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来源:柳袁照(ID:Liuyuanzhaobazi)
作者:柳袁照
“阅读补丁“经柳袁照先生授权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阅读补丁”不持任何特定立场。版权归作者及原媒体所有,若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阅读补丁”将会妥善处理。
学校已是远离教育的地方?
——从可园想到《静悄悄的革命》
日前,我去了广东东莞,办完了所谓正事,返回之前一刻,途经“可园”,停下脚步,入门观赏,说是园林,也真是园林,可是又不像园林。我们在江南见着的园林,像这个样子,又不像这个样子。熟悉的陌生,有新奇感,在不经意中开了眼界。 可园,是岭南著名的四大名园之一,过去我只是流连于苏州园林,对苏州园林的特点、意境,以及表现手法、呈现方式,有一个清晰地认识。其次,关注京城的皇家园林,大山大水、大怀抱、大境界。对其他园林不关心、不注目,知之甚少。原来,岭南的园林同样别有天地。不东不西、不土不洋,既东又西、既土又洋。我拍了照片,还对此大发诗性,写了一组诗。文化上的相近与相异,带来视觉上的不同感受。我读日本学者左藤学《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就是这样的感受,似乎是我面前突然打开了一扇窗。中国、日本都属于远东地区,文化相近,只是他们更早地接近西方文化。日本人研究的是日本的学校教育,可是看上去,好像是在研究中国的学校教育,像又不像,不像又像。熟悉的陌生,触动思考,对照当下的现实,——存在的诸多教育问题,都能够从书中找到影子、也都能在佐藤学的研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可园一角
这本书出版于十多年前,曾一度影响了日本的基础教育。这是佐藤学自己也曾未料到的。更没有料到的是这本书在中国的影响更超过了在日本的影响。我今天读的是十年之后的再版本,恕我无知,本书读得太迟。原来发现,这十多年来,听专家、学者的报告,许多观点出处在这里。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与其在下游下水,为何不在上游下水,上游的水还清净、纯净一些。经过几道贩子的转卖,还要加点私货,货还是假货、山寨版,我们许多基层老师,如何辨得清、辨得明?如何不走弯路、歧路?
什么叫博大精深?一接触让人望而生畏,那不是博大精深。一扇很小的门,不起眼, 望进去有点幽深、有点幽静,还有一点神秘,吸引人不由得抬起脚步走了进去,原来一步一景,移步换景,怡养性情。
走进可园,在火红的南国的艳丽的花丛下,有一石凳,坐下,前面有一厅堂,从西洋花玻璃窗望进去,隐隐约约的景致,如何不美妙?《静悄悄的革命》就是这样,薄薄的一本书,以为会有高深的理论,其实没有。我说没有也不贴切,只是高深的理论以浅显的面目出现。佐藤学讲述的都是课堂、都是“教与学”,普普通通的一堂课,他深入下去了,观察老师、观察学生,观察师生的状态。他说教材都是一样的,但是每一间教室都是不一样的,世上没有一间相同的教室。不相同的教室,是因为教室里有不一样的学生和老师。他有过统计,在出书之前的那二十年里,走进了1000多所学校,至少走进了7000多间教室。正是立足于课堂,研究教学,因而有针对性,贴切实际,能被大家所接受,因而能指导通过课堂的改变,从而改变学校。我们的教育名家,比如刚刚某媒体公布的那些教育名家,有多少人能够这样做了?是不是因为他们还没有达到这个要求,所以只给了“名家”的头衔,最终没有给“家”的头衔?
