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色文字关注我们吧!
“啊,美呀,在爱中找你自己吧”
“如果错过了太阳时你流了泪,那末你也要错过群星了”,这是泰戈尔《飞鸟集》中的诗句。我读亚米契斯《爱的教育》,自然想到了它。如果,我们错过了《爱的教育》,一定会流泪。一个老师,假如没有读过《爱的教育》,那他还有读过真正属于教育自身的书。假如,那他没有读过《爱的教育》,那他也一定会错过了真正的教育。
读《爱的教育》还会想到苏东坡。苏东坡说过,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一个老师,不读《爱的教育》,也“乃憾事也”。我还想进一步引申,再次来苏州,不再游虎丘,仍乃是憾事也。好风景,会让人流连忘返,好地方,常来常新。好风景、好地方,之所以会让人流连忘返、常来常新,因为有内在的、无穷无尽的魅力。《爱的教育》,是一本教育的经典,作者埃德蒙多·德·亚米契斯(1846-1908),意大利作家。当过兵,参加过抗击奥地利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胜利后,退伍从事教育工作。《爱的教育》,以一个小学四年级学,讲述故事。作者在序中说,本书的书名又可以叫做“一所意大利市立学校的一个四年级小学生所写的一个学年的故事”。以日记体的形式来叙述,将“爱的教育”融入其中。
小花问道:“我要怎样地对你唱,怎样地崇拜你呢,太阳呀?”
太阳答道:“只要用你的纯朴的、简朴的沉默。”
读这本《爱的教育》,我会不时地联想到泰戈尔,联想到他的诗,那种爱的气息从文字间弥散到天地间,让人沐浴在爱的光彩之中。《爱的教育》是一个世界,小而言之,是一个教育的世界,大而言之,是整个的世界。
“小草呀,你的足步虽小,但是你拥有你足下的土地。”(《飞鸟集》)
本书,以十二个月为单元,即十二个章节。一年四季都在其中。“每月故事”,是书中穿插的意大利抗击奥地利领略战争中的故事,十二个故事,都是动人的让人要流泪的故事。爱国主义是一以贯之的主题。所谓“爱”,爱祖国是第一位的。这样的爱,在书中每一篇故事、每一个日记,都会让读者激动不已。
第一个故事《帕多瓦的小爱国者》,一个受尽苦难的帕多瓦,被人们同情,他接受了人们的“怜悯”,大家给了他许多钱,但是他听了酒后的这些人在说他的祖国意大利的坏话、侮辱他的祖国的时候,“小硬币一阵暴风雨一般哗啦哗啦地落在他们的脑袋上和肩膀上,落到桌子上和地板上。”当这几个人一怒之下站起身来,抬头望去,脸上却又挨了帕多瓦的另一把铜币。“把你们的钱拿回去!”帕多瓦轻蔑地说道。他猛地把头从铺位的帘子中间伸出来,“我不接受些侮辱我的祖国的人的施舍!。”
第二个故事《伦理学巴第的小哨兵》。读了心有戚戚然,为了望哨,一个可爱的、活泼的小男孩,本来可以逃走活命,却留下来,爬到树上去察看敌情,子弹呼啸而过,本来可以避开这些从自己耳边呼啸而过的子弹,却为了察看更清楚,一次次暴露自己的身体,最后被子弹穿进了左肺,死了。
第三个故事《佛罗伦萨的小抄写员》、第四个故事《撒丁岛的击鼓少年》、第五个《爹爹的护士》、第六个《费鲁乔的血》,等等,这十二个故事,取材于作者所经历的抗奥战争,可歌可泣。这十二个故事,本身就是一个系列,是这一年所接受到的爱国主义教育,看似不经意,其实是一门完整的课程。
“爱就是充实了的生命,正如盛满了酒的酒杯”(《飞鸟集》),这些小故事是对泰戈尔诗的最好的诠释。
