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善贤《知青生活》续(2-3)木赖的水碾、油榨 ‖ 诵读:阳光晓溪【晓犁文化传媒·第247期】

2.木赖的水碾
作者:莫善贤|朗诵:阳光晓溪
水碾是把稻谷变成白米使用的一种工具,应当说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加工稻谷的工具。从资料上来看,过去的日子,要把稻谷变成白米,需要用一种对坎舂或米碾碾的过程。在六、七十年代,木赖村还是用水碾来碾米的。
舂米是用一个石对坎来进行的,是做一个像杠杆一样的舂头,前面安放一个石臼,由人来踩动杠杆,或用水流来带动齿轮,形成冲击力。在石臼里,经过一定时间的舂对,稻谷就变成白米。
碾米则完全是利用水力的功能,把稻谷倒在一个巨大的圆形的石槽里,然后利用水渠水的力量,带动一个水车,水车带动轱辘,轱辘是主轴,再带动一个石磙,石磙与石盘有石槽,通过摩擦使稻谷的壳脱开,这样加工形成白米。
越南前主席胡志明,曾经有一首舂米的中文诗:米被舂时很痛苦,既被舂后白如棉。人生在世也这样,困难是你玉成天。他写出了把稻谷舂成米的过程和人生的哲理。
木赖村的米碾房,在韦家冲(地名)一条水渠的旁边,一个有水的地方。米碾房不大,大约占地20平方米,是一间简易的茅草房。引一条水渠,把石槽安放好,水渠的水流不用太大,能够带动水车就好。就像钟表一样,齿轮带动一根横木,横木上安装一个石磙,石磙稍微有些斜度,在轱辘的带动下,横木上的小石磙,在石槽上滚动,翻动稻谷。
水碾碾米一般一次可以碾一担谷子,大概是100多斤。碾100多斤的谷子需要花上二、三个小时。它与机械碾米不同,水碾的特点就是慢慢来,慢慢地滚动石磙,翻动稻谷,把稻谷的壳拨开。水碾碾米的速度不能太快,快了就会把米搞碎,出米率就低。
看守水碾的一般都是老人,看守米碾要耐得住寂寞。想想,大约一天只可以碾三、四担稻谷。也不需要人特别复杂的劳动,把稻谷放到石槽就好,期间,观察一下有没有正常运作,碾好了就装到谷箩里。工作是枯燥乏味的,也是轻松的。
当时的经验数据:早稻的出米率一般在每一百斤稻谷有72斤米。晚造有65斤米。米越好,出米率越低。好的米相对比较细长,细长的米在碾的过程的容易折断。
用水碾碾出来的米,还需要一个加工的过程,碾好的米,筛去米糠之后,还有一些谷壳去不了,再要放到木制风车上去风好,然后才能下锅煮来吃,是啊,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在农村,许多事都是慢节奏的,水碾就是一个很好的见证。
农村生活是慢节奏的,水碾碾米的慢节奏与农村生活是吻合的。有一天上午,我急匆匆的担一担稻谷到水碾房。张伯在看米碾,我告诉张伯,我们知青家里没有米了,能不能把我担来的稻谷放在前面,尽快帮我把米碾出来。
张伯爽快的同意了,待下午我去米碾房时,我担的稻谷已经变成白米了。我们知青这是在等米下锅啊,解决了我们的燃眉之急。知青的生活安排有时候不是那么周密的,等到快没有米了才想到要去碾米。
像张伯这样的社员,对知青是非常友好的,从这一件小事就可以看出来。
3. 木赖的油榨
由茶籽变成茶油,有好些工序。都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其实,我们吃的茶油也是滴滴皆辛苦。油茶是绿色食品,曾经是木赖生产队的唯一用油 ,也是广西居民曾经的食用油。国家曾经收购茶油,按指标供应给城市居民。木赖生产队有很多茶树林,这不是茶花的茶树,而是一种结茶果的,可以压榨成为茶油的茶树。可以说它与茶花的茶树是同源的,但是茶花的茶树不会结出可以榨油的果子。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是有道理的。前人栽树,后人享福也是有的道理。木赖的茶树满山都是,这些茶树都是前人栽种的。树龄起码需要10年,8年才能结果 。木赖生产队的油茶林,有几十年树龄的,生长在很高的山上。这种茶树与有些看到的结大果的茶树不一样。大果的茶树是摘果子来榨油的,木赖的茶树结的茶籽是小果,靠茶果掉在地上,然后,用扫把把它扫拢在一起,收集起来的,再用来加油的。
