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住乡愁的世界华人文学平台
刊头题字 姚景林 第1903期
重新认识高粱
□ 宋天玉张张红红的笑脸,风度翩翩的身材,你越过了时间的隧道,以自己特有的风骨,包容的内涵,走进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让我以一种奇妙的眼光,对你刮目相看。
一九四七年解放战争其塔木战役的炮声中,我出生在主战场东南十二华里一个偏僻的松花江边小村子一一大岗,至今它的名字未改,还带着那些乡土气息,活跃在共和国的版图上。
岁月沧桑,斗转星移,经过半个多世纪人间巨变,你从当时四分之一土地的占有权,到今天户口消失、已没有了你的立足之地,不知不觉的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蒸发到了另一个狭小的空间。代之而起的,是无边无际的稻浪滚滚,金黄一片。
童年的记忆,平时主食是小米干饭,其间杂有玉米碴子、高粱米饭、大黄米干粮,年节粳米、白面。高粱米饭,也是大饭豆、红小豆陪伴,吃的开胃新鲜,一直珍惜着它。
后来,人口增多,谷子产量低,就以种玉米、高粱为主。玉米碴子、高粱米翻身了,把小米子挤到了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去了。从此吃小米饭,成了月嫂、老人的特食,平时很少能吃到了,它的身价几乎挤进了细粮的行列。
为了提高产量,生产队时期出现了杂交高粱,个头低、秸秆粗、穗大,产量高,但与过去本地品种比,口味差多了。尤其后来在学校、部队吃的大米与高粱米混合做的二米饭,更是口味欠佳。部队里东北籍兵还能吃下去,南方兵刚开始吃不习惯,经常饿肚子。但到了劳动量大、体力消耗大的时候,也照样能吃。一九七零年,在连队任职搞营建脱坯时,午间我吃了两海碗二米饭,不到晚饭还饿呢!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大米的供应份额也增多了。但真正吃大米的年代,还是改革开放后,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了,科技发展了,机械作业多了,水稻种植面积、产量飚升了,从此以后大米、白面成了人们生活的主食,粮票也取消了,粮食供应走上了市场,高粱米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长时间的大米、白面又有些乏味了,就又想起了玉米碴子、高粱米,经常买点回来换换口味。又有养生健康的解读,说吃点粗粮,对人的身体健康有好处,好的高粱米,又成了紧俏产品。现在再吃顿好的高粱米掺小豆焖的饭,还真是开胃下饭,而且有助于消化。
高粱之所以成了紧俏商品,一方面它的产量低,另一方面种植面积小了。尤其现在酒厂遍地开花,需求量增加。我走访过茅台酒厂、汾酒厂和东北的一些大型酒厂,他们酿酒用的高粱都是自己建立的生产基地,产区基本在东北三省和内蒙东四盟。至于遍地开花的小酒厂、小作坊,他们酿酒需要的高粱也得年初定购,否则到时就要断供。
现在对高粱真得重新认识了,它的粮食走红,而且秸秆也有广泛的用途,不但农村建筑用它,而目草编炕席、草帽、酱缸帽子,大锅做饭用的秫秆帘子,晾晒青菜用的大秫秆帘子,原材料都出于它的秸秆。这是原生态的、绿色产品。人们怀恋高粱,更怀恋那个没有污染、没有转基因的年代。种子是自己的,施的农家肥,粮食吃起来放心,健康。
作者简介
宋天玉 1966年参加工作,1968年参军,2003年退休。喜欢阅读,愿用文字记录人生。产品标准 GB/T10781.1-2006
50%VOL 100MI×5瓶装
咱们村旗舰店、公郎山酒厂门市部有售
销售邮寄电话:13894227116(微信同号)
公司经理电话:13943266815(微信同号)
咱们村
2014年2月11日创刊咱们村 地球村 – 记得住乡愁的世界华人文学平台。
无论您来自北国的小镇,还是南国的边陲;也无论您是生在东海渔乡,还是西漠村庄;无论是身在天涯海角,还是远在异国他乡,《咱们村》永远是您温馨的港湾;拿起您的笔,述说一下乡情、乡音,描绘一下家乡的美丽,讲述一下温情的故事,回忆一下曾经的难忘……编辑 亚静
《咱们村》编辑部投稿邮箱https://2434470285@qq.com咱们村文化传媒
北京凡世信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 主 编:果丰(北京)? 副主编:叶庆生(厦门)
? 责 编:亚静(吉林)宋磊(桦甸)香如故(舒兰)
? 编 委:成员详见《投稿须知》
咱们村作家团
咱们村作家团截止2021年1月1日共有419人,另外家乡作者群110人。
主编果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