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纳福,首先祝各位乡亲小年快乐!
:
:
小年说点啥?说说咱们的土话吧!
土话之所以土,全是因为古。
人类是先有了语言,在语言产生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才有了文字。成熟的文字系统必然是和语言完全对应的,也就是说“有其言必有其字”。但是随着历史的演进,语言系统尤其是书面语系统日趋简化,很多文字也就渐渐被冷落了,这也就是我们读不太懂古文的原因。但是口语,却因为代代口口相传,不太受外界影响,在历史长河中未曾发生明显变化。因此,那些残存在乡言俚语中的文字,恰恰保存了很多原始语言的面貌。在此,以我村方言为例,略举一二,以供消遣。
【一】
【范例】
“真是个乜斜东西,整天丢三落四的!”
“别把这事交给他,他太乜斜。”
【释义】
眼睛略眯而斜着,表示一个人困倦、不清醒。方言里主要是指一个人脑子迷糊、混沌。
【二】
【范例】
“那个孩子的眼白白睐睐的,也不知道跟谁学的。”
“你刚才白睐我干啥?我说滴不对么!”
【释义】
睐就是看。白睐就是翻白眼、把白眼珠对着人看。
【延伸】
“青睐”这个词,一般都知道,现在还作为书面语使用。“白睐”却只留存在方言里了。其实,“青睐”与“白睐”不仅是一对反义词,而且两个词都是源于同一个非常有名的人:“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史书记载:阮籍对不喜欢的人,以白眼对之。对于喜欢的人,以青眼(黑眼珠)对之,也叫“垂青”。所以后世用青睐表示喜欢,白睐表示不喜欢。
【三】
【范例】
1.“这闺女手工活真不孬,你看这针黹,多匀和!”
2.“太阳地儿里暖和,你去那做点针黹也行啊!你看你懒的!”
【释义】
用针缝出的线路,后来代指缝纫刺绣等针线工作。
【延伸】
“黹”这个字很早就有了,古文字(甲骨文、大篆)里都是象针缝出来的花纹图案的样子。以黹为偏旁的两个非常古奥的字“黼黻”,指的就是官府、礼服上的花纹。
【四】
【范例】
“今年的袼褙晒得真好,嘎巴嘎巴的。”
“我家还有些袼褙使不了,有空你拿鞋样子来铰就行。”
【释义】
用碎布或旧布加衬纸一层一层地粘在一起裱糊成的厚片,多用来制作布鞋、纸盒、书套等物。
【延伸】
“最爱穿的鞋是妈妈纳的千层底。”被称为“千层底”的老布鞋,就是由这一层一层的袼褙千针万线纳出来的。舒服,透气,除了怕水之外,可以说具备了一双鞋子所有的优点。
【范例】
“兜里装点干糒,饿了啃两口。”
【释义】
现与“干粮”同义。
【延伸】
《说文解字》对“糒”的解释:干饭、饭而暴干之也。也就是馒头等面食晒干之后制作成的耐储存的食物。多在迁徙、劳作时吃。
【五】
【范例】
“哎呦,差一息忽掉下去!”
“我差一息忽撵上他。”
【释义】
“息”和“丝”古代同音,“息忽”应该是“丝忽”。丝、忽都是非常小的长度单位。“差一息忽”就是差一丁点的意思。
【延伸】
厘米、毫米、丝米、忽米、微米…..依次为10倍关系。
【六】
【范例】
“那个谁谁谁不厚道,爱背毁人!”
“你这不是背毁我吗?!”
【释义】
背后里毁谤。
【延伸】
《庄子·盗跖》:“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意思是说:那些喜欢当面夸别人的,也同样喜欢背后毁谤人。
葛洪《抱朴子·行品》:“当交颜而面从,至析离而背毁者,伪人也。”意思是说:当面时候处处顺从人家,等分开了就背后毁谤人家,这是虚伪的人。
【七】
【范例】
“我这群羊里头,一个羯子,两个爬羖。”
(骂人)“那个老羯子,真不是个东西!”
【释义】
羯:阉割后的公羊
羖:未阉割的公羊
【延伸】
上古时期,人们把事物分得很细。例如同样是牛,又分出“特”(三龄牛)、“物”杂色牛、“牝”(母牛)、“牡”(公牛)、“犍”“牯”(阉割后的公牛)等等等等。
【八】
【范例】
“豆子都被轧到泥里去了,我还得一个个剋出来。”
“镐上全是泥,你快弄个瓦茬剋一剋。”
【释义】
剋:用尖锐的物体抠、刮、刻等。
【延伸】
现代汉语字典中唯一读“kei”的字。但是在土话中,“刻”“客”等字都读“kei”。
【九】
【范例】
“把那个杌子给我拿过来!”
“让你拿杌子,你给我拿凳子干啥?”
【释义】
与凳子类似。长条的叫凳子,偏方形的叫做杌子。
……………………………………………………………………
您还知道有哪些有意思的方言文字?欢迎留言,我们整理后,将再做下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