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袁照:之所以成为教育家,原来竟是不读教育的书?——我读方心田《优秀教师的成长:关键读物》

以朱永新、李希贵等为例,读什么书即成为什么人
这本方心田主编的《优秀教师的成长:关键读物》,我才读了部分篇章,就迫不及待地想动笔。为何?有话要说。这本书,是有关读书的随笔选本,被选者一定要是“优秀教师”,编写依据什么标准,确定谁是谁不是?是不是书读得好、札记写得好,就是“优秀教师”?有没有做老师并不怎么样,但是文章写得好,被选中了?朱永新、李希贵广义上可以说是老师,但是狭义上是不是可以不算为老师了?掩卷再思考:能不能这样解题呢?——因为读了那些关键的书,所以那些本来是普通老师,就成了优秀教师? 《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都是前人的优秀原本。读唐诗、读古典散文,这两本书是绕不过去的。今人北大著名叶朗编了一本《文章选读》,古今好文章都被囊中,是当下的一个优秀散文选本。这本《优秀教师的成长:关键读物》是不是囊括了当下所有优秀老师的读书体会、心得?是不是这类书的当下最好选本? 读一本书,能掩卷思考。读一本书能反复咀嚼、品味,可见这本书有意义了,至少对我有意义了。而这本《优秀教师的成长:关键读物》正是这样的一本书。 翻开第一篇,是朱永新先生的《阅读改变人生》。文中列举了改变自己的四本书,分别是《产生奇迹的行动哲学》、《管理大师德鲁克》、《如何改变世界》、《从优秀到卓越》。四本书没有一本是教育的,而朱永新先生是一位坚定的教育工作者,一位有建树的教育家。是不是很有趣? 《产生奇迹的行动哲学》点燃了朱先生生命的理想与激情。那年是1982年,他刚大学毕业。书中讲了一个日本青年改革者的故事。朱先生说: “书中有一个细节,我记得很清楚,德田虎雄每天早晨照镜子,想象着镜子里的自己不是今天的自己,而是成为医生的自己,是成为一个早稻田大学医学院的学生的自己,是成为一个医学改革家的自己。他以此不断地激励自己,不断地用未来、用理想激励自己。当时的我很年轻,大学毕业不久,工作时间不长,正处于追寻理想的青春年华。当时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示理想是人生最重要的一盏明灯,人是被理想牵引着走的。如果没有理想,一定是走不远的;一个人的理想越大,他得到的帮助可能就会越多,就二个人背着很沉重的行囊在爬坡,旁边的人也许会看不下去,会帮他一把,推他把,拉他一把。” 朱先生直率得说,这本虽然不是名著的书,可读的时候他却兴奋、激动:“后来我能够做一点事情,能够有一点抱负,能够把新教育实验作为我一生追求,我觉得可能与这本书对我的影响有关”。 《管理大师鲁克》帮助朱先生真正走进了教育生活。当时他已经做了苏州的副市长,书中特别有一句话,深深触动了他: “仅仅靠自己的书和理论而流芳百世是不够的,除非能够改变人们的生活,否则他的人生就没有什么重大的意义”,朱先生从此开始启动了新教育实验,写出了著名的《我的教育理想》,直接影响了许多教师的生活。《如何改变世界》,激励朱先生鼓起勇气改变教育生活,不仅仅是他本人的教育生活,更是要改变别人的教育生活。《如何改变世界》提出了:乐于自我纠正、乐于分享荣誉、乐于突破自我、乐于超越边界、乐于默默无闻地工作、强大的道德推动力等六种社会企业家的成功品质,朱先生把它们看成是“新教育人”的行动指南。 而《从优秀到卓越》是朱先生用一个月断断续续读完的书,他说:“启示我们追求卓越的新教育”。他说:“新教育实验在中国的那么多实验里面已经脱颖而出了。然而,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好一盆凉水洗透了全身。作者柯林斯让我很清晰地意识到,优秀是卓越的最大敌人。如果我们没有自我突破的本领,如果我们不能够不断寻找最优秀的人才,如果我们不自我颠覆,如果我们不能创造卓越的小气候,新教育是走不远的。” 没有朱永新,就没有“新教育实验”,读完《优秀教师的成长:关键读物》中的朱先生的这篇《阅读改变人生》,我才明白没有阅读这四本书,就不会有现在的朱永新,也就不会有当下的在全国影响极大的“新教育实验”。 更有趣的是,方心田先生第二篇安排的是李希贵的《与西方企业管理书的相遇》一文。众所周知,李希贵是当下我国另一个教育实验“流派”——“新学校实验”的代表人物。影响他人生的是什么书?李先生列举了《掌握人性的管理》、《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马斯洛人本哲学》、《领导学》、《愿景》、《领导力》、《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工作的本质》、《六西格马管理》、《关键绩效指标》等十本书。这些书籍给了李先生诸多启发:“管理应该让每一个人都感觉自己很重要”、“防止路径依赖”、“到底应该用‘机制’还是用‘需要’撬动学校发展”、“引导我从管理走向领导”、“提醒我组织结构改变的意义”、“战略重要,但战略分解和问题解决同样重要”。 阅读至此,我思考一个问题:朱永新与李希贵他们认定影响他们人生的书籍,都不是教育类书籍,都是教育类之外的或哲学、或社会、或管理之类书籍,李希贵尤为单一:西方企业管理。从中我们又得到了什么启示? 什么人读什么样的书?这句话对不对?两个当下教育界的领军人物,读的都不是教育的书,因而他们能够“影响教育”、“管理教育”,而且是在当下我国教育的制高点上以自己的思想、理念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假如他们不读这些非教育之外的书,他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第三篇开始,分别是闫学、万木春、刘祥……等等,除了闫学读的是文学书籍之外,其他的20个人,影响他们人生的书籍,几乎都是教育类书籍。这又给我们什么启示?读教育类书籍,尽管能够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做一个优秀的老师,但是很难成为教育的“领袖”。是不是很有趣?是不是纯属偶然?方心田先生我仅见过两次,却一见即成为朋友,朋友编了这本好书,自有他的用心与苦心,我没有直接问过他,我是不是能够悟到点什么? 是不是还可以这样说:读什么样书,就成为什么样的人?假如,朱先生、李先生不读这些教育之外的书,他们就成为不了今天的朱先生、李先生?换句话说,也就没有朱先生倡导的“新教育”、没有李先生倡导的“新学校”?他俩之所以成为教育家,原来竟是“不读教育的书”,——确切地说没有把教育的书作为“关键的书”来读。是不是可以说:读书很重要,读什么样的书尤为重要?每一个人在做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会相遇一本或几本影响自己一生的书。有的人遇到了,却又错过了。遇到一本书,一见钟情,是幸还是不幸?择书、读书是不是又如恋爱、婚姻?选择了恋爱的对象,结婚成家生子,是影响整个人生的事情。书不可不读,但却不能乱读,是不是需要慎之又慎?一个人的阅读史即是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读什么?怎么读?直接影响了一个人的成长,本书编者通过一组优秀老师的自我叙述,提炼出各自的“关键读物”,正是想令人信服地说明这些道理。
2017年9月13日,于福建晋江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