茶树种在山上,大约在八月以后,农闲一点的时候,社员们就到茶山上劳作。所谓的刮茶山,是到山上去,把茶林里的杂草刮干净,形成比较干爽的,可以把茶籽集中起来的小环境。刮茶山不是那么好做的农活。有的茶树生长在是比较陡的山上,要能很好的把山地刮干净,还需要在有些地方做成枕子。所说的枕子,就是把山地一些地方做成一个可以让茶子落下来聚在一起的小土堆。我最怕去刮茶山,一来是对山上的劳作不熟悉,二来是自己用的劳动工具刮子,不那么听使唤,常常会脱了木把子,干不了活,弄得很尴尬。要整理好刮子柄,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越是心急,越是安装不好,越是安装不好越是心急。要知道,此时的我已经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了,是靠劳动挣工分的。劳动的效率不高是会被评低工分的。到了冬天,就是扫茶籽的季节。那个时候天气比较冷,社员们会拿着大扫把上山扫茶籽,把茶籽从高处扫下来。茶籽里面混有树叶,要能把茶树叶踢开,剩下茶籽,这也是一个技术活。想想在比较陡峭的山上挥动扫把,还是比较困难的。天寒地冻的,手都会冻僵,为了能够更好的劳动,我们常常烧起篝火来烤火,烤得暖一些的时候再去干活。把茶籽扫好之后,要把茶籽收集起来,要用箩筐来担下山来。人在山上作业需要特别小心,山高路滑,人很容易跌倒。个人跌伤是小事,要是把茶籽搞撒了,一天的劳作成果就没了,生产队也会受到经济损失。
扫了茶籽之后,要将茶籽进行压榨。这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要把茶籽放到一个火炕上面,旁边就是榨油坊,这个榨油坊有一条很大的横木,横木的肚子是被镂空的,可以放铁环。在茶籽烤好,水分比较少了之后,就要将茶籽进行土法压榨,把茶籽壳打开,以方便出油。经过这些工序之后,要把茶粉踩到铁环里,铁环里还要放些稻草,茶籽的渣滓才能够聚拢。把铁箍放到被镂空的油榨木里,是一个技术活。油榨房的房梁上,安放好有一根吊绳,吊绳上挂着一根打油锤,这个打油锤很沉重,要把这个打油锤准确的打到油尖上,需要用力气,没有力气打上去,油尖是榨不出油来的。有些技术好的油匠还可以打飞锤,就是把油锤高高的举起,向着油尖的方向准确的打去。这样打是很有力度的,很容易出油,但是,不是每个油匠都能这样干的。生产队的知青中,有一个男知青,也到油榨房学打油,打得还蛮好,着实一个打油匠的模样。在农村什么都要学。只有学而知之,没有生而知之。我不敢学打油,害怕油锤弄不好打到自己的脚。胆怯是学习的大敌,因为胆怯,我失去了对这一“非遗”项目的实践机会。
作 者 简 介
莫善贤,微信名:清风明月,属虎。广西融安人。现居广州。
曾受聘任为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兼职研究员,大粤网专家智库专家,广东省未来预测研究会高级顾问。中国金融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广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国际华文诗人笔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九十年代开始诗歌创作,诗歌在海内外文学刊物均有发表。出版《阅读名片》、《七蒂莲花》等七本诗集。诗观:生活里有诗,诗在生活里。著作:传记《不经意的拐点》(上下册)、(70余万字),以口述历史的方式,通过手机写作。介绍了作者的经历、履历和心路历程。从一个知识青年,成长为高级经济师,诗人、作家、书法家的过程。书中《知青生活》生动的讲述了作者在木赖当知青的经历和乡土文化。以及作者通过学习在认知明理方面的提高;与书法、绘画、诗歌、等方面艺术家交往的故事。《知青生活》篇章在《晓犁文化传媒》文学平台、今日头条、都市头条连载刊登。书法作品在武汉抗疫期间,由清华大学艺术学院组织拍卖义捐,受到社会广泛好评。其他作品曾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展出。
朗 诵 简 介
阳光晓溪,毕业于浙传播音专业,《江南诗画艺术院》副院长、《红月亮诗画艺术社》、《世外桃源美文美声》文学平台朗诵主播,用文字来记录人生岁月,用声音传递生活的精彩……
往期回顾:晓犁文化传媒-第225期
投 稿 须 知投稿邮箱:975310694@qq.com
注明投稿平台:《晓犁文化传媒》
作者自行校对文字、古诗检测合韵,来稿正文统一靠左对齐排版,拒绝一稿多投,投稿时请注明原创首发,投稿必须要关注平台!
本期配图来源于网络,图片版权归原图作者
本平台发布的作品是作者授权刊发,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删除处理;转载请注明来源《晓犁文化传媒》以及作者
申明:凡参与投稿均为自愿形式,只做推广,文责自负,无稿酬。
编辑:真真
点击“阅读原文”欣赏往期精彩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