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作家文刊立足中原沃土,放飞文学梦想关注
【第85期】
图片选自网络
怀 念 那 辆 老 “洋 马”
广东深圳 王小义
在我的家里至今还有一辆老“洋马”,“永久”牌的,三十几年过去了,虽然失去了昔时的光华,锈迹斑斑,残缺不全,虽然失去了昔时的风彩,又笨又慢,吱吱呀呀,虽然早已被又快又稳的电动车替代,但是父亲一直留着,总舍不得卖掉,不只是因为它承载着我们二代人的记忆,还因为它曾为我家立下了汗马功劳,因为它陪伴着我们度过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 …
记得,我家的第一辆自行车大约是我上小三年级时,托舅舅找关系买来的,刚买回时,锃明瓦亮,崭新崭新的,外面还包着塑料薄膜,我们兄妹几个,时而围成一圈,蹲在地上,手肘顶住膝盖,托着下巴,看得出神;时而围着转来转去,指指点点,摸摸车把,推下脚蹬,又捋捋车条,心里美,真美!心里想,这“洋马”,不吃草,不喝油,跑的快,还能驮东西,整里怪美!
骑着麻杆当马骑的岁月,一晃就过去了,我也到了学车的年龄。看着村里的小伙伴们都在学骑车,我心里也是痒痒的,但又不敢跟大人说,一半是因为咱的个头还没车高,一半是因为咱的车是新买的,要是摔个好歹,乖乖,好几百块呢,真心疼人!不知多少次羡慕别人在学,不知多少次欲言又止,不知多少次鼓起勇气,不知多少次的被拒绝,最终禁不住我的软磨硬泡,母亲终于免强同意了,但要用爷爷家的旧车学,管它新车旧车,让学就中。
于是先从学推车开始,然后练习左脚站在脚踏上慢慢地滑行,练熟后才是掏腿骑、上大杠骑。每天早自习放学和下午放学后,打麦场上,就成了孩子们的天堂。学车的,骑着玩的,大人小孩们,比打麦天还热闹。那时候的都是二八大杠,半人高,有的伙伴头还没有车把高,有的大人在后面扶着学,有的掏腿骑,有的上杠骑,有的摔的呲牙裂嘴,有的摔的鼻青脸肿,还一劲地说不疼,有的被压在车下面需要大人帮忙才能站起来…… 幸亏我们这一代“皮糙肉厚”——经摔!
一路走来,就像学自行车一样,摔倒了爬起来,又摔倒了再爬起来,坎坎坷坷,风风雨雨,从没有过放弃的念头,再苦再累,无怨无悔,憋足劲,一个劲地往前冲!
有了自行车,不仅给我们带来交通的便捷,还给我们带来了无数的欢乐。从此,走亲戚赶集不再用脚量了,虽然那时候还是土路,坑坑洼洼,颠颠簸簸,下雨还有些泥泞。从此,我们时不时的在村头,还能听到,骑车的追风少年,一边吹着胡哨,一边深情地吼着“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的好看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 ” 从此,“洋马”就成了家庭的重大资产,村里的人曾用它高高兴兴“彪”来了不少小媳妇儿。从此,乡间的土路上经常出现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父亲骑着车,母亲坐在后面抱着娃,或者大人骑着车,前杠上坐着小的,后座坐着大的,微风吹拂着大人的衣角,起起伏伏,也吹开了儿童的心,一阵阵稚嫩的笑声,穿过一望无际的田野,回荡在乡村的每一个角落……
那时候的我们,最快乐的事莫过于过年了。因为,有了自行车,再也无须跟在挑着大筐小筐的大人身后,用脚量着走亲戚了,再也不会等走到亲戚家都下午一二点钟,错过了午饭。而是穿着新衣裳、新裤子,油饼筐子往后座右侧一拴,坐在后座上,搂着大人的腰,耳边呼呼挂风,时而解开衣扣,衣裳角随风飘摆,张开双臂,那一刻,就像孙猴子腾云驾雾,甭提多享受、多美了!虽然有时候也墩的屁股疼、腿发麻,虽然有时候凛冽的风,吹得脸蛋子发红又发木,虽然有时候也会骑翻把,骑到沟里…… 但这一切都阻挡不了我们对坐车、骑车的激情,浇灭不了我们对坐车、骑车的欲望。记得,有一年春节,自行车的前后遮灰圈上多了一幅歪歪扭扭的对联,“日行千里免告油,夜行八百不费劲”,原来是弟弟不知道从哪里看到,学写父亲毛笔字的杰作。
后来,我们兄妹陆陆续续上了初中,是这辆自行车一次次、一年年地驮着我们,驮着父母的希望,一直将我们送到高中。高中在县城,离家二十多里,父亲再也不用骑着它送麦送面了,但是每个月一百多元的生活费,对于农村家庭来说也是不小的负担,更何况我们是仨人都在上高中。每逢过星期,虽说有南阳到襄樊路过街上的客车,但为了省点路费,周五下午或者周六上午从学校穿过村庄、翻沟过河的走小路回家,到家时往往已是夜幕降临,吹烟袅袅,披星戴月,周日下午父亲骑着车再送回学校。
高中的生活,虽然苦点,但还是很快乐。那时的我们,一日三餐,一般都会在学校的饭堂打饭,没有餐桌,没有遮风挡雨的地方,同学们只能在外面,树荫里,屋檐下,划地为桌,三五一伙,就地一蹲,以腿作凳,围成一圈,囫囵地吞咽着人生,高中几年就这样一晃过去了。最奢侈的事,就是馋的实在憋不住了,偶你到学校外面的饭馆里喝上一碗糊辣汤、吃上一碗板面,运气好点,有时还能赶上电视里播放《大侠霍元甲》、《陈真》、《还珠格格》等,看个一集半集的,那叫个真过瘾、真开心!
