能武;§3 高傲霸气;§4 除暴安良;§5 选贤任能;§6 推广佛教;§7 助儁反董;§8 进贡献帝;§9 助力公孙;§10 进攻兖州;§11 劫杀曹嵩;§12营救盛宪;§13 保卫徐州;§14 惊天一让。
②拙著《试解孙坚死因之谜:兼论斩首行动》(发布在《今日头条·世亮读书》)。
③本文除《沙家浜·智斗》唱段图片及徐州历史地图来自网络外,其他图片均由摄影师余媛提供,不胜感激!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