可园一角
从实践中获得真知,是这本书的一个鲜明特点。拿我们今天的“好老师”的标准来衡量佐藤学,他都能称得上一个好老师。一个有仁爱之心的教育研究者,只有对教育、对学校、对课堂、对学生有如此深爱之心,才会这样深入地、数十年如一日地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上,倾注自己全部的心血,研究、反思,然后帮助老师一起改变学校。
我读此书,如同在园林里走,一点也不感觉到累。一页一页地读,如同行走在景点上。驻足一会儿,那是在假山旁、亭台楼阁处、水边古树名木下观赏美景,——在书中精美的段落中咀嚼、联想、比较、反思。
比如,我读到“支撑着我们每日的创意和创造性的是什么呢我认为,是给每个孩子学习的尊严、专注教材(学问)的发展性和我们自己的教育哲学这三点”时,我如同坐在可园的厅堂中,一面是门,两面是窗,阳光正明媚地通过门窗洒了进来。教育需要“每日创意和创造性”,那是课堂的阳光。“给每个孩子学习的尊严”、“专注教材的发展性”这两点,则是两旁的两扇窗。而“我们自己的教育哲学”,即是我们进入课堂之门。我们没有这些门窗、阳光怎么能洒进来?——即我们的“每日的创意和创造性”会在哪里?
本书旨在描述作者曾经访问过、观察过、合作过的日本各地的学校里、教室里正在发生的这场‘静情悄的革命’的状况,即是通过和事物对话、和他人对话、和自身对话的活动过程,创造一种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佐藤学像一个导游,正领着我们在他自己建造的园子里一路观赏,走走、坐坐、讲讲、说说,亲切、和蔼,又走心。
园林的特点在于讲究细节、讲究整体、讲究细节与整体的结合,并呈现完美。本书也是如此,每一章节,都有特色呈现,都有精彩之处让人惊讶、惊奇。充满睿智,建立在深入课堂实践基础上的睿智,那才是真正的睿智。
佐藤学
佐藤学在书之序中说:“小林先生的一个重要决断——他决心从一年做一次法国大菜的教师,变成每日三餐过问柴米油盐并能做出美味佳肴的教师。他决心把那种期待学生会发生戏剧性变化的教学,转变为不间断的可持续培育学生的学。”
小林先生无疑是园林里的一块太湖石,或者灵璧石,于进门处设立的引人瞩目的景观,佐藤学于序言中介绍小林,不正像如此的布局安排?其用意很明显。
园林的要素,无非是池沼、假山、亭台楼阁、花草树木。园林的境界高下,完全取决于他们之间的关系的处置。教学的要素有哪些?也无非是教师、学生、教材与教学环境等,因而教学的境界,也取决于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关系的动态变化。
可园一角
佐藤学说:“所有的教学,都是追求学生自己设定课题、自己提出与课题接近的方法,并实现课题的‘主体性学习’。每次观察这些教学,我都陷人沉思,思考这一支配着我国教师的‘主体性神话’,这实在是一个极为麻烦棘手的问题。”
深刻的论述,击中要害,所谓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性学习,在某种程度上,在某些课堂领域,确实是“课改度”、“课改神话”。这十多年来,我们的有些课改举措,应该让我们反思。我原来以为这只是中国的问题,原来十多年前,日本即已存在。借鉴的意义,不可忽视。
佐藤学又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几个地方在把‘主体性’绝对化的同时,其教学的状况又是世界各国中,被大一统教学形式最顽固地支配着的地方。”
说得太绝了,我们何不也是这样?两个极端同时并存。教学形式主义的、虚假性主体、自我教育力的滥用、强调个别性却是不能向私塾教育退化等等,都是欺骗我们、蒙蔽我们眼睛的歧途。佐藤学提倡“润泽的教室”,提倡“量体衣”与“交响乐”般的教室学习形态:不仅追求没有标准答案的学习,更是要追求没有正确答案的学习。
阅读《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欣喜的同时,心情也会沉重。当下,我们的学校教育、我们的课堂教学,正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呢?静悄悄的革命开始了吗?我们的课堂状态有没有真正的改变?教育有没有在学校真正发生?教学有没有在课堂真正发生?价值背离,本质与现象背离或倒置,过程与目的分离与分裂——功利化教育正在阉割着学校与课堂。只对分数、考试、升学率负责的教育,那不是真正的教育,是伪教育、假教育。无怪乎有人惊呼:学校正处在一个远离“教育”的地方?此话有点言过其实,不过多少有点道理。
(2017年12月1日)
-END-
插图来源:互联网,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版编排:后二楼
关注教育和思想碰撞,长按二维码可识别
学校已是远离教育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