直到今天,我每次回去喝糊辣汤、吃板面或烩面,媳妇都会不解地说“那有什么好吃的?”其实,她不懂我的心!她不懂我们小时候缺吃少穿这一代,现在漂泊在异乡的心!她哪里知道,哥吃的何止是一碗面?哥吃的是回忆,哥吃的情怀,哥吃的是眷恋,还有那懵懂的岁月和淡淡的忧伤!为什么至今我们的同学们、老乡们都对邓县老家的糊辣汤、板面、芝麻叶面或者烩面情有独钟?因为那是我们最地道的家乡味,因为那里曾经挥洒过我们的青春,因为那里有我们美好的回忆,因为那里有我们留下的一张张纯真的笑脸,因为那里有护着我们、爱着我们的老师,因为那里有我们不曾忘记的一草一木… …
幸运的是,因为妹妹也考上了我在的高中,父亲索性把家里唯一的重大资产——自行车让给了我们,就这样,我们回家骑着它,上学骑着它,风里骑着它,雨里骑着它,直到妹妹高中毕业,它又回到了农村,回到了父亲身边,一晃就是二十几年,一天天,一年年,风里来雨里去,岁月磨蚀了它的光华,但磨不去它的功劳,时光吞噬了它的容颜,却吞噬不了它在我们心中的份量!
是它,给我们带来了无数的欢乐和回忆;是它,为我家立下了汗马功劳;是它,伴着我们成长,伴着我们一路走来。如今,又快又稳的电动车早已替代了它,但却替代不了它在我们心中的位置,永远不能,因为在我心里,再好看的电动车也没有那辆陪我一起读过高中的老“洋马”看着“秀气”。
那辆老“洋马”,虽然没了遮灰圈,没了前闸,没了链子盒,也没了脚踏板,只剩个铁镢儿,静静地、孤零零地呆在角落里。但我每次回去,都会看到父亲时不时把它的擦一擦,锆点油,骑着它去地里转一转,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舒服,我知道,父亲也舍不得它!
2018.11.12于深圳
作 者 简 介
作者:王小义
王小义,河南邓州龙堰乡人,身在深圳,心系家乡,靠一帮同学抬爱,共同在龙堰一初中成立“龙中感恩奖学金”。吃过公家粮,走过百里路,打过工,搞过房地产,做过企业管理,酷爱法律专业,深耕于服务企业。爱好书法、文学,闲暇之余,写写画画,是为娱乐。自2009年起从事律师行业,现为广东卓建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
中州作家文刊立足中原沃土 放飞文学梦想
顾问:刁仁庆主编:张 静执行主编:魏新征 郑江涛副主编:高宏民 杨存德 赵建强审稿编辑:史锋华 袁荣丽 景自卫团队:赵红俊 鲁光芬范荣振袁荣丽 陈立娟 王华伟杨乐才曾权伟 孙光旭陈朝晖肖绍柱 张居军 贺保双王新谱
主编微信:cgzjingjing投稿邮箱:zzzj201819@163.com投稿须知
作者须先关注《中州作家文刊》微信公众号。来稿必须是原创首发,严禁抄袭,严禁一稿多投,文责自负。
作者校对后再投稿,将作品、作者简介、作者照片三者放在一个邮件里,用附件发送。附200字以内的简介,个人照片一张,并留下微信、电话等联系方式。谢绝应酬敷衍之作。
赞赏七天一结算,六成作稿酬返给作者,四成作平台发展用,赞赏少于20元不予发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