爱的教育,首先在于老师。在孩子眼里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值得依赖、值得敬仰、值得爱的老师?一百多年过去了,似乎没有变,今天孩子们仍然是这个标准,孩子们眼里望出去的期盼、渴望,仍然是那种纯真、朴实。民族不同、国度不同,这种情感却是一脉相承的。书中《我们的老师》、《我弟弟的女老师》、《女老师们》、《助理老师》、《生病的老师》、《我父亲的老师》等,写了一系列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经历的老师,爱是他们共同的特点,只是表达方式各有不同。
《我父亲的老师》,写得真可为一赞三叹。父亲得知自己的老师还健在,第二天要去看望他,竟然一个晚上没有睡着,期待,无以言表。老师八十多岁了,现在自己的年龄到了当年老师的年龄,那种情感,如同对父母般的情感。经过旅途的奔波,终于即将见到自己的老师,远远的有一个人走来,模糊、看不清楚,可是父亲一眼即认定是老师走来了。两人相见,老师从陌生到愕然、到惊喜,四十多年的岁月没有磨灭老师的记忆。点点滴滴,沉睡的往事苏醒了。什么是教育?这个场面就是教育。自然呈现的情景,是最好的教育情景。这样的场景,书中俯拾皆是。
“谢谢火焰给你光明,但是不要忘了那执灯的人,他是坚忍地站在黑暗当中呢”(《飞鸟集》),老师不正是这样的人吗?
孩子们的世界是真实的世界,孩子们之间的关系,既是社会关系,又不全是社会关系。孩子是未来的成人,今天的样子,是未来的雏形。孩子的善恶标准,既取决于他们自己何内心,更取决于老师、家长的引导。书中不时会穿插爸爸、妈妈的话(寄语),都是精辟的话,生动、又让人感动、感怀。什么样的家长是好家长?形形色色的家长、老师、同学,形形色色,都在此聚集。
“我们,萧萧的树叶,都有声响回答那暴风雨,但你是谁呢,那样的沉默着” “我不过是一朵花。”(《飞鸟集》),泰戈尔与亚米契斯,还有谁能比他们更为默契与共鸣的?
读这本书,我会不时地回想,我曾经度过的当下国内我们一些教育人写的书。我们有像《爱的教育》这样一本书吗?作用文学的笔触,写教育的故事。这些故事,即是孩子们平常的学校的教育生活。文学的又是直接反应教育本质的。可读性如此强,“永恒性”如此强。魅力无限。为何魅力无限?源于一个“爱”,心中有爱,眼里全是爱,表达出来这都是爱。我们当下的书,之所以与之相比,缺乏动人之处,我以为“爱”不够。有些书,不乏有新颖的观点,说道理有余,讲故事不足。缺少故事的书,如同缺少故事的学校一样,枯燥、单调,面貌苍白,或教条,或说教,或自说自话、自言自语。
“离开如果你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时,真理也要被关在外面了”(《飞鸟集》),我们今天的教育之所以缺少“爱”,是因为我们自身的“恨”太多了,缺少宽松、宽厚、宽容之精神。
当下的书,尤其是名教师、名校长的书,爱少、恨多。揭露的多、暴露的多,积弊、时弊,都在笔下。所谓站着、不跪,所谓挺直、不弯腰,所谓嫉恶如仇、所谓痛打落水狗,痛快淋漓、慷慨激昂。看着痛快,一篇是这样、两篇是这样、三篇是这样,这本书是这样、两本书是这样,三本书读下来,感觉“火气”重了一点,感觉有失大度、大气,极端了一点、偏颇了一点。总感觉缺少了一点什么?到底却缺少了什么呢?缺少了“爱”,缺少了像泰戈尔诗中的那种弥散在天地间的大爱精神。
“啊,美呀,在爱中找你自己吧。不要到你镜子的谄谀中去找呀”(《飞鸟集》),心中有爱,校园才有爱,老师有爱,学生才更有爱。《爱的教育》我之所以喜欢,有一颗童心,童心无忌。有一颗童心,童心纯粹。有一颗童心,童心坦荡。有一颗童心,童心斑斓。字里行间,每天的所见所闻,每天的感受,都是通过这颗“童心”,显露出来。
2017年8月12日晚,于石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