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故事,
都是我们自己的更伟大故事的预演”
故事都是自己的更伟大故事的预演
这幅图,是我朋友去新疆发给我的。我说,有好照风景,拍一点照片给我,那是能触发诗情之旅。于是,不一会儿,我看到了这幅图:一条道路蜿蜒朝前延伸,前方是崇山峻岭。道路就在峡谷中穿行,高架、桥梁,美不胜收。此刻,我正在阅读21世纪教育研究院编的《为生活重塑教育》(源创图书,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版),书名下还有一行稍小的文字“中国的教育创新”,或许是双书名,或者是副标题,或是互为补充吧。“看图说话”突然我有了灵感,本书与此图,两者何不“合二为一”,图是文之形象说明,文是图之阐述。有了路,生活从此有了远方,“为了生活重塑教育”,重塑的过程何不是此路建设的过程?如何修筑一条美之旅的通道,何不是创新的过程?中国的教育创新,即是“重塑教育”,如何回归本质?——为了生活。
《为生活重塑教育》由杨东平任编委会主任,他在题目为《教育创新:花开的声音》的序中说:
“无论在中国还是世界,教育创新的基本使命,是要改变已经完全不适应社会发展、在19世纪形成的被诟病为”教育工厂’的学校教育;是要在知识经济和互联网时代,重新定义知识、学习、教育、学校,培养能够创造未来的人才。”
本书选取的是几个典型案例,杨东平先生说:“也许它们只是绚丽的几朵花儿、几片花瓣,但它们的色彩和芬芳,传递的却是春天的信息。”具体是哪几个案例呢?内蒙古自治区罕台新教育实验小学“全人之美”教育;深圳明德实验学校的“遇见自由”学校;青海省吉美坚赞民族职业学校的“传承民族文化”教育,还有从茅山到重庆的“源泉源高中实验班”、北京胡同里的“百年职校”、与孩子一同生长的“日日新学堂”等等。我以为是:当下教育非主流的“典型”,不起眼、零碎、弱小,然而,编著者坚信:“所有的故事、都是关于我们自己的更伟大故事的预演”(《全人之美:内蒙古自治区罕台新教育实验小学》)。
绝美的风景,不要以为总是动人心魄,绝美的风景,不要以为总是在险远处。我们心中也有“西藏高原”,我们自己也拥有“圣地”,——心灵中的美妙圣地,也会有草地、雪山、蓝天,有天籁之音在心头交响。校园的世界,何尝亦不是如此?如那片山水一般,明亮、纯美、无瑕。
“全人之美:内蒙古自治区罕台新教育实验小学”,文中有三句话,是标题,也是警句,给我警醒:“过一天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让自己开出一朵花来,让整个世界感受到你的色泽与芬芳”;“低控制下的小小‘自主学习者’。”这所边远小学,名不见经传,却凭着自己的执着,在每一天,在每一件平常的校园事件中演绎将会像春雷一样炸响的教育理想。
我要重点说说《遇见自由:深圳明德实验学校》,它与其说讲的是典型的学校,不如说,讲的是非典型的故事。这样的学校太少了,几乎无法当即在全国各地复制。既不是完全是体制内的故事,也不是完全体制外的故事。深圳明德实验学校遇到了程红兵这个人,所以有了不一般的故事。明德实验学校是一所真正体制创新学校——独特性在于它既有体制内的优势,又有体制外的优势。
文中引用100年前,萧伯纳说的一向话便简单道出的真理: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便可拥有两种思想。文中本意是说明异质性人才结构对于智力创新的作用,我这里所要强调的是异质体制结构对于体质创新的作用。当下,仅有体制外的有优势办教育是异常困难的,当下,仅有体制内的优势办教育同样也是十分困难的。
我读到这一段话,尤为有所触动:“程红兵似乎尤为怀念自己刚来深圳时的情形,他说:他刚到明德,与当时的区委书记刘庆生,还有局长一起见了一面。刘书记那时就跟局长说:‘明德这个学校你就当不存在,学校交给程校长去办,不要管。’然后,他站起身给程红兵鞠了一躬,说‘拜托你了’,我印象很深刻。”
好一个,“你只当这所学校不存在”,这是程红兵能够办好这所学校的基础,多开阔的胸襟。多让人感动的一鞠躬,是俯下身子,尊重教育、尊重教育规律、尊重校长、尊重教育家办学的深深一鞠躬。
程红兵造就了明德,明德也成就了程红兵。有着创新的特质的明德,用人自由、用钱自由、课程自主,即所谓的“自由学校”。
看似普通的一句话,其实有深意:“明德实验学校采取政校分开、管办评分离的办学模式。学校享有较大程度的办学自主权,拥有政府生均拨款和明德基金会教改基金的双重经济保障,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董事会为决策机构,以校长为首的管理层团队为执行机构。”
我很喜欢江南夏天的芭蕉,于墙角栽一株,要不了多久,宽大肥厚的芭蕉叶子,在阳光下伸展开来,既有气势,又呈现妩媚的样子。有了它,整个世界都会变得有生机。——给它空间,让它自由伸展。——我读“遇见自由:深圳明德实验学校”一章,触发我思考、联想。假如,我们考察一下当下的全国的一些名校,或者超级名校,之所以“功成名就”,何尝也不如是?如,北京的人大附中、十一学校、河北的衡水中学等等,哪个不是如此?
本书触角敏锐,有独特的视野。青海的吉美坚赞民族职业学校,根扎在青藏高原,引入传统文化,转型职业教育,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重庆的“源泉实验班”虽然弱小,不成气候,却是回归了教育,师生合作,重构学习。“百年职校”是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公益职业学校,以培养习惯为起步,让学生以技能立足社会。与孩子一同生长的“日日新学堂”,“在这里,孩子们不是来受教育的,而是来学习和生活的,在这里,他们的未来拥有无限可能”。等等。不过,它还没有触及当下我们基础教育和核心领域——主流的普通高中教育。案例有小学,有职业教育,多是这两类层次的教育,真正的高中教育之花,并没有在本书中出现,虽然有一个“泉源高中实验班”,但是我以为它还没有处在普高教育的“体制”内,虽然主办者竭力期盼“源泉实验班”能回归到体制内,但是我也感到它能回归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解决中国基础教育的问题,假如,不解决高中问题,无论小学、初中如何“创新”,都无济于事。高中是一个大熔炉,今天的高中总体上燃烧的是“升学教育”的熊熊烈火,无论是谁,是花也好,是草也好,都会被投入熔炉内被燃烧,出来的都会是钢铸或铁铸标准件。我之所以,如此说,并不在于否定本书的价值,相反,证明它的价值越来越会显现出来。像明德、像罕台、像源泉、像同辉等这样的教育之花,能普遍开入普通高中学校,特别是开入那些超级高中学校。
所有的美丽,都是从细微、微小开始的,如晨曦,在黑暗之中,露出一点点光亮。一点点光亮,越来越红,越来越明,乃至弥散整个天空。我读《为了生活重塑教育》,看到的这些“新生”的案例,或者说“创新”的案例。正如杨东平在序中所说:
“我们每天面临的,难道不是疲惫的学生和焦虑的家长打而不倒的应试教育至今不是仍在肆虐作怪也许,围困和突围、枯朽和新生这两个似乎矛盾却并存的事实,构成了当代教育的真实图景。正是这些零星的、散漫的、自发的、弱小的新学校和新教育的出现,昭示着季候演化和潮流转变的信息。其背后,是一场正在孕育之中的即将席卷全球的教育风暴。”